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择校是目前我国所存在的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尽管在1986年颁布的有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就近入学"的政策,但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择校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李秀芬 《云南教育》2007,(8X):46-47
择校现象一直存在着,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可以说,只要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差别,只要公民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只要教育资源不公平,择校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3.
当前初中择校仍是大问题,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导致老百姓只能被动选择学校。从初中择校的各种表现可以看出,目前存在两种择校现象:一种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引发的,属于被动择校,只有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之后才可能消失;另一种则是老百姓自主选择教育的行为,是老百姓行使教育选择权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本上治理择校,就必须“消灭”薄弱学校,下大力气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合理性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失衡。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择校现象。从教育政策和儿童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等几个角度来审视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择校现象,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5.
所谓择校,就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基于某种特殊需要为子女在官方所定就学区域以外选择学校的现象。中国自1993年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以后,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备受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普遍。择校是相对于“就近入学”来说的。“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政策。在“就近入学”政策框架下,如果学生就近分配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好,家长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更方便的教育,就会为其选择其他非“分配”的优质学校,择校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7.
侯建平 《农村教育》2005,(10):17-17
择校现象古已有之,正所为“经师易遇,良师难求”。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宋代的朱熹。他们的人品、学识为人共仰.因此,慕名求学者不远千里而至,弟子满天下。今天择校与古代的择校有着显著的区别.即今天的择校一般是父母决定的.而不是学生本人。从所择的学校来看。不仅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类学校大量存在,甚至连义务教育的初中和小学也是大量存在。这种激烈的择校大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市场的混乱.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这种择校现象的原因和对策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应在其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的均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资源短缺使择校现象屡禁不止。审视择校现象存在的深层社会原因,正视择校带来的不良影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赵彬 《文教资料》2008,(34):81-83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从普九转向享有均等的教育质量上来.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教学质量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更加显著地体现在城区不同学校之间.本文认为,造成我国择校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简单地采用"堵"的方式是将教育均衡发展错误地理解为绝对的平等.本文在对美国择校制度概述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合理的择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择校就是挑选学校。近年来,教育界最大的热点之一当属择校。人口流动、生活富裕及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都是导致择校的根源。笔者结合兰州教育实际,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择校现象的影响和如何解决择校问题三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从中小学教师的角度来对择校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择校已成为一种被大多数教师认可或赞同的行为;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并不是导致择校现象的最主要因素,升学率和盲目追求重点校是二个不可忽视重要因素;择校增加了学校的压力和教师的负担,但对教师的收入和报酬并没有多大影响,择校最大的影响是校际间的;缓解择校现象最主要的是加强学校自身建设,扶持薄弱学校建设,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而不是发展民办和补习学校;关系生和占坑生成为择校生的主要来源,而有优惠政策的尖子生所占比例很少。  相似文献   

12.
孟令武 《教育探索》2000,(12):70-70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存在一批被称之为“薄弱校”的学校。这一现象,是学校建设中的一个引起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薄弱校由于办学条件、领导力量、师资水平比较差,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薄弱校的现状与学生家长的期望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由此出现了沸沸扬扬的择校现象。择校现象又引发出基础教育收取高额学费等诸多弊端,阻碍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不言而喻,加强薄弱校的建设,是制止择校现象的有力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平等原则,充分发挥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乃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相似文献   

13.
苏尚锋,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教育社会学博士,主持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项目"择校行为的信任逻辑"。为孩子上学择校,是很多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是否需要择校?选择什么学校?如何才能择校?择校的效用到底有多大?人们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决定了他们在学校教育资源上所采取的行动。  相似文献   

14.
择校即在教育机会不相同的前提下,受教育者通过较强的支付能力、智力能力等主动选择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校,以至占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自身的发展作为基础,即我们通常所提及的钱择校、分择校。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限制择校是为促进公平还是提高效率,择校是影响了公平还是影响了效率,这必须从对公平和效率的界定来入手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一、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择校政策的反思 仔细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的择校政策,存在这样一个逻辑假设:即择校违背了教育公平,择校导致了教育乱收费和教育腐败,因此,为了保障教育公平必须“就近入学”,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只要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了择校现象就自然可以消除。表面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6.
杨明庚 《课外阅读》2011,(8):106-107
中小学择校现象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虽然教育界对中小学择校现象问题的研究层卅不穷,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建立在理论分析基础,不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择校问题。而上一个世纪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学校选择、家长择校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的一种主制度,并赋予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因此,本人认为:科学分析中小学择校问题并且找出相应对策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尽管人们对择校很排斥,但事实上又存在家长们主动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般将孩子送到自己想去的学校。面对如此极端的现象,我认为,只有冷静而理性地看待择校,方能成熟地面对择校,解决由于择校而带来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于择校有不同的政策安排,而对于什么样的择校政策能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却是众说纷纭。本文基于大规模实证调查,对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与非公办学校之间的择校、公办学校之间的择校以及参加课后辅导等择校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弱势群体在择校竞争中处境明显不利,而现行的就近入学政策和择校收费行为则进一步维持和强化了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弱势群体择校自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择校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出我国教育制度深层次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从提高认识入手,解疑释惑,澄清是非,标本兼治,循序渐进,逐步化解择校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使原本的"就近入学"面临严峻挑战."择校"现象的产生是高质量教育机会供需矛盾的结果,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教育内部发展不完善以及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增加、教育管理部门功利主义不当操作造成的."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相对合理性:"择校"引发的竞争可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择校"为有需求、有能力的学生增加了选择机会.但是也引发了众多的教育问题,尤使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政府的积极姿态和行政干预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可以采取创造足够多的高质量教育机会供给、改善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改革现行"择校"制度、依法治理教育内部不规范操作行为、强化正确舆论环境等措施,解决"择校"问题,使义务教育走向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