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新闻知识》打交道已三年多了。认识她后,每期必读,尤其新闻知识讲座、业务研究和各类体裁的采写经验,还有各地优秀通讯员的经验交流,更加引入爱读,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报道,先后在地、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我上学时就钟爱文学.向往“记者”,上十年的闭门造车,一切良苦用心付之东流。经文化馆一位老师的指导与介绍,我与《新闻知识》交上朋友。认识她,我这个小人物在工友眼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当年我在《中国电视报》上就发了2篇稿,《汉中日报》7篇,《中原铁道报)、安康铁道报》共19篇。《新闻…  相似文献   

2.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1985年12月下旬,我作为铁路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对兖石铁路的验收。在这次验收中,我居然在前来采访的首都八家新闻单位记者的眼皮下抓到了一条“活鱼”。我采写的特写新闻《验收列车上的庆功酒》,被人民铁道报和铁道工程报在一版采用。一位记者对我说:“看了首都各报刊用的消息,内容大体一致,唯独读了,你写的新闻特写,使人耳目一新,具体生动,形象感人,是一条难得的‘活鱼’。”  相似文献   

4.
1996年12月份,我写的通讯《凌晨:风力8级,气温-18℃》,分别获1996年北京新闻奖二等奖和1996年北京工业系统新闻奖一等奖。我采写这篇通讯的体会是:在平凡之中捕捉精品。近年来,树立精品意识已成为各新闻单位为提高新闻质量突出强调的问题,我们《北京铁道报》也把精品战略作为提高报纸质量的重要途径。如  相似文献   

5.
对于年轻记者而言,多在新闻实践中磨砺自己,多采写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精品,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新闻实践中,我坚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敏感的新闻嗅觉及时捕捉身边的新闻。2001年我采写的一篇深度报道《西瓜啊西瓜,农民的伤心瓜》获得了2001年度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三等奖。回想起这篇新闻稿件的采写经历,的确感受颇多,受益匪浅。要有精品意识要想采写出新闻精品,首先必须时刻保持新闻敏感,牢固树立精品意识。2001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市场上闲逛,由于天气太热,准备买个西瓜解渴,到瓜摊一问价,6分钱1斤,我吃了一惊:2000…  相似文献   

6.
在我近三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新闻写作实践的重要,即要多写。这样才能逐渐地掌握新闻采写理论。不然的话,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我在开始搞报道时,特别注重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大多花在看书上,《新闻采写知识》、《人物专访三十问》、《新闻知识讲座》等,凡是有关新闻方面的理论书,我看的确实不少,知识也学到了不少,对同行写的消息、通讯,也能指出其中的毛病。开始实践时,觉得自己采写的新闻,构思的完全符合要求,五个W也能想进去,但是,同行们看了却直摇头,找出一大堆毛病,都说我讲理论头头是道,可写的作品相差甚远,判若两人。打那以后,我就暂时把新闻理论书放  相似文献   

7.
我采写的短新闻《火车嗓门变小了》获得了中国企业报新闻奖二等奖。回想采写经过.这篇稿子是从一次工程验收会上“拣来”的。  相似文献   

8.
“祝贺你们的消息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们的努力终有回报……”在我第八次与神奇天路亲密接触时,人民铁道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温继武发来的手机短信,让我在世界屋脊上又增添了几分收获的幸福和喜悦。《人民铁道》报去年5月3日刊发了我和李晓华采写的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这篇700多字的现场新闻能获奖,既是报社采编人员精心策划、精细运作的结果,更是报社党委实施精品战略的成果。这次获奖不仅使《人民铁道》报成为我国60多家产业经济报纸中唯一两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媒体,而且填补了所有产业经济报纸14年来没有获得中…  相似文献   

9.
我很想像许多人一样,能在报刊上发表一些通讯报道,可开始时,稿子投出去后,都是音讯全无,于是乎,人也就开始消沉了,对写通讯报道毫无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朋友处发现了一位好老师——《新闻三昧》。于是,我迷上了它里面的“采写经验谈”、“新闻夜大学”等栏目,试着开始按上面介绍的经验去采访、写作,并根据不同报纸需要投不同的稿件。很快,我便开始在《铁道开发报》、《盘县特区报》、《六盘水时报》、《大众卫生报》上都有拙作发表,我终于偿到了成功的滋味! 我真的应该好好感谢《新闻三昧》这位老师。我怎样来表达谢意呢?还是让汪国真来替我说吧: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相似文献   

10.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写稿,刚开始写稿.热情很高.写了许多稿件,竟未采用过一篇稿件。就在我灰心之时,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送给我一本《新闻知识》,我看后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感到杂志上的文章很对我的胃口,对我学习写稿很有帮助。从此以后,我便和《新闻知识》交上了朋友。每期杂志一到.当即仔细阅读起来.从中汲取养分,使我掌握了一定的新闻业务知识,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最喜欢读《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视听天地》、《新闻采访知识》、《通讯员之友》等栏目。在《新闻知识)}的指导下,十余年来,…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12.
多写短新闻     
我在农村基层工作,经常采写一些乡间短新闻。自去年四月以来,我先后在《四川民兵》、《四川农民报》、《四川工人报》等报刊,及县人民广播站发表了七十多篇稿件。还分别被《南充日报》、《四川农民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通讯员。下面谈一点采写短新闻的体会。短新闻要凝聚一点,短小精悍。我开始写稿时,总想写出“大部头”,有分量的长稿。于是使劲拼凑材料,拉长篇幅,因而写出的稿子主题不突出,事例不典型,费力不小,不能采用。后来,我仔细琢磨《新闻与写作》上一些作者谈写作体会  相似文献   

13.
崔吉本 《青年记者》2007,(18):81-81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用故事化的形式写新闻,尽显语言魅力我见过一篇报道,这是一篇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到300个字的很短的新闻,它刊载在《中国海洋报》上,忘记了发表的具体时间。标题是《海上对话》。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来,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省、地级近20家报刊、电台及县广播站采用千余篇,按说够幸运的。可是,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有谁知道呢? 先说写稿吧。比如我采写的《清涧石板》在《陕西农民报》刊出后,就招来子不少非议,一些人嫌我报道了石刻的数量和收入,怕上税,反说我“吹牛”、“踩着别人的肩膀捞稿费”,还写信把我告到了《跌  相似文献   

15.
当我撰写的言论稿件《意志是成功的保障》登上《人民武警报》“自学园地”专栏时,当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连续三篇被《江苏自学考试》报采用时,我要高兴地告诉《新闻知识》的编辑同志,是《新闻知识》使我跨上了这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去年9月28日,山东滕州籍运动员毛新源在第11届亚运会上为山东夺得了第一块金牌。我采写了现场短新闻《妈妈心系亚运》。这里,想就这篇新闻的采写前后谈点感想。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有句名言:吃人家嚼过的馍没滋味。作为一名记者更是如此。多年来我就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重复报道别人报道过的东西”作为一条规矩,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采访范围内,重要新闻力求报道在他人之前。这次亚运宣传,我共发了6篇稿,其中有4篇被新华社播发,两篇被《中国体育报》刊用。诸如94岁的枣庄市政协常委郭允生,把女儿从台湾寄  相似文献   

17.
李月锋,河北农民报驻邯郸、邢台记者,他在这个岗位上“泡”了8年,采写各类农村报道近千篇,其中6篇作品获得河北新闻奖一等奖,8篇获河北新闻奖二、三等奖。3篇报道省委书记作过批示.一篇报道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批示。2008年荣获“河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18.
初学写稿,因为不得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觉得什么都重要,就把采访到的材料稍微加工整理,投寄给报刊、电台,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为此,我也曾对写新闻稿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在报刊,电台等新闻单位“没关系”,所以屡投不中。恰在这时,一位老通讯员向我介绍了《新闻知识》杂志,并送给我一本阅读。当我拿到这本杂志后,真是爱不释手,花了三天时间仔细看了一遍,我觉得这本杂志办得好,它设有二十多个栏目,尤其是《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采写体会》、《我与新闻知识》及《通讯员之友》等栏目,更是贴近我们通讯员,就好象新闻老师给通讯员上课一样,效果非常好。 在《新闻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近几年来,我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不但经常为厂广播站写稿,还结合本厂实际,向报刊、电台投寄了许多新闻稿件,每年的“征文”稿件总有几篇获奖,我采写的《那山、那水、那情》一稿,被《三峡潮》一书收录,获得优秀奖。与此同时,我还被《陕西工人报》、《军工报》、《铜川日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现代文化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19.
《赤子报国情未已》是报道留美归国博士后、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刘佑全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2000年6月27日首先在《商丘日报》发表,新华社又在7月1日那天向全国播发,紧接着,《光明日报》、《文摘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报》、《中国化工报》又在重要位置予以刊载。它不但在全国产生了新闻轰动效应,而且又荣获新华社中国第12届时事报道新闻类一等奖(位列第一名)、河南新闻奖特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篇通讯能获得这三个有分量的奖项,说明它既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又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同。回想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我认为它的成功之处主…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87年开始学写新闻稿件的。三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近150篇新闻稿件,分别被《工人日报》、《中国建材报》、《北京晚报》等报刊,电台采用。我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大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是什么促使我有这样的热情来采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呢?是企业的新人新事。我们厂是个小厂,不足300人。近年来,厂里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了不少新人新事,报道的题材还是很多的,但却没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