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活动就是生命活动.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似乎学生是"容器",是"机器",教学远离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舍弃了人的幸福和快乐.教师只有尊重生命,与学生心灵相通,进行生命化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命是其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这三种生命属性对应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种生命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作为"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以尊重生命主体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高度关注人生命的六大特性为基础,从而有的放矢地成全完整的人的发展,努力成为有生命在场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毕淑敏小说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向我们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一、生命的尊严;二、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三、自然生命的超越。在作品中,作者力图真切地呈现生命内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书写了人的生命尊严,追求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呼吁社会从人道主义视野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肯定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4.
毕淑敏小说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向我们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一、生命的尊严;二、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三、自然生命的超越.在作品中,作者力图真切地呈现生命内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书写了人的生命尊严,追求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呼吁社会从人道主义视野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肯定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相似文献   

6.
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德育具有生命性,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亦是德育的终点,德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当代德育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尊严,压抑生命的自主,忽视生命的体验,曲解生命的意义;时代要求德育激扬生命,即尊重生命的逻辑,引导生命的建构,体验生命的律动,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回归德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7.
<正>人之本在于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快乐和生命的尊严。教育的对象是人,以生命为主题,促成学生正确地对待生命。于此,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应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最基本的道德起点。一、相关调查笔者以"生命"为主题对苏北三所中等职业学校7个专业的856名学生展开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五个方面:一是对生存现状的满意  相似文献   

8.
依据人与所处外部环境的关系,汪曾祺在其小说中描述了生命的三种基本形态:其一是生命的自然形态。人的自然生命形态代表着生命最原初的现实形态,是生命的本真;其二是生命的社会形态。汪曾祺注重生命的社会性,重点挖掘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人性美,以此作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其三是生命的精神形态。汪曾祺着重表现了民间社会生活中困苦和卑微的生命常态,他正视人类的生存困境,从生命的荒凉出发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在他看来,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是保持人的精神生命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9.
任美珍 《天津教育》2014,(15):40-42
生命是人的载体,生命是人的根本,没有人,也就谈不上社会的组织、人类的进步、文明的昌盛、科学的发达。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关注生命,不仅意味着关注人的肉体的生命(即人的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即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功能和终极目标是让人不断扬长避短、隐恶扬善,让人活得快乐,有尊严,有社会价值。教育要重视生命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1.
人的尊严伦理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尊严是人的生命形式所享有的、区别于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尊贵和庄严,指人的生命尊严、人性尊严、人格尊严等应受到最起码的尊重,是自尊与他尊、尊己与尊人的有机统一。尊严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和理论渊源。维护人的尊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缘起:一个哲学家的生与死生命自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生死同行的旅程。但真正促使我思考"生命的一次性"的问题,是在阅读《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一书之时,深切体验了我所崇敬的一位哲学家的"生"与"死"。这位哲学家,就是已故著名海外华人学者傅伟勋先生。傅先生是一位挚爱美好人生的学者,一位热爱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哲学家。他年月生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地方.教育是不断改变人生,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生命教育研究,是为了让师生的生命更有尊严、更具价值,让学校的发展品质更强更好.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学校"追求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完善人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争做八种人,健全学生人格"的育人总目标;针对不同职业发展期的教师和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需求,制定出有梯度的研究方案,坚持一以贯之地推进研究与实践,促进学校生命教育的持续深化,达到科学化、人本化、系列化、课程化的目标,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寒风吹彻》中,刘亮程利用如椽之笔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生活中的孤独无助、不被理解,独自忍受疾病、衰老、死亡等带来的恐惧,等等——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向读者展现了人的生命的本真状态和尊严。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读透文本,由文本进而认识生命的本真状态,体验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真谛,进而解决"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家庭关涉每个人的生命世界,给予生命归属和尊严,提供生命依据和动力,影响生命信念;家庭生命意蕴的缺失是造成当前大学生生命乱象的重要原因。由此,高校生命教育需要开启家庭的支持系统和价值体系,重建学生对家庭的依赖关系,树立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构建校园中的家庭氛围,增添人文教育的家庭内容,使学生的生命得以回家。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生命意识”和“森林”、“原野”等文化意象为视角,对戏剧《原野》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它表现了封建势力极其伦理道德对人的生命的吞噬与戕害,展现了人类为了维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所进行的抗争,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的思考,具有丰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徐铎的小说通过对生命和生存的质疑 ,寻求人生意义的底蕴 ,张扬原始的的生命力量和人性的尊严 ,显示人之为人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的青少年教育多流于功利主义,不断培养出这样那样的"人才",相对忽视了培养"人"本身。这种教育过分注重让人去符合各种行业标准,却失落了对生命本质及其意义的探寻。一方面,社会固然创造出巨额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许多青少年出现厌世情绪,自杀率居高不下。从哲学高度引导青少年反思生存和死亡,体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已成为我国大中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学习》2013年第5期发表了杨继利老师的《从鲁迅"立群"到"立人"的教育观说起》,对鲁迅"立人"的教育观的发展及其特征进行了简洁的阐述。文章认为鲁迅的"立人"教育观体现了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深刻认识",是一种生命本位的教育观,并由此引申出"教育,应该把人的生命尊严置于核心位置"的主题,认为教育应该尊重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有尊严生存"包涵三个层次:尊严是人内涵的道德价值,是人们对待自己及他人生存的应有态度,是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体现。尊严作为一种道德价值,是对人的价值的确证和肯定,是使人高尚的力量。尊严作为生存态度主要体现为对生命和道德的敬畏。从生存状态来理解尊严,就必须努力创设有助于实现人的有尊严生存的社会条件,使人的生命得到平等而充分的保障和促进,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这是人的有尊严生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