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玺印风在当代篆刻界的走红,实际上是当代印人利用新出土古文字以突破古人的必然结果,在古玺创作繁荣的表象背后,亦见出诸多不容乐观处,如年轻篆刻从艺者浮躁、不耐心,篆刻不究篆法、书意泯灭等。反观印学史,若当代古玺创作健康持续发展,将在篆刻史上产生重要的史学价值,即开拓一个全新的篆刻创作取法领域,真正突破传统印学“印宗秦汉”独专其关的格局,将来的印学,将不再单提“印宗秦汉”,还有“印宗古玺”。  相似文献   

2.
正大多数人都是从学习汉印开始走进篆刻世界的。汉印是经典,但汉印仅仅是篆刻世界里的一种印式。相对而言,古玺在章法上更加活泼自由,在字法上更加多变,其刀法具有更多待探索的空间,创作过程也更能抒发情感。通过一方方姿态万千又奇谲恣肆的古玺,  相似文献   

3.
“神刀女”这个听起来颇有些侠女味的称呼,是日本人送给骆芃芃的。只不过骆芃芃手中的刀,是长不盈尺的篆刻刀,而她的“神”劲,也只是施展在方寸之中的石章上。去年秋季,骆芃芃由荣宝斋派出,随中国“敦煌古展”艺术团赴台湾进行艺术交流,她的篆刻功夫着实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罗湖海关“芃”字遇难 早些时候,人们曾从著名导演谢晋赴台的经历中得知过罗湖海关的难处。此番过关,骆芃芃比起谢晋是过之而无不及。 她与艺术团其他成员在海关内等待了6个小时,关内没有水和食品,不得出入。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4次被“提问”,均只为了名宇中的一个“芃”字。第一个窗口的海关人员问这个字是念“凡”还是念“丸”,第二个窗口问这个字的拼音怎么读,第三次问这个字的英文  相似文献   

4.
我国篆刻艺术,同书法,绘画一样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自先秦之古玺、秦汉印面下,历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有无数印作传世.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乃至风格流派.然就篆刻艺术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繁荣到衰落、再由衰落到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一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被称为“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都因时代而异.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印"即篆刻,作为一名篆刻爱好者、坚持近十年的小学篆刻教学的实践者,笔者对当前小学开展篆刻教学,开发篆刻校本课程,创建"中国印"校园文化有了较深入的思考。一、教育功能1.篆刻能促进大脑的发展,具有益智功能篆刻是一种复杂的、精密的,既要求细心,又要求大胆的动手动脑劳动。"执刀须拔山扛鼎之力,运刀若风云  相似文献   

6.
篆刻的材料从古至今经历了从硬到软的变化,现在普遍使用软石来刻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篆刻课上大多采用更软的材料学习篆刻,以便于学生学习。设计印稿是篆刻创作的核心,选用软材料有利于学生把精力用在关键步骤上。学生初学应该从平正风格入手,先临摹后创作。  相似文献   

7.
篆刻发展至明、清,流派成为一大特色。如皋派就是在这一时代趋势下形成的。该印派创派的有功之臣首推许容。方去疾先生在西冷印社社庆时作过题为明清篆刻流派简述的学术报告,着重谈及清初篆刻六大家,其中就  相似文献   

8.
到西湖游览的人,如果喜欢篆刻艺术的,总要到西泠印社去看一看。西泠印社在孤山西南角,冈地近西泠而得名,是孤山园林的精华所在,它是在1904年由清末的著名篆刻家丁仁、吴隐等人发起组成的一个研究金石篆刻艺术的学术团体。  相似文献   

9.
正篆刻,是印章在艺术方面的衍生表现,文人能够直接篆文刻印,是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能以软硬适度的印石为质料,是篆刻成为艺术必要的物质前提。追溯篆刻的产生与早期的发展,篆刻的创作者绝大多数是书画家。中国书画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书法的写意性是伴随着草书艺术的出现而产生的。就中国画而言,北朝时的六法论,强调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将写意性提到了绘画的先导地位。中国绘画由上古至南北朝时,是以  相似文献   

10.
读印有感     
正学习书法讲究读帖,治印也讲究读印,尤其是古玺、汉印。我学习篆刻已久,起初总是埋头写写刻刻,但进步甚微。后来,因工作忙、住房紧张等原因,刻的机会少了,但治印的激情未减,常抽出一些时间读印,受益匪浅。近年来,睡前读《十钟山房印举选》《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已成为我的日课和一种习惯,无论睡觉多晚,总要拿出印谱翻一翻、读一读。  相似文献   

11.
林晨 《亚太教育》2019,(8):139-139
篆刻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特殊的技艺。将篆刻教学引入美术教育课堂是一个冷门,也是一项崭新的实践。探索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深刻认识小学篆刻教学的重要意义,科学制订教学计划与方案,灵活施教,就能让篆刻教学活色生香,在美术课堂中含苞欲放。  相似文献   

12.
篆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含蓄多意、余味无穷,是一门以美寓意、以美养心的高雅艺术。在"志美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校自2001年起创建学生篆刻社团,并将篆刻发展为全校普及的校本课程,至今已坚守了近20年。本文将从物态环境、内在体系、支持平台三方面例谈"志美"篆刻文化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浅谈“大篆刻”的艺术风格李俊一、”方寸篆刻”的民族性及制约性“篆刻”,亦称“印章”,它与中国画、书法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形式.印章最早是封建统治阶级官禄之士交流信息、证实身份的信物。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宇》中对篆刻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4.
篆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承载了丰富的美学知识,是进行美术教学不可多得的载体。在小学阶段开展现代篆刻教学,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新途径,特别有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艺术兴趣的培养和艺术实践的起步。  相似文献   

15.
日前,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西安培华学院迎来了建校80周年庆典。 西安培华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西部首家民办本科高校,西部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培华”前身为1928年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筹办的西安第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1935年由邵力子及夫人傅学文,杨虎城的夫人谢葆真,以及宋美龄等人捐资再建,更名为陕西培华女子染织科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16.
著名国画家齐自石老人有个雅号,叫做“三百石印富翁”。确实,先生的篆刻和他的国画一样,造诣很深,为祖国的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不过,齐白石初学篆刻时,因为不得要领,也十分苦恼。有一次,  相似文献   

17.
篆刻艺术实在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产生发展几乎伴随整个中国文化史,但并不象其他的传统艺术,如其姊妹艺术书法绘画一样,受历史文化兴衰的影响而兴衰,所谓“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刘熙载《艺概》语).它在由先秦产生发展于秦汉达到第一个灿烂的兴衰期后,于南北朝、隋唐则处于衰落、沉寂时期,宋元有所恢复,于明清出现了第二次繁荣、兴盛、勃勃向上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篆刻艺术如此大起大落奇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呢?篆刻理论对篆刻史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已相当丰富.如黄宾虹《叙摹印》、沙孟海《印学概论》、马衡《谈刻印》、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说》等,对篆刻独特的发展史都做了系统独到的研究阐释.但窃以为其对影响篆刻艺术兴衰发展的主要动因,历史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和对篆刻某些历史发展阶段性质的认识等方面,还有诸多有待补充、深入研究或可商榷处.一 在已有的篆刻史著中,当以沙孟海的《印学概论》影响最大.他从印章的社会实用和艺用目的的性质不同,将篆刻史分为宋元以前的“创制时期”和宋元以后的“游艺时期”两大阶段.篆刻艺术的自觉被认定为始于宋元.似成定论.然而问题却并非这么简  相似文献   

18.
正印章发展到元明时期,文人篆刻开始登上印史舞台。当文人自篆自刻的现象开始普及,印坛由此进入更活跃和更多元化的流派印时代,印章从实用阶段向艺术阶段迈出了关键一步。文彭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开创了中国印章史上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印界视文彭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文彭(1498—1573),江苏苏州人,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  相似文献   

19.
西安培华学院其前身为著名和平老人邵力子先生和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于1933年创办的西安培华女子职业学校。院长姜维之教授解放前即在西安培华女子职业学校任教,解放后先后担任这所学校和西安培华财经学校、西安市财经学校、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妆等学校的校长,50年矢志不渝,潜心办教育,1984年创办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后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  相似文献   

20.
正画画有写生之方式,书法、篆刻是无法写生的。学习篆刻这门艺术,除了临摹学习,几乎再无第二条途径。有些大艺术家,也是在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和感悟之后才具备了"屋漏痕""折钗股""万物皆入书、入印"的超跨度的变通能力。对初学者而言,只能"印内求印",印宗秦汉、隋、唐、明清流派印,在基础期必须经过这些学习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