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宜向 《考试周刊》2014,(93):120-120
体育课是开放的课堂,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但不喜欢上老师安排的内容。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学生普遍感觉枯燥乏味这一现象提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在自主学习中寻求乐趣,在快乐中学习、锻炼。  相似文献   

2.
学校的体育课程是全民体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研究与改进体育课程是义不容辞,而对部分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的现象,他们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  相似文献   

3.
田径课是大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中占很大比重.然而,不少学生对该门功课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缺乏田径基础知识的缘故.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特点、作用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上好田径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上课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体育特长生是高中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上出现了重“特长素质”轻“文化素质”的错误倾向,造成他们畸形、不全面的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对文化学习不感兴趣、时间有限,精力不济、文化基础薄弱,跟不上教学进度”是造成体育特长生文化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并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对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促进其文化素质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高向阳 《考试周刊》2014,(92):120-120
小学体育学科课程的设置是为了锻炼学生身体,教会学生一些运动知识理论,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然而,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却存在"教师教学方面态度消极,认为体育课程就是所谓的学‘玩’"和"学生对体育课除了自由活动以外的任何教学都不感兴趣,提不起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的现象,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未能有效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思想上不重视,致使课堂趣味性低。作者主要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经验,阐述构建小学体育趣味性课堂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传统体育教学中把对学生体育成绩看做是唯一衡量素质标准的绝对性评价,结果造成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负担,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害怕甚至厌学的情绪,使他们体会不  相似文献   

7.
王永义 《考试周刊》2011,(11):152-153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已日益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中学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不高、学习体育不刻苦,体育成绩常常不及格或勉强及格,而男生则完全相反,对体育充满兴趣。本文通过分析上述情况,指出中学女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对如何充分调动女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女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是时代的骄子,国家要把她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尽管女生有韵律感强、柔韧性好、追求美和接受力强等特点,但也有制约上好体育课的因素。首先,从生理上看,她们已进入青春成熟期,不再那么热情好动,爱美、喜静、怕脏、敏感使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明显下降。其次,她们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体育课浪费学习时间。针对这些特点,如何上好女生体育课呢?一、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据调查,许多女大学生在中学期间大多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或上体育课,其根本原…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形式和课程的内容设计都不尽相同,但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如何从学生心理方面出发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把体育课上得既生动活泼又在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使身体得到锻炼,品德教育也应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进去,使一堂体育课在欢声笑语中结束,这方面是体育工作者值得重视和探讨的一个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方式方法很多,本文从心  相似文献   

10.
冯立华 《成才之路》2011,(23):54-54
近几年来,体育课的成绩已被纳入中考里,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利用中考来推进体育课程,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体质。相关教育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时刻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加强初中学生的体育课训练,不断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不仅能够使体育活动变得活跃起来,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其变得越来越健康,进一步使学生的体育成绩得到提高,体育课程教育者的教学效率也相对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体育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其身体素质很好,但就是不愿认真上课,也有部分学生体育成绩不是很理想,他也不太愿意认真上体育课。导致我们学生的体质健康下滑,学校体育教学不容乐观。 一、分析其原因 (一)社会现状 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家庭也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校生的比例日渐增大。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与环境的优越,以及家庭教育方法上的缺陷,使得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觉得上体育课太累,认为体育并不重要,导致他们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不高。  相似文献   

12.
孙勇 《中学教学参考》2013,(27):102-102
在课程改革与倡导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初中体育是其中一门很基础,也是很重要的学科,它扮演的是催化剂的角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里,初中体育的设立,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专业的体育运动技能知识,而且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增强体魄,培养他们敢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好的催化作用,对他们的体力与智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制约与束缚,以及唯文化成绩论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在现在的各初中学校里并未得到重视.在很多教师与家长眼里,体育课非正课,是可有可无的课,没必要占用大量时间.可能稍好一点,仅仅是把体育课当做是教师带着学生游戏的课程,这种理解也太过于狭隘了.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们也并不会过多地在体育教学的设计上动脑筋,这样,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也不会高,最终也只会使这一门课程成为"摆设".  相似文献   

13.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听说体育课因故不能上,同学们很不高兴;如果语文课不能上,则喜形于色.这不能责怪学生,因为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语文,而是语文课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不感兴趣的事大人也不愿意做,何况孩子!但是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东西,我们的任务是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让他们高高兴兴地上语文课.……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高校体育之所以使人感到是应试教育,主要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结果为目的,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追求,只注重学生的运动成绩,把成绩看作是体育课的最终目标。把体育教学的过程简单化、单一化,使体育教学实质上变为运动技术教育过程,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运动技术就能迅速地提高运动成绩,而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的因素,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高校体育用客观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是不恰当的,即便是运动员也有付出一生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的,我们并不能说他们没有尽力。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是一门基础而又特殊的课程,它主要是靠身体各个部位的练习来作为学习的内容.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对自身身体练习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而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将影响着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起点和依据.在农村,受家庭、社会不良思想观念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只要文化课成绩好就可以了,并时不时占用体育课的时间,这就使本该是学生的体育课锻炼时间被无情地占用、剥夺.  相似文献   

16.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就必须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自觉性入手,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个新的认识,形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出发,对高校女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培养女生体育兴趣的主要途径,为高校女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卫军 《成才之路》2013,(11):55-55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生性好动、好强,学习完全凭兴趣,靠激励。虽然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处理上考虑不当,不能将学生对活动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就可能无法保证,就有可能"造就"一批喜欢体育而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学生。因此,我们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成为影响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因素.因为体育课需要强调学生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首先要考虑影响学生兴趣培养的主要原因,根据具体情况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体育锻炼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原因:生理因素。学生在中学时只重视文化课学习,轻视体育,养成了"厌锻炼"的习惯,导致很多学生肌肉力量差,缺乏体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现阶段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各具特征,对体育课的认识和表现也有差异.通过调查测试,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习动机,及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及选择的几个方面,对体育课中学生的心理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