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职业学校的品德不良学生,是指经常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学生品德不良往往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本具体分析了职校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进而论述了职业学校矫正学生品德不良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品德,又叫德行,通常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准则和规范,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从我国的教育和培养目标中,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己形成的,而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不良品德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对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探讨十分有必要。本文通过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进而得出对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不良品德成因复杂,家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社会不良影响;自身道德认识错误、道德意志薄弱、不良习惯。大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最根本的是启发具有不良品德的大学生内心的道德觉悟,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所谓过错行为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道德要求和学校规定的某些行为举动.这些行为从客观上讲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对学生本人来说则是妨碍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隐患.过错行为就其严重性而言,尽管尚未达到品德败坏的程度,但它可以是品德不良的前奏.如果不及时予以矫正,任其发展,则容易导致品德不良,甚至会让一些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品德不良学生是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后进生和部分失足者。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教师分析其表现及成因,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矫正。只要教师坚定信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完全可以矫正的。一、传递正确的道德信息,培养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否则,就不能  相似文献   

6.
王红 《西藏教育》2008,(10):43-44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初步的政治常识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道德品质的教育,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学校班级中,总有品德不良学生的存在,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地影响周围的同学。因此,教师要分析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便于做到“对症下药”,帮助这部分学生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7.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还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些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早期思想品德教育,致使部分青少年身上出现了大量不良行为的表现。我认为部分青少年品德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一、客观原因有:1.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学生不良行为是指学生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虽然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多,但也给社会、学校和家庭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分析。以达到矫治挽救、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因素通过学生的主观心理产生影响。客观原因主要有:1、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有的家长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对子女很少过问;有的父母感  相似文献   

11.
所谓问题行为,就是指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化要求和社会行为规范不相符合的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的行为,一般指那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学生社会适应、给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适应困难、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紧张和品德不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不良品德,是指一些人背离道德要求,在行为上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犯了重大错误,或是弄虚作假,欺骗别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使他人痛苦等等。任何学校都有少数品德不良的学生。他们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因此,对这部份学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这是关系到全体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品德优良大学生是指品学兼优、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国家法律、具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大学生。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品学兼优者。因此,研究品德优良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培养途径,是品德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作者分析的是教育工作者采取的措施。大量教育实践证明,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根据有关心理学、教育学有关理论采取符合学生心里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点的教育措施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本文的"差生"一词是指: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良的学生。换言之,本文的"差生"专指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者,不包括因有这样或那样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所谓"品德差生"。  相似文献   

16.
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作者分析的是教育工作者采取的措施.大量教育实践证明,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根据有关心理学、教育学有关理论采取符合学生心里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点的教育措施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7.
莫邦兴 《教育导刊》2001,(20):42-43
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是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这类学生虽然在整体中只占极少数,但是他们危害大、影响面广,往往具有蔓延作用,给学校教育和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较多的麻烦,甚至成为社会秩序的不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18.
教育心理学指出,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道德品质又叫品德,它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着社会规律的制约。学生的品德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助人为乐、文明礼貌、勇敢顽强等。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既要注意社会、家庭的作用,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以及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1.家庭的不良影响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如果说主要原因来自家庭影响的话,大致总是以下列方式表现出来。(1)家庭中的一些生活方式及家长本身行为不端为学生的品德不良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2)家庭中无人管教;(3)家庭中无原则的溺爱与庇护,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有了“防空洞”,产生合理感;(4)家庭管教不当,严厉有余,爱抚不足,使孩子在情感上受到创伤,走入歧途,在感情上产生逆反心理。2.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十分明确的,但…  相似文献   

20.
刘芹华 《考试周刊》2013,(75):170-170
<正>所谓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它属于道德范畴内的某种过错或过失行为。青少年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缺乏辨别是非、美丑、真假的能力,且缺乏自制能力,可他们极自然地依照自己所认准的道德标准行事,这是何等危险的举动。正确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产生原因,对其引导,帮其矫正的工作就不可回避,本文从这两方面切入,旨在帮助此类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与同仁商榷。一、学生品德不良的产生原因学生不良品德往往是外在环境的不良因素与内在心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产物。外在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