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读者来信     
看着第二期令人耳目一新的封面,难免让人对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但是,新的评论栏目《IT三人行》依然以其新颖的形式和特色鲜明的内容给了我意料外的惊喜。作为一份行业性的专业技术刊物,《中国传媒科技》一直以内容的权威性为特色,而《IT三人行》栏目在保持了原有内容特色的基础上,基于对读者的理解和内容的互动,又取得了更为深入的突破。首先,栏目的表现形式突破了评论性栏目一贯的单向阐述方式,成为带有互动特征的对话性栏目,栏目表现形式更趋生动、新颖,增强了内容的可读性。另外,在栏目的内容上,栏目的定位更加注重实用性。作为工作在…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管理利用新闻信息资源 首先,非常感谢新华社技术局计算机系统部陈杰副主任和北京甲骨文软件系统有限公司顾问咨询部总监郑奇麟先生接受我们《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的邀请,参加《IT三人行》对话栏目。这期我们将探讨一下如何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新闻信息的管理。郑先生,请问,传统数据库在目前遇到了什么挑战?  相似文献   

3.
网络媒体内容与技术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媒科技》我常看,现在传媒杂志很多,科技类杂志也很多,但把传媒和科技结合起来的不多。这几年我主要负责网站的内容,技术上不是专家,但网站的内容和技术是无法分割的,所以我也必须学习钻研网络技术。《中国传媒科技》对我的日常工作帮助很大。有时,我把杂志的文章推荐给我的同事和朋友,他们也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4.
“网络猪”-让搜索无所不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非常感谢李彦魁主任和陈沛先生接受我们《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的邀请,参加《IT三人行》对话栏目。由于两位工作都非常地繁忙,所以这次对话只能在网上进行。通过这次对话,我们也可以再一次感受互联网及其相关的工具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相似文献   

5.
从第一次接触《中国传媒科技》以来,至今已有3年,《中国传媒科技》是我最喜欢的科技类杂志之一。《中国传媒科技》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的走在科技前沿的杂志。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中国传媒科技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作为报纸媒体的一名技术从业者,我一直比较关注《中国传媒科技》杂志,不仅在于它是目前惟一关注报社、电台、电视台及网络媒体等整个传媒领域的IT类杂志,还在于它作为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的会刊,承担着新闻技术类人员联系、沟通的桥梁作用。《中国传媒科技》以新闻媒体决策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作者为目标读者群,从信息技术推动传媒行业进步这个角度出发,逐步深入到传媒行业的IT战略、管理和运营层面,探讨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IT战略、发展与应用问题。致力于对当前中国传媒科技发展问题的独立…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媒科技研讨会,传统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共同盛会,汇聚传媒业界精英,共同探讨中国传媒科技发展宏伟蓝图。回顾传媒科技辉煌历程,展望传媒未来璀璨前景,承载中国传媒科技变幻发展之路,展示中国传媒科技发展道路中的点点滴滴,捕捉中国传媒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精彩瞬间,探索中国传媒科技未来发展导向。让我们再次聚焦中国传媒科技研讨会,从综述篇、科技篇、企业篇等三个篇章走近它。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纪念《中国传媒科技》杂志创刊100期。《中国传媒科技》其前身是新华社技术局的内部刊物:《新闻电子技术》,当时是铅印的。1993年改为正式出版刊物,名为《中国新闻科技》,2001年更名为《中国传媒科技》,这本杂志伴随着中国传媒信息化发展,走过了它的百期征程,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向杂志成功发行100期表示热  相似文献   

9.
在《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型我秀》等娱乐栏目热播的情况下,《百家讲坛》(以下简称《讲坛》)栏目能走红,既出乎人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是因为它是科技频道的一档高雅文化栏目,不易“走红”;情理之中是因为它也属于一档娱乐栏目,应该受到青睐。这种双重身份的背后体现出的是精英与大众的一场博弈。本文试从电视是收视率控制的一个场、电视是平庸文化的制造机器、电视是一种新的宗教形式等三个方面,来对《讲坛》栏目进行一种反观。  相似文献   

10.
在《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型我秀》等娱乐栏目热播的情况下,《百家讲坛》(以下简称《讲坛》)栏目能走红,既出乎人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是因为它是科技频道的一档高雅文化栏目,不易“走红”;情理之中是因为它也属于一档娱乐栏目,应该受到青睐。这种双重身份的背后体现出的是精英与大众的一场博弈。本文试从电视是收视率控制的一个场、电视是平庸文化的制造机器、电视是一种新的宗教形式等三个方面,来对《讲坛》栏目进行一种反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回眸与感谢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是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的会刊,创刊伊始就确定了“传播现代通信科技新知识,促进新闻技术现代化”的办刊宗旨,使杂志成为全国广大新闻技术工作者获取最新技术信息、交流心得体会、发表科技论文的一方净土。十年来,杂志社的历任同行,通过《中国传媒科技》传播了科学技术,又赢得了广大新闻界专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历经风风雨雨十一载,最近以其成熟和崭新面貌迎来了它的百期出版。作为时刻伴随和关注着这本杂志发展的媒体技术工作者,我衷心希望它越办越好,在浩瀚的杂志出版这个百花园里,绽放清新独特的幽香,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它真正成为媒体技术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业务使然,对《中国传媒科技》杂志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传媒科技网》(www.capt.com.cn)改版了! 《中国传媒科技网》,是由“中国新闻技联”主办的。改版后的《中国传媒科技网》,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广大会员和网友。 《中国传媒科技网》将以中国新闻技联的会员为本,竭诚为会员服务,大力促进中国传媒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出版界的黄金时代,《世界知识》《读书生活》《中国农村》分别是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三家出版机构先后在三个月时间内创办的刊物.与同时期其他出版机构出版的同类型期刊封面设计相比,这三种刊物封面朴素却具有代表性.文章由这三种封面图像入手,释读三家书店初创时期的文化立场与期刊封面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08,(6):24-29
6月3日上午,由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中国网通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传媒科技高峰论坛”在北京新华社综合楼隆重举行。新华社副社长鲁炜、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中国网通副总裁姜正新及传媒界专家、学者等近200人参加论坛。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首先,非常感谢陈局长和伍先生接受我们《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的邀请,参加《IT三人行》对话栏目。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传媒行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内容管理、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整个行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在近几年,内容管理、知识管理等概念可以说是“满天飞舞”,但从各家公司提供的产品来看,好像并找不到一个统一的、确切的答案,用户对内容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理解好像也不尽相同。请问陈局长,您是如何理解内容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陈局长:站在不同研究角度的学者,其着眼点不同,对知识管理的实质的理解也必定有差异。比如,著名…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中国传媒科技的各位编辑:你们好:当每月收到《中国传媒科技》后,生活会因为有了这本杂志而变的充实起来。在新闻媒体单位做IT技术,或IT技术负责人是件“苦差事”。要保障正在运行的各种系统7*24稳定运行,还要完成对记者、编辑的技术培训和支持;要不断的学习最新的传媒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也要跟踪未来的发展趋势。常常感到顾此失彼,苦苦的在众多的事务中寻求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在媒体单位做IT技术,必然要关注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最新的动态和发展动向。但是“浩如烟海”的知识,有哪些能为我所用呢?不能单纯的就IT论IT,要结合本…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媒科技》走过十一年,发行100期,不断传播科技、记录了科技在新闻行业的应用,见证了中国新闻行业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此向《中国传媒科技》发行100期表示诚挚的祝贺。借此次中国传媒科技研讨会机会,首先,我对新华社通讯技术的发展做一简单回顾。  相似文献   

19.
备忘     
非常言论 现在我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把小说写得更吸引人。我们有些作家觉得非写成《尤利西斯》才叫纯文学,我认为吸引人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作品原有的力量,好读不等于轻浮。我们的纯文学作家自己让路给通俗文学作家,使他们的地盘越来越大。 ——余华 早在九十年代,中国传媒已经实现了从政治谎言向情欲谎言(生  相似文献   

20.
<正>1991年,正当中国传媒技术刚迎来“告别铅与火,迎接光与电”,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中国还处于导入期的时候,中国传媒科技的先驱者们就已怀着推动中国传媒科技事业发展的崇高信念和火一般的热情走到了一起——筹备并成立了“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1993年《中国传媒科技》也作为会刊问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