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创新教育融入到"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之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授"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感到该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计算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创新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在推动技术进步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掌握创新的能力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们而言,掌握计算机的基本要领便显得尤其重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能力。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由此看来,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环节势在必行。在此将对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计算机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验教学中,很多人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钩的现象,本文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强有力工具,已经越来越多地走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和了解其原理及内部结构,将成为人们的必需技能。因此,目前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应该面向未来、面向新世纪,突出时代性和应用性。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主要从当前高级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任务和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创新模式的探讨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邓鹰 《发明与创新》2005,(11):36-36
计算机实验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每位实验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1、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必须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教育为主动地、自觉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创造性地学习。例如用“PowerPoint应用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的内容。在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  相似文献   

7.
基于合作与分享的创新知识管理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阐述了合作创新的一般特点以及知识分享的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创新过程中知识分享与合作的动因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野中郁次郎提出的转换支持(CS)工具原理、行为反应触发(ART)系统原理,修正了问题研究分析系统(PRA)原理,然后利用这些原理构建了基于分享与合作的创新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描述了知识在系统相关模块中的流动情况,阐述了该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最后,提出了几点系统实施的要点。  相似文献   

8.
在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学中,建筑装饰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对学生掌握整个专业课程知识而言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为其不仅是建筑装饰专业前面基础课程的重要应用,也是为后面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奠定良好专业基础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做好建筑装饰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创新,培养更多的建筑装饰设计人才满足社会所需,则早已成为现今各个高校在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首要课题。本文笔者即结合个人多年从事建筑装饰设计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巧玲 《科教文汇》2007,(8Z):71-71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搞好创新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创新教育能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顺利实施的一个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在中小学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在几年的计算机教与学中尝试将"创新"融于教学中,所实施的创新教育具体如下:①重组教材,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②针对学情,化繁为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③重视操作,体验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④引进游戏,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工学结合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的创新思路,旨在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从教学过程培养学习网络和维护等的技术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实现大专院校专门培养一线应用型设计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韩冬冬 《科学中国人》2014,(1S):139-139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的核心。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了解并掌握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珍 《科技风》2012,(18):172
创新型化学课堂教学,在于抓住化学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即教学的引入、氛围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使他们有创新的欲望、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途径。本文主要讨论创新型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高校本科学生的科技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科学实践探索相结合。本科学生的科技创新要激发学生的热情,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人能力,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处理好基础知识学习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一开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构架。  相似文献   

15.
高中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核心要求,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着眼于改原有教育教学偏重知识传授为重创新思维训练,通过激发情感兴趣、重视教学过程设计、引导激励质疑、加强探索启发、形成创新氛围和提倡自主学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技术和能力是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和普及的今天,利用计算机发展创新能力,培育开创意识已经成为基本的趋势。教育工作要将计算机教学作为建设现代化教育的基本途径,正确领会计算机教学的价值,以创新精神为中心,探索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在开创计算机教学新途径的前提下,使计算机教学在功能价值上得到根本性地改革与创新,建立起富于创新精神的计算机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参差不齐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计算机技能,因此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采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项目教学法,成为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黄键钢  黄玉珍 《内江科技》2006,27(7):158-158,104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认识创新将直接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连成  刘洋 《科教文汇》2007,(5X):122-12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利用各种先进实验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研究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之间的协同问题。重点研究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活动的具体方法和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