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等值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认为等值理论的精髓在于其"标准的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因其意象的不确定性而赋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在翻译中不应显化,而应通过保留其模糊性使译语读者和原文读者能得到同样的美的感受。本文通过鲁迅小说《呐喊》中具体例子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标准的模糊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得出"标准的模糊性"是指导文学翻译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3.
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翻译者通过充分揣摩原作的文学情感、文学意向及文学意境,将其美学价值完美表达出来的过程。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以及其美学特征和价值体现进行分析后,来认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探讨美学价值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其具有较强的模糊性,而很多文学作品中更是含有大量具有一定模糊性的语言。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理解作者的思维与情感,借助个人的亲身体验,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本作者的思想互动和交流,进而高效完成翻译工作,本文主要针对认知语言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领域以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语义本身的复杂性和叠加性导致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导致了文学作品和翻译的模糊性.本文通过描述英语文学中关学的模糊性特征,试图探讨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模糊性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主要有翻译风格的模糊性和翻译标准的模糊性、文学情感的模糊性三种.  相似文献   

6.
秦小红 《英语辅导》2014,(1):181-183,190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作为自然语言一部分的翻译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文学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使得文学翻译中准确表达成为不可能。近年来,翻译研究者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做出了诸多探讨,其研究成果证明了文学翻译自始至终都带有模糊性。本文主要就模糊理论对翻译的渗透、理解过程的模糊性、表达中的模糊性以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等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每个人要想在这个大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时时与世界取得联系。靠什么进行联系呢?当然是语言!所以,研究好世界的"官方语言"——英语——是极其重要的。作为英语的重要属性之一、英美文学的重要元素,模糊性将是我们首先研究的对象。为了使大家享受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之韵美,接下来我会在打算以分析美学与英美文学为基础,彻底分析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特征,并且结合实例对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模糊语言的应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美学功能、深化主题、修辞以及提供弹性空间的作用。模糊语言的成功使用可以在塑造文学形象以及文学意境时为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填补空间的的文学作品,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深刻体会到创造性审美的愉悦。因此,对文学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运用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让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直接导致翻译活动的模糊性。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所难免。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如能正确而能动地使用语言的模糊功能,将会使文学作品的翻译有质的飞跃,读者也将有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模糊性,它是作者进行作品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不仅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文学作品的魅力,进而提高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文学的模糊性,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学色彩,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的接受与读者的阅读息息相关,十分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同样也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正是从接受理论的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中心地位以及审美距离入手,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四种译文为例分析了文学翻译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多样性的原因。正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才使得不同的译者产生出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形式之美和文学意义之美两个方面探讨阐释学与作品审美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词句和篇章层面上的美学再现、译者的叙事口吻以及作品情感的再现,并通过解读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和情感意象来揭示文学翻译中美学因素的再现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都存在模糊性这一基本属性,即并不是所有的用词用句都是直白的、精确的。这种基本属性使得语言运用下的产物之一——文学作品,具有令读者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本文就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翻译工作或文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学用语具有很强的模糊性,模糊这一特性也是英美文学属性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我们要在美学与英美文学翻译相结合的基础上,对英美文学中所存在的模糊性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英美文学翻译的模糊性特性作以浅析,进而使大众读者都能深入了解并且学会享受英美文学翻译的模糊之美。  相似文献   

15.
就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而言,文体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小说本身的文学价值,因而对于以小说作品为对象的译者来说,恰当地处理小说作品中的文体特征关系到翻译之成败。而文学文体学方法可以帮助译者更加敏锐地抓住小说语言形式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体现在译文中,从而更完整地保留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说明,能进一步说明文学文体学方法在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家而言,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对美学价值及艺术特征的追求十分重要,英语文学作品有其特有的美感传达与翻译技巧,译者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注重对原文所具有的形式美感与意境美感的理解与传达,文章将对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翻译特点及翻译技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廖杨佳 《海外英语》2013,(19):137-139
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决定了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审美品质传递的极端重要性,而文学作品因其审美功能与高度抽象性,广泛运用模糊言语营造美感。因此,文学翻译对原作模糊言语的恰当处理及其美感的传达提出了较高要求。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美学相关理论的结合,为考察模糊言语的美学蕴含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留存提供了较好的视角。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杨宪益和戴乃迭《边城》英译本中模糊言语的处理及其美感的存留与磨蚀情况展开考察,尝试以此了解模糊言语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丁小凤  徐晨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1):71-73,105
翻译是语际间相互转换行为,所以应该研究翻译中的语言模糊现象。本文从实践与理论两个角度。探讨了英汉互译过程中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模糊语言现象翻译策略,并通过一些典型的英、汉语翻译实例,进一步论证了文学翻译以及应用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19.
“忠实”和“信”一直被奉为翻译的标准,但由于人类语言本身就存在着模糊性,加之翻译者在翻译时的主观介入和采取的不同策略,导致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最终,“忠实”和“信”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理想。本文本所要讨论的就是,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误译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并且提出一些相应的翻译对策,希望对文学作品的译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提高文学作品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20.
就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而言,文体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小说本身的文学价值,因而对于以小说作品为对象的译者来说,恰当地处理小说作品中的文体特征关系到翻译之成败.而文学文体学方法可以帮助译者更加敏锐地抓住小说语言形式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体现在译文中,从而更完整地保留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该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苔丝>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说明,进一步说明了文学文体学方法在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