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中,最为突出的当为沈从文。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集约有八十多部,其中大多以湘西人文风情为素材,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为读者塑造了湘西"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被誉为中国的"乡土文学之父"。在沈从众多的文作品中,《边城》是一部传奇佳作,迄今为止已有三部翻译作品,本文以金介甫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地方色彩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十多年了,关于他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高潮也已经过去。但是.这位从美丽荒蛮的湘西走出来的矮个子留给后世的故事却永远不会完结,虽然他和他的作品在文化荒芜的年代曾一度遭到封杀、埋没.但时代的尘垢不能永远遮掩金子的发光,沈从文早已跻身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的行列.他的作品,特别是他描写湘西别样社会生活的乡土小说,已成为标示那个时代高度和深度的代表性作品,还有他的生命人格,他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和丁玲、萧乾的关系,都成为后人言说不尽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自称“是个乡下人”的沈从文,以勤奋忠实的创作,执著地展示偏处一隅的湘西的风物地貌、人情世态,给我们构筑了一个鲜活而富有魅力的艺术世界──“湘西世界”,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那么,沈先生何以如此执迷于那个原始乡野,厚爱那些乡村灵魂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创作的潜意识里,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根性。一人之于土地的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以言说、撕扯不断的精神纠葛。对乡土的眷恋和热爱,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乡土、家、根是几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话…  相似文献   

4.
以“梦幻创作”为中心,尝试着将沈从文的整个湘西乡土创作分为1922—1933年、1933年冬—1934年春、1934—1948年三个时间段来考察。1922—1933年,沈从文备受都市压迫,因此以梦幻般的乡土创作来对抗都市。1933年冬—1934年春,沈从文生活、事业成功,压迫感减轻;同时,1934年初的回乡让他认清了湘西严峻的现实,乡土创作的着重点开始变向,以《边城》为变向的标记,《湘行散记》为发生主要变化后的首部作品。1934—1948年,沈从文的乡土创作逼近湘西现实,梦幻色彩锐减。纵观沈从文一生,他始终无法彻底割舍心中的那份湘西梦幻情结,其乡土创作都带有一丝梦幻色彩。  相似文献   

5.
京派小说家沈从文一生著作颇丰,可谓多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系列:湘西系列、行伍系列和都市系列。三个系列以各自表现的生活面的不同,其风格有着鲜明的分野。我认为,其中的湘西系列最能体现出沈从文创作的成就和审美价值职向;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在湘西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应首推中篇《边城》,这一文本鲜明地显示出作家的审美价值取向。《边城》是30年代乡土文学中有代表性的一部中篇。乡土文学是指反复出现、不断渲化的“恋乡情结。”这种恋乡情结是人类京统内心深处怀恋故土情感的因子,是怀念乡土的赤子之情在文…  相似文献   

6.
论二十世纪乡土小说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大望族。乡土小说的人文精神长期受到理论界的热切关注。本文着重从三个层面探讨了20世纪乡土小说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状况,人文精神的压抑与潜伏期;人文精神的低微呼唤;人文精神的政治张扬,最后指出人文精神会随时代变化而不断繁富,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是一本乡土散文集,其中,作者的个人记忆是一务贯穿始终的潜在线索。该散文集里,那个叫做“八溪峒”的乡土社会在作者眼里是诗意盎然的,也是传奇神秘的,他对那片土地的情感态度以至他习惯性的文化批判视角都烙上了他个人记忆的印痕。《山南水北》是作者对自己生命的又一次抒写。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十多年了,关于他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高潮也已经过去。但是,这位从美丽荒蛮的湘西走出来的矮个子留给后世的故事却永远不会完结,虽然他和他的作品在文化荒芜的年代曾一度遭到封杀、埋没,但时代的尘垢不能永远遮掩金子的发光,沈从文早已跻身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的行列,他的作品,特别是他描写湘西别样社会生活的乡土小说,已成为标示那个时代高度和深度的代表性作品,还有他的生命人格,他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和丁玲、萧乾的关系,都成为后人言说不尽的话题。沈从文既没有留过学,也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学院教育。他十四岁就从军入…  相似文献   

9.
2011年2月26日,87岁的科学巨星朱光亚停止了思考,传奇而神秘的一生从此画上句号。他成就卓著而又宁静淡泊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如同寰宇中那颗明亮的“朱光亚星”,光芒永恒。  相似文献   

10.
台静农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名作家,是“乡土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集《地之子》曾受到鲁迅很高的评价。本着重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分析了小说集中的14篇小说;同时较为细致地比较了台氏的乡土小说与鲁迅乡土小说的异同,从而认为所谓“台静农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杨义语)的论断是不妥的;《地之子》有着自己思想和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李玉杰  邵智 《考试周刊》2013,(27):15-1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坛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他的乡土小说带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他是湘西地域文化的抒写者。文章论述了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其家乡湘西以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作者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象母题,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湘西乡土小说具有了丰厚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在小说中,作者将目光聚焦在故乡,那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和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湘西社会。他生动地复现了湘西的民俗、民风,写出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乡土风貌。他笔下那些剽悍的水手、吊脚楼的妓女、携带农家女私奔的士兵、开小店的老板娘、终生漂泊的行脚人……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图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园牧歌般的湘西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作家田瑛的小说营构了一个虚拟的湘西,亦即第三种湘西。它远离了沈从文抒情的湘西,孙健忠写实的湘西,逼近了一个文化精神意义的湘西。田瑛的小说,在南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坚守着一种执着的文化审美,一种原始生命冲动的文学倾诉。他的小说创作实践,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湘西现代文学传统,划出了精神上一以贯之,却又各自鲜活的三个方块,亦即第一、第二和第三种湘西。田瑛是一位生活于现代都市,精神却自我放逐到自己的湘西的作家。他文学发问的方式,就是他小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张爱玲以卓然不凡的人生和大胆越轨的创作,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坛的“传奇”。本文试以“知人论世”的态度,把张爱玲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去剖析解读张爱玲及作品:1.撕梦;2.写梦;3.守梦。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一生可谓短暂而传奇.在其辗转漂泊的一生中,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其文学的光芒开始显露并达到了属于自己的高度.但是在其诸多的作品中隐隐暗含着自童年时代起就埋下根基的地缘情结.这种地缘情结随着其乡土思念、孤寂之情而不断强化,展现了她内心最本真的情愫与人生哲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坐上,先驱者被人们称为革命家的屈指可数;张治中却以“和平将军”的美称与“和平老人”邵力子同被誉为和平园地的双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张治中,他的一生充满了神秘而又传奇的色彩。他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之列,在蒋介石足下效力二十五年。深受蒋介石的器重和信任;但同时他又长期与共产党保持着友好密切的关系,得到共产党的好感和赞许。他既是中共的对立者,又是中共的同情者,既对蒋介石竭尽忠诚,又对共产党诺守信义。他本  相似文献   

18.
凭借描绘家乡湘西的大量小说,沈从文被视作现代中国小说中最重要的乡土作家之一。在其乡土小说中,沈从文大量采用了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描绘了湘西农村的生态自然景观、农民的生存状态和乡村的民俗风情,刻画了一系列较为生动的底层民众形象。具体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民间的乡土风情,民间的文化传统以及民间浓郁的方言口语。正是这种自觉的运用民间文化艺术元素的手法,使得沈从文对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44年;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集在上海出版,曾轰动一时,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传奇》。作家命名这部小说集为“传奇”,大概有“后来传奇”中的“传奇”Z意吧环过;作家本人的身世和经历,倒确实富于一种传奇色彩。其祖父张佩纶为请末名臣;据说《孽海花》中的庄仑樵就是以他为模特儿的;其祖母则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女儿。尽管张爱玲成名较早但只是近年来才渐为人知,这之前的中国新文学史则对她不著一字。自美国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辟专章评述张爱玲;而且对她赞誉有加之后,张爱玲在中国这才声誉日隆,一时间,他的…  相似文献   

20.
苗族作家向本贵擅长写乡土小说。在他的多部小说中,都对湘西这片乡土地域进行了"鸟瞰式"的描写。在其长篇小说《凤凰台》中,他从哲学、宗教、文化等层面对"乡土中国"及其流变史这一中国文学由来已久的主题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与拓展,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书写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艺术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