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媒体是现代信息传播路径催生的技术化媒介名词。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技术的进步,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电视新闻,愈发依赖个体化的技术延展以显示本我的意义存在。基于此,如何认识并驾驭技术包围的“媒介控”,重塑电视这一优势媒介的新闻传播价值,成为新闻人不可回避的问题。而这需要客观辨识技术环境的变化以及建立以“客户端”、“屏外人”、“故事性”等为表征的符合现代受众“接受习惯”的传播思维。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强大、高效、准确的信息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分析手段驱动全球新闻业走向数字化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与获取也产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智能媒体在新闻内容的生产中屡屡陷入新闻伦理失范。通过对比自媒体与智能媒体媒介伦理失范的差异,深入了解智能媒体时代媒介伦理失范的特征,以厘清媒介技术工具性与人性的价值冲突,审视智能媒体时代(以下简称智媒时代)新闻伦理实践的道德主体性问题,完整反映“人是媒介的尺度”的媒介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3.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传媒经济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媒经济学的范式范式是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仪器、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那么,传媒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呢?目前,对传媒经济学的认识很不统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如赵化勇教授在《电视媒介经济学》序言中提到,“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产物。”①另一类认为传媒经济学是个独立的应用学科。这里又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4.
《新闻知识》第8期报道了五月份在江阴举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事业研讨会的情况,谈到会上有人认为报纸有商品性、新闻怎无商品性,而且说“新闻商品性的提法在理论上不够科学,在实践上非常有害”。另外,《新闻知识》第7期也有文章持类似的观点。对此笔者有点不同看法,愿意略陈管见,参与争鸣。 从新闻和媒介的本质谈起 为了探讨新闻商品性的提法倒底在理论上是否科学,须得从新闻和媒介的本质说起。 新闻是什么?就其本质而言新闻是一种信息。我们知道,从哲学意义上说,信息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存在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信息,它们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或表征,另一类是进入于人类主观世界的信息,它们是人类对物质运动的感知、认识和反映。新闻信息属于后一类,它是人们从客观世界摄取而得的。但它不是对过时了的、陈旧事实的反映,而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反映;人们从外界摄取了这种信息之后并不是储存在自己头脑中完事,而是要向他人或公众传播的。所以,完整地说,新闻是进入传播过程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这种信息具有真实性、时新性、公开传播性,这三者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是新闻同其他信息(如知识、情报、资料)有所区别的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5.
冯菲 《新闻传播》2005,(2):58-58
一、网络时代对新闻出版业的冲击 20世纪可谓是无线电的信息传播时代。20世纪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介迅猛发展,使报纸、杂志和图书等传统纸质媒介经受了巨大的挑战:到20世纪末,传统纸质媒介遭受了猛烈的“电击”——它们正承接着来自互联网络的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一股“新信息媒介热”正在日本列岛上掀起。这种热潮是从一九八三年国际通信年(WCY)开始出现的,已持续了两年多。各地举办介绍新信息媒介的展览会、讨论会,报刊也几乎天天都刊登有关信息革命的动向。许多企业家担心赶不上时代的潮流,竞相成立各种研究组织,准备迎接这场革命的到来。所谓“新信息媒介”究竟指何而言呢?笔者去年应邀出席《中日新闻》社举办的新信息媒介讨论会,也参加过若干次有关内容的展览会,曾向不少专家请教,人们的回答并不完全一致。“新信息媒介”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一个“和制外来语”,原文是“NEW MEDIA”,  相似文献   

7.
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要求新闻摄影报道必须策划 1、新闻媒介激烈竞争产生的新格局使新闻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事业的竞争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激烈。在新的媒介格局基础上,新闻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两点。 其一,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已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新闻媒介的丰富使得受众获知的信息量从匮乏转为足够多甚至饱和过量。人们并不缺少信息,而是缺少对信息的分类整理;人们并不在乎得到多少信息,而是在乎得到多少有效的信息。新闻报道仅仅以“多”取胜、以“快”取胜,显…  相似文献   

8.
论文缩微     
“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冯宇飞在《新闻战线》杂志2002年第11期上撰文说,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裁判”。国内著名新闻法学者魏永征教授认为,“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媒介审判”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其负面效应确实不可低估。一、“媒介审判”是对法治原则的亵渎。法律是一门十分精确化、专业化的科学,它随时代的演进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9.
廖昌喜 《新闻界》2001,(6):45-45
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现了一个“负面报道”的新闻概念。那么什么是负面报道?这个报道是如何界定的?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在新闻实践防止负面报道的产生?笔者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所谓负面报道,是指在各类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中产生了负面社会效应的报道。这里指的“媒介”不仅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还包括互联网等新媒介。“新闻信息”,不仅指常规的新闻消息,还包括传媒发布的一般信息。“负面社会效应”,是指新闻信息传播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生活秩序产生了损伤或…  相似文献   

10.
付蔷 《青年记者》2017,(22):20-21
媒介技术的发展锻造了全新的受众-内容交互模式:一方面,信息爆炸、多端口的内容接入模式使得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深度报道、调查式新闻中的垂直式、线性叙事与之方枘圆凿;另一方面,国内外各大媒体在内容制作方面,得以借助融媒体平台打造全新的内容展示模式,“文本”的载体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信息,图片、视频、甚至虚拟现实都能够成为“文本”的载体与平台.新的技术手段与媒介交互模式带来了改造媒介生态的可能性.在新媒体时代“娱乐至死”的幕布下,矫正新闻阅读中的碎片化倾向,让深度报道、严肃内容吸引更大的受众群体,不仅是提升受众阅读质量的不二之选,也是加强新闻公共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媒体融合”狭义地讲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2.
尹兴 《编辑之友》2017,(5):90-94,9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动态“图解新闻”成为一种广泛流行、全新样式的新闻报道文体.它以“图像”为核心表达媒介,调动一切视觉元素来重构新闻核心事件,满足传媒受众对新闻信息直观化阅读、多样性选择的需求.动态“图解新闻”的传播者借助平面画像、动画文本和视频文本来还原新闻现场.动态“图像”取代了传统媒体抽象的解释性文字,以直观逼真性、现场还原性、多向互动性、高度综合性的新媒介特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跨越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3.
王涌米 《传媒》2019,(14):76-78
在新媒体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要使用媒介。如何使用媒介传播信息,避免情感掺杂,保持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再现,是当前媒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库尔德利的观点值得关注,他认为,与媒介打交道,有必要诉诸德性伦理,发挥它对媒介使用的规范作用,获得与媒体相处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新闻”?日本《广辞苑》的解释一是广义的,指新的见闻、消息;二是狭义的,指的就是报纸,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日本各大报纸,都称以“新闻”。所谓“新闻学”,就是将“以报纸为中心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是关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过程的学问”。由于日文中的  相似文献   

15.
李超  陈龙 《传媒》2023,(14):91-93
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回避现象愈加显著。文章在对“新闻回避”进行概念阐释的基础上提出,负面新闻过度、公众对新闻机构缺乏信任、新闻信息过载、社交媒体新闻效能降低四个潜在因素对有意回避新闻的影响显著;无意回避新闻的情况更加灵活多变,主要是因为媒介选择的高度自由化和算法机制实现的个性化。文章认为应该通过推进建设性新闻实践、优化“社交过滤”、增加新闻“偶遇”建立“公共服务算法”等措施来引导公众参与新闻和公共行动,构建面向未来的健康的新闻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6.
传媒报道应是客观事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传媒报道中,有两类新闻不符合新闻职业规范,一类是由记者参与设计、促成事件发生并予以报道的“媒介策划”的新闻,另一类是由企业策划的新闻,而新闻媒介为其提供了发表的平台。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媒介所报道的事实不是客观发生和存在的,而是由媒介或企业“制造”出来的。 媒介在制造的事件中,扮演了有悖于基本新闻理念的尴尬角色。新闻工作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传媒的职责是报道客观发生的事实,传媒介入事实的进程,违背了基本的职业规范。企业  相似文献   

17.
从"非典"事件看媒介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芹 《现代传播》2004,(3):131-133
“非典”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多方反思。我以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件事也反映出在全社会普及媒介教育的必要性。“非典”事件涉及到的媒体、宣传部门、大众等,在传播或接收信息时,都明显表现出对信息、媒介、传播等诸方面认识的不足,应该补上媒介教育这一课。对新闻从业者的媒介教育从“非典”事件的新闻报道来看,各媒体的表现离专业要求相差甚远。主要问题在于,新闻敏感度不够、新闻专业意识不强、追求真相的勇气不足。1 明确新闻事业的功能,认清自身的职责新闻事业的产生源于人们劳动生产的需要,传播信息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人们对…  相似文献   

18.
石焱 《青年记者》2020,(5):82-83
媒介与技术的融合一直是媒介史上最本质的发展规律。在技术发展相对迟缓的第一媒介时代,少数精英和意见领袖操纵传播链条,普通大众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而存在,形成自上而下、人在“媒介外”的一对多传播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系统呈现出崭新面貌:不存在权威性的传播中心,普通大众成为掌握主流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自媒体”“大众媒体”等新词汇迭代更新,人由“媒介外”侵入“媒介内”。美国学者马克•斯波特将这种媒介系统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在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第二媒介时代之时,以浸媒体作为主流媒介的第三媒介时代已经悄然来临①。  相似文献   

19.
在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受众获取的信息量增多、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成为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新闻反转现象频频发生,而在一次次新闻反转过程中,暴露出了我国公众媒介素养的欠缺,对新闻事件缺乏辩证的批判能力,对新闻事实认知错误。本文通过阐释新闻反转现象的内涵及成因,从提高媒介素养的角度提出减少反转新闻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使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了改变,互联网自主设置议程日渐凸显。新媒体传播的快捷、即时,为受众获知信息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使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新闻炒作等现象快速传播,致使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从而削弱了新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目前我国媒体尚未建立规范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制,这就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探究传统媒介形态下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探索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的媒介自律行为,完善传媒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新闻自律和他律,对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强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传媒大讲坛”特邀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新平教授等撰文,文章以1902年《中国日报》拟订的“各报馆公共章程”为主线,分析中国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从其制定的背景入手,探讨这份章程在我国新闻伦理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以期对我国现行媒介道德准则的形成与完备提供借鉴。继而刊发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燕道成教授等的文章《网络“热门话题”的形成机制与议程设置功能》,此文是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机制研究”(15BXW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在分析新浪微博“热门话题”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互联网背景下议程设置功能的正面效应,在新传播形态下倡导媒介的正面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