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将闽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领域,对闽南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要让幼儿了解闽南特色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从园所视觉环境的创设开始,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基础,择取闽南文化中形象鲜明、通俗易懂的事物  相似文献   

2.
施丽云 《亚太教育》2019,(8):191-192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大融合,人们开始注重普通话的普及,福建的本土语言闽南语开始出现被角落化的倾向。普通话的普遍化与现代社会的科技化带来的是幼儿难以理解闽南童谣里所描述的农耕时代的器物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闽南童谣氛围的游戏环境,为传承本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幼儿更好地在区域活动中感受闽南童谣的魅力,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3.
女神信仰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体系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闽南女神信仰不仅消解了古代中国社会男女在社会性别地位上的巨大差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男性神灵成为整个闽南社会与文化的心灵寄望。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闽南女神民间信仰是男权社会视野下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研究闽南女神民间信仰对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闽南民间社会主动参与女神信仰消解了传统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4.
闽南方言与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闽南方言是一种非常强势的语言类型,但随着普通话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闽南方言以及文化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强势,甚至已经开始出现逐渐消亡的现象。基于此,想要让闽南方言与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可以在小学语文地方课程中融入闽南方言与文化,凸显出其文化体系在小学语文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泉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闽南建筑文化莫过于红砖古厝。然而如今在城市现代化的浪潮下,闽南传统建筑文化正渐渐走向消亡。根据这一现状,本文探讨了加强土建人才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素养的培养与闽南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论述了从政府投入、行业协会的作用及土建人才的继续教育诸方面来提升土建人才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素养,更好地传承与发扬闽南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6.
华侨华人捐资办学的社会效应——以闽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华人捐资办学,有其良好的社会效应。华侨华人通过新式教育实践,充当了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对社会变迁产生了积极作用。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可以形成一种特有的侨乡文化,促进向心力和认同感的产生。捐资办学促进了华侨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为闽南社会的良性发展营造了积极的外部氛围。  相似文献   

7.
福州和厦门,一个镇干闽北沿海,一个峙于闽南沿海;一个是福建省省会,全D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一个是全省第二个重要城市,对外贸易和华侨、港澳同胞出入境的主要口岸,它们犹如两颗摧魂的阴珠,正在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川。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所作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中指出:“、  相似文献   

8.
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是大陆与台湾全方位交流合作的桥头堡。相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闽南方言使泉台两地语言生活呈现相同的特征:闽南方言是语言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两地社会用语交互渗透,互为影响。在打造两岸共同的文化家园,追求同属两岸同胞的文化价值以构建新时期两岸和谐关系的过程中,泉州新时期和谐语言生活建设必须进一步处理好普通话和闽南方言的关系,处理好简化字和繁体字、异体字的关系,处理好语言规范和语言文明问题。  相似文献   

9.
由泉州师院和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两岸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讨。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已经走向世界。学者们在提升“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整体化认识、促进闽南文化研究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是在国务院台办、台盟中央、全国台联和福建省政府及省直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整合闽南文化研究所等海峡两岸相关高校优质资源,于2012年6月组建而成的,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编辑出版、文化交流、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单位。研究院设有学术委员会、办公室、《闽台文化研究》编辑部等机构,主要研究方向有闽南文献与海疆文化、闽南方言文化、闽南民间信仰、闽南家族文化等。闽南文化研究院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4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4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绅士研究成为一大热点,但史学界在绅士的涵义、地位和特征等问题上颇有争议。绅士是封建社会中具有一定功名或职衔、介于官僚与平民之间的一个在野特权阶层。绅士主要是依靠封建统治者所赋予的政治特权,并凭借自身在思想文化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而成为“一个统治中国社会的特权阶层”。它具有封建性、权威性、地方性、流动性、在野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关于士绅阶层在近代社会变迁中发生蜕变的历史现象,学界已有探讨。然而,对内陆士绅在近代化变革时期,其思想观念转变的研究还略显不足。山西士绅刘大鹏在面临近代变革的冲击与挑战时,展现出对近代变革的困顿与对传统儒学的坚守。这一历史情形为后人深入了解近代变迁中的内陆士绅群体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清末湖北绅士在近代文化教育体制兴起的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创办各类新式学堂,推动了湖北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区别于条约口岸的口岸类型,1898年首批自开商埠设置之后,清廷曾下令“展拓商埠”,但除了广西南宁之外,应寥寥。大量商埠的自开是1901年以后的事。此时,经过义和团运动的教训,在新政的有力推动下,自开商埠开始成批涌现。新政期间,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不仅数量多,而且城市的规模等级也明显提高,自开商埠成批出现,不仅有利于抵制列强侵略,而且有利于所在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来源的居民都会在地名上留下自己所操语言或方言的印记。本文对海南19个县市的自然村名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找出海南汉语各方言共有的地名常用字和海南闽语特有的地名用字,通过这些地名用字的分布来考察海南闽语在海南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闽南传统建筑意向的调查梳理,探索闽南传统红砖文化建筑的继承,使其适应现代建筑的发展需要,并为明确闽南建筑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天津教养院是北洋时期天津地方政府与当地新式绅商通力合办救济事业的典型救济机构,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表现在确立现代官民合作机制,经费保障纳入地方政府责任,呈现良性经营状态。但从院民教养状况来看,重养大于重教,反映了时局危艰和传统救济方式的强大惯性。  相似文献   

18.
略论晚清上海城市娱乐业的发展特征——兼与汉口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晚清两个重要口岸城市——上海和汉口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两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各自城市娱乐业的发展特征,以期从社会生活层面为中国城市近代化历程提供一个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海阳县商业贸易的繁荣,表现为以墟市为中心的地区贸易体系的完善,及以庵埠、汕头为中心的海关口岸对外贸易圈的扩大。在商业贸易繁荣的同时,商人阶层在地方社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不少商人通过捐纳获得了士绅的身份。但是,此一时期商人的社会活动仍主要以绅士的名义来运作,商人与传统乡土及宗族之间仍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传统时期商人阶层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一系列历史条件的变化,江西士绅阶层在社会流动中呈具出一种多元分途的态势。辛亥革命时期,处于不同层次的士绅在这场社会剧变中心态和行为模式各异,但总体上推进了江西辛亥光复的进程。反过来,这场社会变革又和江西士绅阶层的前途和命运形成一种微妙的互动,并对之后的江西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