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个无名黑人追寻自我身份,却最终发现自己是一个“看不见的人”这样一个故事。文章从拉康理论的视角来解读《看不见的人》,指出主人公的经历其实是一个追寻自我理想。并在理想破灭后回归“真实自我”的旅程。“看不见的人”则是主人公自我异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王若兰 《海外英语》2011,(4):203-204
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二战以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1952年获全国图书奖。作者凭借对黑人音乐的爱好与精通,试验性地将布鲁斯、爵士乐的精髓渗透到作品中,无论是小说的结构、还是其叙事语言都体现出明显的音乐特色。通过分析《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文学传统中所显示的音乐特色和对小说中的布鲁斯和爵士片段进行分析,以展示埃里森将黑人音乐融合在他笔下的无名主人公追寻身份的过程当中,揭示无名主人公对其黑人身份的逐渐认同,突显音乐对美国非裔群体存在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当属战后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作品摆脱了黑人小说惯有的主题: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讲述了主人公无名黑人青年探寻自我和自我觉醒的经历。小说通过空间规训、空间迁移和空间重构等书写技巧,揭示了美国种族隔离盛行时期非裔族群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身份迷失,再现了人物伦理选择的两难境地和意识觉醒,反映了美国非裔族群的伦理诉求,同时也表达了种族融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土生子》、《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这三部里程碑式的黑人小说中对黑人年轻一代的典型成长过程进行了描述,指出黑人立足现实社会的根本是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并指出当前黑人困苦生活的根源不只是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还有黑人自身的身份、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理查德·赖特的短篇小说《住在地下的人》,开启了美国非裔文学中"地下人"文学主题的书写。拉尔夫·埃里森在赖特的直接影响下,创作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故事表达了居住在纽约地下室中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探索自我身份的心理诉求。此后,沃尔特·莫斯利在易兹·罗林斯系列作品中塑造了黑人侦探易兹,他发迹之后,逃税避税,将自己的经营所得严严实实地隐藏在白人法律监视之外,该形象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地下人"主题。本文拟从这些作品来分析非裔美国文学中"地下人"形象的创作传统,并通过梳理《蓝衣魔鬼》的隐喻空间来探讨"地下人"主题在当代黑人作家笔下的表现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7.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09,(41):24-25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自我身份的迷失、追寻与认同的艰辛成长历程。这一历程揭示了白人文化主导下的黑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增强自我主体意识,正视和认同自我身份,并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描述美国黑人创伤小说之一的《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对其社会身份、自我身份和未来追求的焦虑,勾画了黑人探索个人命运和种族命运的众生像,展现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记载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焦虑来源于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担忧,因此在以白人价值观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社会身份以及种族意识焦虑的探讨不仅对于黑人群体,对其它少数族裔群体的权利诉求也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蓄奴的历史使非洲裔美国黑人对“身份”有着特殊的敏感。寻找、确认和重建“身份”成为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其中,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1940)、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1952)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1977)是美国非裔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作品对非洲裔美国黑人在“身份”被抹杀、消解和异化之后,如何重新认识、寻找和构建的经历进行了细致描述,勾画出一幅幅陷入痛苦、彷徨、混乱以及无知的状态的黑人众生相,希望能够带领现代社会中的黑人找到一条重建“自我”的有效路径,并最终抵达永恒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探索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失落问题的中心主题的同时,对自由和爱这两个次级主题也进行了细致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吴太宇 《语文知识》2013,(4):102-103
美国当代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美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黑人史诗,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小说显示了作者洞察美国现实社会的超强能力,体现了作者大无畏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作家拉尔夫.艾利森作为黑人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定捍卫者,自幼与黑人音乐便有了不解之缘,其文学创作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音乐,在音乐方面的修养直接影响到其世界观和种族文化观。他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自始至终都流淌着黑人音乐的音符,成为小说人物表达心声的特殊语言。艾利森在作品中对黑人音乐娴熟的驾御能力充分说明了黑人音乐已成黑人声讨种族歧视、走出身份认同的困惑和超越自我的有力武器,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意象,通过一个黑人青年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对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洞察入微的描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的桎梏下人格觉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4.
杨期存 《考试周刊》2010,(18):35-36
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描写了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经历种种波折以后.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5.
布鲁斯是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拉尔夫·埃利森的著作《看不见的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当代美国小说的经典之作。埃里森创造性地将黑人布鲁斯音乐融会贯通于整部作品之中,以布鲁斯精髓深刻地阐释出黑人寻求自我身份及其文化身份的小说主题。本文介绍了布鲁斯所包含的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关的概念,并着重分析了布鲁斯哲学在小说中的体现,指出布鲁斯不仅是美国黑人苦难的生动诉说,更是其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6.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非裔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一部现代意义的长篇小说,拉尔夫·埃里森也因该小说而名声大噪。《看不见的人》在1952年已经出版之后,当即被誉为经典之作,文学评论界还将其视为二战以来美国最为重要的小说之一[1]。该小说的大获成功为拉尔夫·埃里森本人赢得了至高无上的文学荣誉——美国国家图书奖,从此也奠定了作者在美国文学史上大家的地位。埃里森在该部作品中运用了广泛而丰富的文学、民俗及神话故事,这就使得原型批评理论已经成为众多评论家关注的一个方面。论文从原型的角度出发,解读作品中多重原型,引导读者透视现象中的本质,进而表现人物特征。  相似文献   

17.
《看不见的人》是当代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成名作,也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的一部出色的黑人文学作品。该作品完美地诠释了当代黑人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中成长、反抗、觉醒的全过程。本文从文化自我存续和异化的角度,试解析以该作品中主人公为代表的黑人文化在美国社会迷失、找寻和觉醒的痛苦过程。  相似文献   

18.
《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尔夫.艾里森创造性地将黑人音乐融入小说《看不见的人》之中,深化了黑人寻找身份的小说主题,颂扬了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本文试图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音乐,探讨其在突出小说主题、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拉尔夫·埃里森在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中不在局限于直接描述美国黑人的悲惨遭遇,而是采用大量的象征性意向来反映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看不见的人》以一个相对客观中立的立场描述了美国社会中一个黑人青年的遭遇,通过人物象征主义手法细致入微地反映出美国社会不同人种之间的相处态度。相比于注重意识形态的种族抗议文学,其更关注于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易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因而能够更有效地推进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作家埃里森大量运用矛盾意象和象征手法。这些看似互相矛盾的意象,如看得见和看不见,黑与白,锁链与自由,被作者有意地并置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矛盾意象的对比和仪式的象征意义,深化了小说主题的作用,以独特方式完成黑人的觉醒和社会价值评判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