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按照英语动词的不同句法表现将其分类,研究其背后的语义动因,这是Beth Levin等提出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主要方法。基于这种方法,可分别将英语中“增添”类和“清除”类动词按照其不同句法行为进行亚类型分类,总结出该两类及其亚类型动词的谓价结构。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动词元语义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发现,只有四个元语义组成要素全部在场的动词才能用在中间语态中。句法-语义界面理论在语言的句法研究与语义研究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能够发现语言句法过程的语义基础,是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是对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和C.J.Fillmore的“格的语法”走向两个极端的适时纠正。  相似文献   

2.
名词及其活用的动词之间存在着深层的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可以从翻译理解的角度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统摄,本拟以先秦两汉语言为例,将活用动词的名词归纳为四个语义类型,即“对象结果类”、“工具方式类”、“处所类”、“时间类”,并从今人理解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走"类动词,本文借用词化模式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来探讨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发现这两种语言中的"走"类动词既有语义共性,又有语义个性,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  相似文献   

4.
具体探讨了仅仅局限于英语而在其它语言中难觅踪影的一种HAVE用法——动态(dynamic)HAVE。运用HAVE分解法,分析“致使”和“经历”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发现:动态HAVE动词构成了词项语义丰富的复杂谓词。诸如此类的动词从它们的句法功能而不是词汇语义特征获得释义。它们的语义解释取决于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语义图模型为分析工具,通过对30种语言和汉语方言"有"动词的跨语言考察,确定了"领有、存在、处所"等16个概念空间节点,构建了"有"的概念空间底图,并画出了30种样本语言的语义图。观察所得语义图发现:大部分语言或方言具有不同的语义图。基于库藏类型学的分析认为:不同语言"有"在显赫度上的差异造成了意义和功能的不同,而个体语言"有"的词汇来源、语言类型、语言内部竞争因素等则是制约其显赫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同一个动词加上不同的修饰语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语义。同时,各种不同的语义也可以用意义非常具体的动词来表达。这类词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语义包容性,即动词本身除了基本语义外,还兼有某些附加语义。这一现象在语义学中称为“词化”。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善于选用该类词语,能使作品或译作的语言更准确、形象、生动、传神。《红楼梦》的英译者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说道”两字时,突破原文的字面制约,采用了120多个不同的译法,创造性地挖掘了动词的词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动词“给”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发展周国光1引言1.1在儿童语言发展研究中,动词语义发展的研究非常薄弱。动词语义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动词构句功能的发展变化和相关语法范畸的形成等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动词“给”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发展的描述,对动词语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表达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体”和“式”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 ,在 6 0余万字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具体分析探讨了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功能。指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应同动词本身的词汇义及具体语境中与动词重叠形式相关的连带成分表现出来的意义严格区分开来。语法分析不同于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不能代替语法分析 ,这一原则在分析动词重叠语法意义时同样也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光”最初为名词,自先秦以来出现动词、形容词的词性,后到近代虚化为限定类范围副词;在语言逐渐演化过程中,其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使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用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从语义、句法功能及语用分析三方面来论述“光”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10.
王静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4):77-79,84
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光”最初为名词,自先秦以来出现动词、形容词的词性,后到近代虚化为限定类范围副词;在语言逐渐演化过程中,其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使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用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从语义、句法功能及语用分析三方面来论述“光”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笑”类动词。文章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探讨了英汉“笑”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核心语义成分决定这些动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成分用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英汉“笑”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存在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这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可概括为“动作 方式 (情态) 原因(目的)”,但具体词语的词化模式存在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英汉双宾语结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作了对比。英语双宾语结构中的第一宾语总是受事的移动终点 ,而不论动词的语义类型 ,在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中 ,动词的语义类型左右第一宾语的语法意义。我们通过无标记的双宾语结构和相应的有标记形式之间的结构转换观察到 ,不同语义型类的动词使用不同的标记。同时 ,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对动词的语义类型分别有不同的选择限制  相似文献   

13.
世界诸多语言存在作格交替现象。多数研究认为呈现该现象的动词为施事不特定的使役类动词,然而汉语和日语中施事特定的活动类动词亦呈现该现象。关于其原因,前人多从动词的体貌结构进行分析,然而可交替动词的体貌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基于词汇语义学的事件结构理论,以“方式”“结果”语义要素为准可以对汉语和日语的动词词汇化模式进行统一分类,进而可以对两种语言活动类动词作格交替的语义机制做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4.
"行走"义动词作为各语言的核心词,具有实词多义的特点,其丰富的多义性可通过语义图模型直观呈现。基于30种语言或方言"行走"义词的多义性考察,构建出跨语言"行走"义动词概念空间,证明了词义演变跨语言共性的存在。将动词词义的"七大衍生路径"和"义素分析法"实际应用于跨语言"行走"义动词语义图模型的构建,是一种全新的语义图构建机制,不仅以块状排列的制图方法完善了绘制费力的局限性,更发掘出其存在多维延伸的发展空间、程式化与量化处理语料的可能性。若将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融入语义图模型,还将构成较为理想的"动态语义图"。  相似文献   

15.
“V以”类形式动词是语法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的一类动词,文章通过选择研究对象的语义、句法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多角度考察。语义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的语义特征及深层语义结构特征;甸法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在句式结构、加宾语及带体貌助词等方面的共性,同时揭示了它们在搭配能力和搭配范围方面的区别;语用功能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具有标记焦点、变陈述为指称、填补谓语的缺失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处所词+Vp”与“VD+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17.
日语中的动词“ぁげる”可以表示多种意思,运用语义特征和语义扩展模式进行分析,理清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及各义项中要求共现的论元,并归纳出语义扩展模式图,结果显示,“ぁげ为”的基本语义特征是[+施事动作][+受事移动][+受事变化][+受事向上核心语义特征是“受事向上”,当这个义项脱落时,“ぁげる”的基本义发生根本改变,引起语法化,为其构成复合动词时的语法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徐蓉 《双语学习》2007,(11M):177-178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里有一组以“要”字为构词核心的词,常称为“要”类词。本文对动词“要”,助动词“要/不要”,连词“只要/要是”及与“要”字相关的名词,形容词等进行认知角度的研究,并对不同词性的“要”的不同语义的译法进行了对比和归纳。从语义和翻译两个方面对“要”类词进行分析论述,讨论了语义语境,所接成分和词性差别对“要”的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倩 《语文知识》2008,(4):58-61
文章总结了前人关于动词时量分类的类型,并从动量的角度出发,以动量词为标准,把单音节动词分为“定量动词”、“反复动词”、“累计动词”、“过程动词”、“强持续动词”、“状态动词”和“无量动词”。指出了各类动词动量上的特点和语义特征,并且归纳出了单音节动词从有界到无界,从典型到非典型,动量由强到弱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20.
“上/下+宾语”在意义与形式上存在着不对称现象。本文以形式和意义两项维度对“上/下+宾语”的不对称性进行了分类考察,并由此总结、归纳了“上/下”的语义特征。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意象图式、形式语义、认知功能等方面对动词“上/下”带宾语的不对称性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