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正格 《寻根》2013,(4):36-38
"炸"字的古体字写为"",与炸同音。至清代时,人们仍习用""字而极少用"炸"。所以,谈"炸"字,需从""字谈起。"炸"字小考""字的左边是"火"字,右边上部是"世"字,下部是"木"字。其字中的"火"和"木"容易意会,即以火  相似文献   

2.
"道德黑客"根本上不同于黑客,其行为准则、技术规范也不同于一般的"黑客道德","道德黑客"意义下的"道德"不同于"次道德".这些为我们开启了认识现代性"伦理世界"的新可能.因为,"道德黑客"颠覆了一个"无恶"的伦理世界的理论构想,现代的"现世"伦理世界是一个"有恶"的世界.于是,相关的转变在于,一个"有恶世界"中的伦理价值诉求,一方面,有恶世界中的"扬善"与"求善"成为"伪善",伦理沦为"释恶"的工具;另一方面,现代伦理学的首要目标是"抑恶","抑恶"优先于"扬善",而不是相反,或者说"抑恶"即"扬善".  相似文献   

3.
《周易》之生态审美意识"贵人""重人",认为"人"通过"进德修业"则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宇宙天地得以生成的原初域,为"两仪"的整体化、一体化。"两仪"既符指"阴阳",也符指"天地"。"阴阳化育"是"天地"之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有了"天地",万物便在天地之间产生出来。而"乾坤二卦",则是"天地"和"阴阳"的共同符号。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其化生化合,尽皆因于"天地"。"天地人"一体相通,"天道""地道""人道"相兼相应,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天地"之"道"与人事联系紧密,人事吉凶正好对应于天的阴阳,"天"的阴阳可相互转化,"人"的吉凶也相互转化,天地合德。由此,"天"与"人"就实现了沟通。  相似文献   

4.
《寻根》2016,(2)
正"腊"的先字"腊"字,繁体为"腊"。远古时期,腊是一种祭礼。先人习在冬季将尽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是为"猎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后来,每年农历十二月被定为"腊月",即如《礼记·月令》所记:"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故而,"猎祭"遂更称"腊祭"。这也是"猎"字与"腊"字相通的原因。《风俗通》里就说:"腊,猎也。"可见,"腊"源于"猎",即"猎"字在先,"腊"字后出。还有个"昔"字,也是"腊"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生存问题,中国美学主张诗意栖居,认为审美境域的达成是"为仁"与"体仁","为仁"与"体仁"是"人"的一种诗意化生存态势。并且,从关注人的"心性",人的"生存境遇""人生追求"等问题出发,中国美学重视"人"的人格熔铸、珍爱人生,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认为"仁"审美域的达成即"人"本心本性的复归。这种原初"仁心""仁性"的复归与还原,是一种属"人"的本真生命的呈现态与心灵的升华,以及原初心性的复原,其中传达着一种生存的体验与对生命的感悟,蕴藉着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挚情。  相似文献   

6.
正庄子"道"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首先,庄子提出了"齐物"的思想,通过"齐物"来取消事物之间的对立,破除以"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庄子提出了"天地一气"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这是一种自然气化的思想,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同归于"气"的一种和谐状态。总之,庄子通过"齐物"与"天地一气"来达到"道通为一",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一、"齐物":破  相似文献   

7.
"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以降,无不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但却有所不同。荀子提出"壹于道",注重对"道"的知与行,其主要特征是加强了"心"在"知道"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心"的修养,且始终是以"中"贯穿"虚壹而静"的修养过程中,"虚""壹""静"三者均需要在"中"的规范下完成,"中"既是其本体之依据,也是其实践之方法。荀子通过"知"构建了"心"和"圣"(道)之间的联系,通过"知"来描述"圣",通过"心"来实现"圣",以此实现儒家"成圣"之理想。  相似文献   

8.
孔子论"智"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即"明智"之义.  相似文献   

9.
在郁达夫的作品《沉沦》中,主人公"他"始终怀有一种"复仇"心理,当复仇心理、性冲动和热爱自然等诸多特点同时投射在"他"身上时,便形成了"他"复杂而多元的立体人格。这背后,指向的是"他"多重的"他者"身份,而身份和文化上的双重"他者"又导致了"他"病态的心理,最终表现为反常的"复仇"话语,并酿成最终的"零余者"悲剧。  相似文献   

10.
一"道法自然"如何讀? 關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節,歷來有不同的民法。特别是"道法自然"一句歧异更多。不同的讀法就涉及不同的句法結構。 第一種是最普通的讀法,即讀作"主--謂--賓"結構,就是說"人"、"地"、"天"、  相似文献   

11.
张栻作为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对"中"与"性"的看法受到了周敦颐的深刻影响,他在同朱熹书信来往的过程中,对其师胡宏的论性之说提出了质疑与批评,二人皆反对胡宏的"中者,性之道乎"一说。而胡宏的"全体"之说在张栻那里成了"统体",并且张栻认为此"统体"即为"理一"之中,而此"中"则散为"万殊",此"万殊"则即为"时中",而此"中"非"性体"而只是"状性之体"。同时,在如何看到"性善"一说的问题上,张栻提出了"名"与"实"相结合的路径,"善"为(万物)性之名而其实则各异。  相似文献   

12.
"象外圜中"本自《二十四诗品》,王夫之引而申之,以此作为诗中"景象"的美感要求:"圜中"即诗中所绘之"景象","象外"即诗中未言之"情感",诗歌应由"圜中"而至"象外"。为论证这一观点,王夫之引入了画论中"咫尺有万里之势"的说法,意在借上乘画作中"以实见虚""以少见多""以有限表现无限"的"生势"过程,来阐明诗歌中"无字处皆其意"的"势"之生成过程。画论与诗论,在"超以象外"的层面上达到一种美学的契合。这实际是对"象外圜中"说的"诗画合一"式阐释。王夫之对"象外圜中"说的阐说,开启了内视觉的维度,这对厘清古典诗论中"诗中有画"的内涵,乃至重新认识其现代意义,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在《道德经》的宇宙论中,道生出了天地万物。然而,对于老子宇宙论的实质与展开,学者们却有不同的意见。本文试图通过对"有无"、"生"、"域"与"道"的内涵的探讨,来阐释《道德经》中的本体宇宙论。一、"有"与"无""有"与"无",是《道德经》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道德经》第一章即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然而,"有"与"无"的具体含义,却难以轻易得知。我认为,  相似文献   

14.
《论语》"君子"文化被学界广为关注,但对"君子"一词的理解却多有偏误。本文从"君子"一词语义结构分析入手,探讨溯源"君子"一词的构词理据,认为:《论语》"君子"一词一方面沿袭了自《周易》、《诗经》以来的"君子"词义,同时又从为政者和为学者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重"位"亦重"德",二者统一于对现世君子的批判和对未来君子的塑造上。《论语》"君子"词义重"位"亦重"德"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对词汇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腰若流纨素"之句出自《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诗。清代吴兆宜注此句为,"若"一作"著"。"若""著"两字意义截然不同,前者为"好像"意,后者则为"穿着"意。受此影响,对于"腰若流纨素"之句的解释,历来亦颇多分歧,诸家或释为"好像",或解作"穿着"。人教版教材译此句为"腰束纨素的带子,光彩像水流一样晃动"。译文将"若"译为"穿着",但并未给出理据,并且将"若"字原有的"好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解读王笛先生西南腹地研究"三部曲"的研究理路,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梳理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两大阶段,认为:前期区域社会史聚焦于"传统—现代"为核心的现代化范式,后期则以"国家—社会"、"国家—地方"关系作为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现代性"与"地方性"成为西南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两个主要向度。另外,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看,区域社会史还表现出明显的"地缘转向",但仍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区域环境"不能被简单地视作"人类活动"的一种背景与舞台,要注意"人地互动";二是区域社会史研究要将"区域"视为"空间"普遍性与"地方"独特性的统一体,特别是要探索从"空间"进入"地方"的途径;三是"区域"不应该被视作是封闭的独立空间,应关注区域内外以及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需"尽全时空"。  相似文献   

17.
学者曾指出庄子的"无用之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后学之作,应该说,庄子真正提到的只是"偷活苟全之大幸"这种类型的"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籍外论之"的"寓言",欣赏以"无用"求苟活只是它的表层含义,其背后的"意"乃是要求个我去除形限之私,获得广阔的心灵天地.在话语层面,庄子"无用之用"话题所谈论到的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在其揭示的"意"上,庄子以"无用之用"话语传达出来的"道"乃指一种心灵境界,与老子的"无用之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理、气是理学奠基者二程理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二程在强调理的本体作用的同时,还缘气以论性,将"气"作为载"性"(理)之具,由"气"承载"理"、"性"的传播与"分殊".因此,从"理一分殊"的角度看,"气化流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无"气"便无"理"之流行.笔者还从宇宙本源及宇宙发生学角度探析二程理先气后、理本气末、理气不离的关系,以阐示"气"在理学中的理论价值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族人不论是红白喜丧大小事,款待宾客都以"八碗一座盘"为主角。也不论世事如何沧桑变迁,这"八碗一座盘"的大主题被都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八"是一个渊远流长的吉祥数字,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是离不开"八"字的,不仅因为它是"发"字的谐音,更重要的是"八"是力量的象征。所以,结婚抬新娘的两张喜柜要"八"人  相似文献   

20.
对今本<仪礼·乡饮酒>"坐捝手,遂祭酒"中"捝"字的解释,历来注释家分歧颇多.文章认为,汉代的<仪礼>写本中有"捝"和"帨"两种写法;郑玄训"捝"为"拭也"乃其假借义.郑注中作为"捝"字古文的"说"应读"始锐反",训"擦拭"义.由于"说"字的这种用法太过稀少,所以大型辞书皆未予收录,而研究者却不能不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