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任安书》让我们正面感受到作为一代史官的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在《史记》与名节中,司马迁选择了《史记》,用实践诠释了他的生死观—不朽理念.“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完成了史家之绝唱,也就成就了他的永恒.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向被称为千古奇文,曾引发史学家们对司马迁与任安关系的极大兴趣。千载之下,人们无不为他《报任安书》中激越奔放的气势与情感所激动所感奋。文中“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语也广为传扬。信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认为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史记》研究专家程金造先生的《史记管窥》曾以十分动情的语言来描述司马迁与任安的关系,“司马迁对知友不幸之遭遇,一片痛惜难言之情”,在“涉旬月,迫季冬”中,“六字吞吐,低回哽咽,真是对知友的无限悲痛,含涌在内”。《史记》研究权威张大可先生亦…  相似文献   

3.
一发愤著书的由来包世臣曾在他的《艺舟双辑》中说: “(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这是包世臣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如实理解,可以说是知音之言。的确,司马迁在被刑后而不死者,是“以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相似文献   

5.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给他单独立传,只在《孟荀列传》的末尾附了几句简短的话: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墨子生活的这一时期,正值春秋战国之际,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争权夺利,相互间进行着多次残酷的战争.“强之劫弱,众之暴寡”,列国割据,征战不休。孟子说他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当时热衷于征战的诸侯,他们不惜投入庞大的  相似文献   

6.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构筑学术发展平台本刊评论员 (3.封二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0 0周年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创新精神及其启示能建国 (4 3)……超越与回归———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席成孝 (4 6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汉武帝封禅与司马谈之死郑振邦 ,等 (1 3)…………………《史记》中的预叙及其叙事效果刘卫华 (1 7)………………司马迁的法治理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碰撞宋嗣廉 (3.3)…《史记》中的“功成身退”理想常昭 ,等 (3.6 )………………司马迁“究天人之…  相似文献   

7.
一、《项羽之死》课例说明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项羽之死》倾注了司马迁的大量心血,是不朽的文言名篇。“《项羽本纪》是太史公以全神付之,才成此英雄力量之文。”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27课)中,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笔者过去听课,曾发现有的老师把其中的“或……或……”视为连词,解作“或者……或者……”,用来表示选择关系,即:人总是要死的,或者死得比泰山还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中。“三”与“九”不仅可实指,还可以泛指。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②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司马迁《屈原列传》)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⑤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报任安书》)⑥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⑨中间驰至九…  相似文献   

10.
相传老子是先秦时期的著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老子是谁?这在司马迁《史记》中已不能肯定。司马迁举出三人:一是相传孔子曾问过“礼”的周守藏室之史老聃,(《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索隐本]记载:“老子者,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周守藏室之史也”)他比孔子年长;一是“老莱子,亦楚人也”,与孔子同时;一是“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老子是老聃。他见闻广博,相传为“博大真人”,过着隐居生活,《史记》说“老子,隐君子  相似文献   

11.
《项羽本纪》关于项羽结局的两种书法——“乌江自刎”与“身死东城”,都是司马迁的实录,是同篇前后互见足义,二者完全统一而无丝毫矛盾,应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2.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条成语,有几种提法:或曰“烹狗藏弓”;或曰“狡兔死,走狗烹”;或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里所指的“走狗”是“猎狗”的意思,不是“狗腿子”。)尽管提法各异,却都源自同一个历史故事,表达同一个意思。即:鸟打光后,弹弓就被搁置不顾;兔捕杀后,猎狗就被煮来吃。比喻事情办成后,就把曾有贡献的人害死或一脚踢开。  相似文献   

13.
《史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巨著,而司马迁能成为巨著的执笔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亲司马谈。司马谈要求司马迁“绍时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使司马迁在述史时具有了哲理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而司马谈述史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使司马迁在人物塑造选择方面有所取舍,又能做到以人折射历史发展的态势;司马谈身为太史有着中国史学家高尚的品德和执着精神这深深地影响着司马迁,以致他身处逆境时仍能隐忍苛活,以史学家的正直实录精神记载历史,并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历史,重视人事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国维曾在《太史公行年考》一文中断言司马迁的卒年“绝不可考”。至于司马迁因何致死?又是怎样死的?更是无从考定。因此,本文只是就这些问题作一番推测揆度罢了,并不敢自诩为不可移易的考定。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5期“学术专栏介绍”推介本刊2014年第14期“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这是本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之后,第一次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设专栏整体推介.  相似文献   

16.
徐宗文同志在《略论司马迁思想的基本倾向》(《苏州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二期)的结尾时说:“司马迁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属于儒家的,这一问题应成为我们研究司马迁及其伟大著作《史记》的根本出发点。”既然这一问题是“研究司马迁及其伟大著作《史记》的根本出发点”,那么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就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经过探讨之后,我认为司马迁思想基本倾向不是儒家,而应是道家。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学术界对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巨著《史记》的整理和研究极为重视。但对其作者司马迁政治观或曰政治思想的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却不多。 下面,笔者着重就司马迁政治观各种形式的具体表现以及应该如何评价司马迁的政治观作一些探讨,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终极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动因。如果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事亲”、“事君”、“立身”而“以显父母”、扬名天下。本文试从司马迁“事亲”、“事君”、“立身”三方面来谈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论赞中有关项羽“身死东城”的总结性评语,既高度概括了项羽于东城县境内殊死搏斗的实际情况,又极其精辟地道出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这种“变文避梭”的精炼的修辞手法,在《史记》的《匈奴列传》、《高祖本纪》、《灌婴列传》等篇章中也时有所见。如果断章取义,死抠个别字句,一味凭空臆断,硬要把“身死东城”之东城扯在离乌江三百里之定远东城,无非是一己之见,习非成是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