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赵健 《出版科学》2004,(4):50-51
备受关注的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已经举行过两次了.对于这两次考试的试题数量、难度、范围、知识点分布等热门话题,考生们议论颇多.我要在此处发点议论的,却是一个与上述"热门话题"相去较远的话题--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偏科现象".以2002年度<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试题为例,第85题是一道计算题,原题如下: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新闻出版总署和南京大学,就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问题进行论证,我应邀出席会议,并被要求发表意见,从而引发了我对行业"摆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志冲 《档案与史学》2005,(12):18-18,34
2003年12月,我的自传体作品《钢铁情缘》出版.书中提及一位比我年长28岁的大表哥.  相似文献   

5.
王海涛 《青年记者》2004,(12):60-61
某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了一本新书《xxx模式探析》。该书的背景是市的一个地产复合项目——xxx社区。因为我所在的公司承接了该项目的全程营销策划,我得以在该书出版之前读到了该书的草稿。  相似文献   

6.
广西日报编著的<我们错了>一书出版后,在业界引起反响.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阅读的,可见这本书对"自己人"的震撼.我主动对号入座,很庆幸没有找到自己的例子,但我仍然看得汗流浃背.不仅为同行的错感到痛心,更为自己以前的作为感到羞愧.  相似文献   

7.
从《芝麻开门》说起 一本书出版后,出版信息在多长时间内能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图书在多长时间内能被更多的读者读到?也就是说,读者知道这本书、获取这本书需要多少时间?最初思考这个问题,是我在2000年创作了长篇小说《芝麻开门》之后.  相似文献   

8.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会议.我来北京印刷学院时间很短,之前在北方工业大学工作,听了刚才几位的发言,我想围绕智库建设这个题目,换一个题目,就叫"智库应该做出版行业的大仙". 首先,在座的有很多出版公司的领导,我把他们定义为出版行业的"神",神和仙的区别就是神的压力比仙大,因为他们要带领行业的员工发展.大仙云游四方,没有这么多的切身利益,没有庙,可以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也就是说他比神要超脱.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修行的多,成仙的少.修炼的阶段容易成为仙,但最终成为神很难.我在学校经常说,各位院长、社长是神,因为各位都有庙,各位学科带头人是仙,你们更自由一些,更应该关注学术研究.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今天的智库应该首先成为这个行业的"仙",这个大仙要有仙气,这个仙气是超脱利益之外,对行业发展有超前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去年从书摊上买了一册<李敖评传>(董大中著,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也许是出自祖国大陆作者之手的第一部李敖传记.但是读了这个<李敖评传>,我觉得有一些问题值得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青年评论家曹林最近出版的评论集中,有一篇文章<从造谣到黑客:批判的价值次序>,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觉得,能够有人提出"批判的价值次序"这样一个命题,反映了当代新闻评论进入了一个"反思"的层次,即深入地思考评论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网络出版的一种形式,博客具有时效性、互动性、自由,随意,内容广博等特点,这是传统出版物无法比拟的.随着博客出版的迅速崛起,对传统出版模式产生了很多冲击.如何将博客分流的那部分读者重新吸引回来,这是传统出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主题出版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在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就一览无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周慧琳司长曾经说过,主题出版就是以特定"主题"为出版对象、出版内容和出版重点的出版宣传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节庆日等集中开展的重大出版活动,其基本作用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动员全社会团结一心,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篇章.主题出版源于原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开始的相关工程,其"意义"与生俱来,相伴至今.但主题出版的意义如何有效地呈现,仍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术的推广,使得声音在传统文字出版领域退居幕后.从音像出版走向融媒体时代,有声出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融媒体时代的有声出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符号,以音乐、音响、图文等为辅,既包括实体文字出版物中的有声内容,又包含纯数字形态的在线音频内容.目前有声出版面临着优质精品内容不足、盗版侵权活动猖獗、公共文化服务场景缺失等现实困境.促进新时代有声出版健康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声音的出版价值,加强优质原创内容研发,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强化有声出版的文化使命担当,积极"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报载,中国已进入世界出版大国,下一个目标是向出版强国迈进.作为出版人,闻此心潮澎湃.据说,进入"大国"的标志包括了以下三条:一是报纸的发行量连续九年居世界第一;二是图书出版总量居世界第二;三是印刷复制总量居世界第三.  相似文献   

15.
3月28日出版的<河北法制报>刊登长篇报道,详细介绍了发生在河北大学的一起交通肇事案件.这起案件曾经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我爸是李刚"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尽管这篇姗姗来迟的专题报道澄清了事实真相,但由此引发的传播问题并未平息.  相似文献   

16.
技术"绑架"了数字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先进技术应用于某行业时,就会促进该行业的快速发展,其逻辑关系是技术被行业所应用.当前在数字出版领域,这一逻辑关系似乎发生了颠倒,不是出版应用了IT技术,而是"技术应用了出版",或者说,技术强行"绑架"了数字出版.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石峰同志给我来信,说他很关注<中国出版通史>的质量,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协调工作感到压力很大.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高度的责任.从石峰同志刚才的讲话,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是尽职尽责的编委会主任,他对<中国出版通史>关注的程度,很多,很深;他思考的问题很全面,能够抓到要点;他对于各位专家六年来所付出的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六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很充分的肯定;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各种问题和今后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很中肯的、正确的、可以为我们大家接受的意见.我完全赞同石峰同志的讲话.这是一个很好的讲话,他已经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把压力感变成了责任感,并且付之于行动了.  相似文献   

18.
近五年来,我国的智库发展与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出版智库建设受到学界、业界和社会关注 ;有关出版智库的学术探讨和理论阐述也开始出现,异见纷呈,见仁见智. 但对出版智库内涵如何界定,类别如何区分,功能如何发挥,目标如何完成,服务对象(客户)如何确立,等等,似乎都还有一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认识.边界不明、功能泛化、新瓶装旧酒的问题比较突出.给人的印象是"出版智库是个筐,所有东西往里装",管它出版理论还是实务,管它宏观还是中观微观,统统都装进去.传统的出版研究机构,似乎皆可华丽转身为出版智库,所有的成果都可以摇身一变而为智库成果.但事实恐怕并不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9.
主题出版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在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就一览无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周慧琳司长曾经说过,主题出版就是以特定"主题"为出版对象、出版内容和出版重点的出版宣传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节庆日等集中开展的重大出版活动,其基本作用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动员全社会团结一心,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篇章.主题出版源于原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开始的相关工程,其"意义"与生俱来,相伴至今.但主题出版的意义如何有效地呈现,仍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两则与股市有关的新闻引起了我的关注.2007年5月18日和5月31日,《中国图书商报》和《中国新闻出版报》分别发表了《新华传媒重组给出版行业资本运营带来什么》、《新华文轩香港上市首日即涨》的文章,细细阅读之后,这两篇文章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