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之小学史中,文字之学则首推《说文》,声韵之学则首推《广韵》,训话之学则首推《尔雅》。王充《论衡·是应篇》曰:"《尔雅》之书,《五经》之训故。"郑玄《驳五经异义》曰:"《尔雅》所以释六艺之旨。"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曰:"《尔雅》者,孔徒之所纂,诗书之襟带。"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曰:"《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邢《尔雅疏叙》曰:"夫《尔雅》者,先德授教之术,后进索隐之方,城传往之滥觞,为经籍之枢要者也。"《尔雅》之书,可以说…  相似文献   

2.
《诗·关睢》“寤寐思服”一句作何训释,前人意见不一,如: 毛亨:“服,思之也。” 郑玄:“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已职事当谁与共之乎?” 孔颖达:“觉寐之中服膺念虑而思之。” 朱熹:“服,犹怀也。” 朱骏声:《诗·关睢》‘寤寐思服’,传‘思之也’。愚按:‘伏而思之也’。” 郑玄不同意毛享的训释,本《尔雅·释诂》文训服为事。服训事,思服则是“思事”或“思职事”,郑却说成“思已职事当谁与共之”,增字为训,辗转迂曲,龃龉不通。孔颖达本王肃之训(王  相似文献   

3.
战国末期的训诂专书《尔雅》,在汉代影响巨大,这可以从汉代注释中对《尔雅》的经常引用得出结论。东汉郑玄在注释中明确引用《尔雅》43条;其暗引情况可以通过对比《尔雅》训条与《郑玄辞典》中汇集的郑玄语词训释来考察,结果发现两者训释相同或相似的词条约有490例。郑玄明引和暗引《尔雅》训条数合计约占《尔雅》训条总量的12%,可见郑玄语词释义对《尔雅》继承颇多。  相似文献   

4.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5.
读完书稿,浮想联翩,不禁要推衍"庖丁解牛"成语。曰:此乃庖丁解书也……在我国古代早期的四大辞书中,数《尔雅》的地位最高:不仅是雅系辞书之首,而且被列为经书,排在《孟子》之前。"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  相似文献   

6.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7.
1979年第一期《文物》载《平山中山王墓铜鼎铭文释文》云;“鸣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朱德熙、裘钖圭两先生考证诠释说:“语,谓谚语,即指‘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一句,句中‘人’‘渊’二字叶韵。‘汋’当读为‘溺’,‘勺’与‘弱’古音相近可通。……‘’ 疑指‘尺蠖’。《尔雅·释虫》:‘蠖,蚇蠖’。这个谚语字面上的意思是:(树上悬丝自缒的)青虫与其掉在人身上,还不如掉在水里。一说‘’ 当读为‘获’。……”  相似文献   

8.
《尔雅·释器》:“饼金谓之钣。”郝懿行疏云:“饼金者,〈说文〉钉字释云:‘炼饼黄金’。然则饼金盖炼冶而成。〈类聚·宝玉部〉引〈邴原别传〉曰:‘金三饼与原。’〈初学记·宝器部〉引〈尔雅〉饼金作饼金,盖假借字也。钱氏(大昕)〈答问〉云“饼当作并,〈孟子〉:‘王餽兼金。’‘兼金者,并金也。’今按〈说文〉注既有饼金,又云:‘金百炼不轻’,是不必改饼为并矣。”  相似文献   

9.
<正> “画虎不成反类狗”一般均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象狗”(《中国成语大词曲》5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该词条的引文为“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狗与虎,外貌、形体相差甚远,画虎不成,怎么也不会象狗。《尔雅·释畜》:“未成豪,狗。”注:“狗子未生乾毛者”。《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照释兽云:‘未成豪,狗’。与马2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的‘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疏:“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豿,熊虎之子也”。《尔雅·释畜》:  相似文献   

10.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1.
声训是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声音关系推求意义的一种训治方法,它要求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声训方法起源很早,先秦典籍正文里经常使用。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陷也。离,丽也。说,悦也。”《孟子·胜文公上》:“库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荀子》:“君,群也。”而成书于秦汉之际的训沽学专著《尔雅》,不能不继承前人成果,在主要运用义训方法的同时,使用了声训的方法。根据本人对《尔雅》的分析统计,全书声训共有二百二十来条。《尔雅》中的声训,具体可以分为七种类型。一…  相似文献   

12.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他“典莫正于《尔雅》,故作《方言》。”《方言》是《输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的简称,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各地异名的汉语古代方言词典,它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史、汉语方言史、汉语词汇史、汉语音韵史丰富的资料,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13.
戴震说:“古故训之书,其传者莫先于《尔雅》,六艺之赖是以明也.所以通古今之异言,然后能讽诵平章句,以求适于至道.刘歆班同论《尚书》古文经曰‘古文应读尔雅,解古今语而可知.’”①可知《尔雅》一书,所以疏通故训,通古今的语言,在我冈语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为一部极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其后如《小尔雅》、《广雅》以下七八种“雅类”的书,都滥觞于此.《尔雅》作者,过去计有三说:一是郑玄谓为孔子门人所作;二是张揖谓创自周公,曾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三是欧阳修《诗木义》说;“《尔雅》非圣人之书,乃是秦汉之间学者所为.”我以为欧公所言,最有卓识.晚近学者,多主此说.先师吴兴钱君“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谈到《尔雅》时说:“此书当是秦汉时人编的一部《名物杂记》.清《四库提要》说:‘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文’,此论最确.”②杨遇夫(树达)师说;“……汉武帝以前,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云周公孔子所为者,皆依托之词.若然,《尔雅》之作,当在战国秦汉  相似文献   

14.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汇释经典用语的训诂工具书,它汇集了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间训诂研究的丰富成果,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因而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成书以来,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研究,并为之作注,流传至今最有代表的是晋人郭璞的《尔雅注》,但由于训语过于简练,所以到了宋代,随着《尔雅》经学地位的提高,邢昺等人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尔雅疏》疏通相关训义,特别是其注  相似文献   

15.
扬雄薄赋辨     
汉代大赋家扬雄早年极好辞赋,晚年著述《法言》中却认为辞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并声明自己“壮夫不为”。扬雄为什么鄙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了呢?后世人一般认为,扬雄是因认识到辞赋无补于规谏,失去了讽谕之义。如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中讲,辞赋“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雄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豰’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蜀地之人为何自称为“巂”?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徐中舒先生对此虽有论述①,惜语焉不详。今吾侪不揣简陋,抒一管见,以就教于同道及大方之家。 许慎《说文解字》:“巂,周燕也。从佳山,象其冠也,(内口)声。许氏定此为形声字。 按,依“巂”字考定之,字从山,如象燕之冠毛也。从隹,象其首身;从(内口),象其技尾。故知“巂”本为合体象形字,非形声字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巂,燕、(鸟乙),俱象形”。其说至确也。 清段玉裁改训作“巂周,燕也……”。段氏《说文解字注》云:“各本周,上无巂,此浅人不得其句读,删复举之字也’。《尔雅·释鸟》:‘巂周,燕燕、(鸟乙)’。孙炎,郭舍人(璞)皆云一物之名”。故知段氏依《尔雅》改《说文》也。 按:(鸟乙),燕子。《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毛传》;‘燕燕,(鸟乙)也’”。  相似文献   

17.
第二章《尔雅》旧注 一、从汉到南朝的旧注 在第一章第一节里,曾说到西汉平帝王莽执政时,曾通今天下通《尔雅》者诣公车。这就说明了在西汉末年,《尔雅》已渐通行于世。到唐初,大儒陆德明著《经典释文》。这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音义训诂之作。但据近人考证,此书实始作于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因为他到唐初,年纪太大,已写不成这样繁重的著作了。在《释文》卷一的《注解传述人》里,记载《尔雅》的旧注,有:犍为文学注三卷,刘歆注三卷,樊光注六卷,李巡注三卷,孙炎注三卷,郭璞注三卷,共有六家。但郭璞《尔雅序》上说:“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可惜他没有写出这十余家的姓名,我们只好根据《经典释文》所录的五家来说一说。  相似文献   

18.
四 夬(kuài) ( ),《说文》释曰:“分决也。从又■,象决形。”徐锴曰:“‘■’物也。‘1’所以决之”。许氏释“夬”为“分决”意。徐氏从字形上作进一步说明:手持‘■’分决‘■’(物)。在《说文》中,凡以“夬”作构件组成的字皆言之以“形声”,失之笼统。实际上,大多数以“夬”为构件组成的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夬”为“分决”  相似文献   

19.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20.
刘向是西汉一代屈指可数的大学者。班固曾这样评价说:“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传曰‘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焉’,岂近是乎?“(《汉书·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