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当代新闻研究领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意义的研究,我国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而在西方新闻界,几乎到了没有直接引语便不成新闻的程度,西方新闻学者也普遍重视对直接引语问题的研究。直接引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许多情况下必不可少。直接引语是新闻中用引号引起来的新闻中人物(包括新闻人物)说的话,直接引语要真实、准确、一字不差,完全忠实于新闻中人物的原话。中西在使用直接引语方面的差距我国记者在重视使用间接引语的同时,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尤其是对于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常通篇采用间接…  相似文献   

2.
“引语是一则消息或特写的灵魂,它们能让无趣的故事变得有生命力.能使好故事变得更有趣。”在西方新闻界,能够巧妙地使用合适的引语——尤其是直接引语(direct quotations)——是一个好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能为新闻报道增色,但是直接引语必须确保准确使用,因为“引号是对受众的一份誓约,它保证引号中的话是某人说出或写下的原话”。一旦使用直接引语,编辑、记者必须确保引号中的句子是来自当事人的原话,而非杜撰。  相似文献   

3.
宋海霞 《新闻知识》2012,(8):110-111
新闻写作中使用直接引语看似枝节小事,却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分析了新闻直接引语使用中失实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维护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相应措施。从根本上来讲,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石坚 《当代传播》2005,(3):70-70
妙用直接引语,是法新社记者采写的消息《“我们的心在哭泣”》的一大亮点。这条300多字的消息,从标题到结尾,使用直接引语竟有7处之多,由此可窥出西方记者热衷于使用直接引语之一斑。相形之下,我国记者对使用直接引语却“敬而远之”。在我的案头有一份资料统计数字表明:美国三  相似文献   

5.
新闻,一般不可能不包含有引语的内容。引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很有必要对引语的技巧做一番研究。引语,是指在新闻写作中精当的引用新闻人物的语言,或报告、演讲中的话语的一种写作技巧。是用客观报道手法写活、写好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在1995年度的《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一书中,编者辑录了当年刊发在人民日报上三十三篇优秀通讯,除《1994年全国获奖邮票赏析》的“前言”与((6亿美元外汇储备多不多?》两文,归于通讯略显勉强外,其余各篇均包含有引语的内容,其中用直接引语做标题,就有7件之多。这是偶然吗…  相似文献   

6.
三、引语使用价值。引语在新闻中的价值,是任何形式、任何精辟的叙述所不可替代的,目前并没有引起我国新闻界的足够重视,本应使用采访对象的话,也由记者代劳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新闻界,把引语看成新闻的生命。记者刘其中曾通过新华社电脑系统,对美联社和路透社1997年10月1日的发稿调查分析发现,美联社当天播发的在有实质性内容的81件新闻中,有直接引语的占60%,其中使用1至3段直接弓!语的有23件,用3段以上直接引语的有25件。路透社在当天播发的有实质性内容的155件新闻中,有直接引语的占68%,其中使用1至3段直接引语的有67件,…  相似文献   

7.
西方新闻教科书把直接引语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相比之下,国内新闻报道就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引语缺失、不善用直接引语的现象。本文通过大量报道文本实例阐述了直接引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使用直接引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而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说话,便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方法之一。 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已成为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随意翻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都不难找到使用直接引语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正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直观展现事实真相,让读者感觉如"亲眼所见"一般。如何实现读者与新闻人物的"面对面"交流,让读者"亲临现场"感受事件发生的进程?使用直接引语,让新闻人物开口说话,恰到好处地运用新闻人物的话语,哪怕只是一两句,它所产生的作用可能强过新闻记者絮絮叨叨陈述一百句。直接引语的作用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使用直接引语,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反映正在发生的事件,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现  相似文献   

10.
与西方新闻相比,直接引语的缺失是中文报纸普遍存在的问题。仅以辽宁地区的报纸为例,普遍忽略对直接引语的使用,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却相当高,记者转述的话语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1.
使用了直接引语的新闻本身并不代表—种新的文风,但是,溶入了精彩得当的直接引语之后,新闻的文风就会变得清新而又自然,其现场感、可读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注意采访并善于在新闻中写入精彩得当的引语,应该是我们改进新闻文风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等闲视之的追求。 一、我国记者普遍忽视直接引语的使用 我国记者、编辑,以及主管新闻宣传的官员普遍忽视直接引语的使用。而且自五十年代至今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有所倒退。今年5月14日,笔者在天津采访李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特殊的叙述形态,直接引语能给文本创造出"逼真"的叙述效果。也恰恰因为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直接引语更应严肃和审慎,不能不顾新闻叙述的真实性要求,乱用直接引语;也不能不顾新闻叙述的有效性要求,滥用直接引语。过分沉迷于直接引语营造的叙述效果,容易让新闻记者产生一种自大的感觉,以为可以通过操纵叙述技巧,人为制造真实感或隐晦传达观点,这其实都是不尊重新闻规律的表现,是需要避免的新闻叙述误区。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中怎样运用引语呢?总结中外记者的写法,大体有两类做法: 一类是直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原话。在新闻中如此运用引语,对原话一定要加上引号,以表示是报道对象或新闻来源的原话,作者未加任何改动。前面谈到有的记者报道我国排坛名将梁艳上大学的新闻,文中引用她的话就是这样。再比如,战争年代的1947年2月7日,新华社发的刘胡兰  相似文献   

14.
胡蝶 《新闻世界》2012,(9):226-228
在报纸新闻中,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是最主要的两种转述方式。直接引语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给读者的印象极少像间接引语那样掺杂报道者的个人观点。然而不可否认,报道者也可以通过对直接引语的转述动词、转述内容、消息来源等方面的巧妙处理成功介入语篇含义,从而达到报道目的。本文试图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英汉新闻语篇为例,探讨直接引语常见的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闻写作中引语处理看似一件小事,但它关系到作品的可信性和可读性,不可马虎。在美国新闻界,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热衷于直接引语的采访和使用。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系主任刘其中曾就此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在2002年9月1日至7日刊登的新闻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在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的占93%,其中使用了三条以上的也高达76%。(1)但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如要求记者采访的深入,文责自负,记者甚至杜撰新闻来源等等,稿件中对直接引语的使用有很多盲区和误区,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实,人物的语言…  相似文献   

16.
杨慧芸 《新闻界》2005,(6):121-123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使用直接引语,能够作为支撑调查的有效证据增加报道的可信度,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增强新闻的人情昧,体现人物个性,改变新闻的节奏和韵律。同时,新闻媒体可以利用新闻人物之口说出媒体希望表达、但却不便公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但是,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媒体(报纸)的直接引语使用情况仍然不尽人意。本文把直接引语的问题细化为若干假设,用选取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检验。  相似文献   

17.
西方记者在写作消息和专稿时,十分注意使用引语。新华社记者刘其中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曾通过新华社电脑系统对美联社和路透社去年10月1日的发稿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美联社当天共发稿123条,其中有实质内容的稿件81条(其余为资料性、服务性稿件)。在这81条新闻中,使用了一至三段直接引语的有23条,使用了3段以上直接引语的有25条,两者合计共48条,占当天该社播发的有实质内容的稿件的60%。路透社当天共发稿238条,其中有实质内容的稿件共155条。在这155条稿件中,使用了直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保尔·海泽的小说集,他提出的“猎鹰理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所谓“猎鹰理论”源于卜伽丘的《十日谈》第5日第9个故事前的引语,说的是一个名叫费得里哥的男子,为了追求一位阔太太耗尽了家财,总不能获得她的欢心,从此只能守贫度日。后来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只鹰宰了款待她,她大为感动,就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丰厚的陪嫁。海泽从这段引语中悟出了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每个作者经常要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故事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故事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认为,海泽的“猎鹰理论”对于记者如何提高人物通讯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不妨也这样问一问自己:“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通讯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通讯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想,只要我们的记者能经常这样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语境下“受众中心”的传播理念使当代大多数的体育消息报道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主观倾向性特征。体育新闻倾向性的语言表现手段主要有使用评议语句、主位分布选择、词语复现选择和引语选择。评议语句的使用是新闻传者传递倾向性的直接表现手段,而主位分布选择、词语复现选择和引语选择等是间接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