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近几年来,“言语性”与语文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应予充分肯定。但也有的同志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只是“言语性”。如邹兆文、叶熙钊同志在《试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中指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并认为,“作为本质属性,它首先不能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因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的本质属性只能是一个方面的,那种若干属性综合的说法是二元论和多元论的观点,必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错位。”对这种把语文课程的本质只看作言语性的观点,我们提出以下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2.
试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仍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探讨语文课程性质的观点有十几种之多 ,如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言语性等 ,笔者采用“言语性” ,并认为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一、“言语性”的提出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 ,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专门论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 ;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 ,则是在八九十年代 ,由此 ,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在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 ,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  相似文献   

3.
一、两种味道——语文味和人情味 1.语文味。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属性是言语性。所谓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我校庞芳老师执教的《学会看病》一课彰显的教学主张,正是这种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各个教学板块的内容来看,“我会听记”、“我会排序”、  相似文献   

4.
“法的本质”是法理学界长期争论而未能很好解决的根本问题。如何研究法的本质?对此探讨的观点不少,“层次论”与“要素分析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主张“层次论”者从分析法的现象出发,根据法的内容及其阶级属性、社会属性,将法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以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为第一层次;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第二层次:历史传统、习惯等物质以外的因素是第三层次。主张“要素分析说”者则从分析“本质”这一哲学概念出发,认为“本质”是人们对事物内部矛盾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反映事物稳定的和一般的性质。事物的本质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是:(一)本质是经过比较而得出的某类事物共有的重要性,即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二)本质存在于同类事物的每一对象之中,而不仅存在于个别现象之中,本质属性自身又是同一的;(三)本质属性是从不同方面规定事物性质的东西。因而,法的本质作为其本质属性的概括,也应具有上述的一般特征。根据这样的衡量标准,“要素分析说”认为,法的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规范性可概括为法的本质属性,它们分别代表法的价值因素、强制因素和规范因素,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这样为语文课程定性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习和理解“课标”过程中,笔者对语文课程性质产生一些疑问。一、“基本特点”是课程性质吗?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性质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令人迷惑不解:“基本特点”显然不是“本质属性”,而“课标”为什么要在“课程性质”的标题下做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论断呢?…  相似文献   

6.
一、两种味道---语文味和人情味
  1.语文味。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属性是言语性。所谓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我校庞芳老师执教的《学会看病》一课彰显的教学主张,正是这种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各个教学板块的内容来看,“我会听记”、“我会排序”、“汇报感悟”、“交流故事”,到最后的“仿写诗歌”和“课后练笔”,目标指向都落在言语表达上。在这节课上,学生的收获是丰硕的。首先是一种诗意的美感,然后是对母爱的深刻认知,最重要的是获取了“怎么写”这个对多数人来说都是秘密的语言诀窍。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庞老师抓住了语文的魂。  相似文献   

7.
语文的性质和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有许多特点,诸如语言、人文、审美……但它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特点是它的“言语性”。根据索绪尔的论述,“言语”指“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独具的学习“言语”的特殊属性。因此,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学习言语,包括学习个人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实际运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同时,语文学科负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责任,语文教育还必须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学、构建社会心灵的任务,这便有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性和人…  相似文献   

8.
针对董学文等同志认为“把文学简单界定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说文学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可能更贴切些”;“用‘呈现在语言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来界定文学是欠妥当的”等观点,论证了把文学精确地界定为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把文学界定为“社会意识形式,”就会掩盖文学本质属性中的主导方面;“审美意识形态”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文学的本质与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程教学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实施一般由教师的教育方案设计及其执行来完成,对教师来说,课程教学实施就是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实施的本质是变革,语文课程教学实施的本质是“机会”变革为“活动”。由言语实践机会转变为言语实践活动,使课程内容由“或然性存在”向“实然性存在”的转变,亦即与语文知识相融通的“言语经验”(内容)的转化(获得)。笔者意在对高职学生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些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语文独立设科一百多年来,对其课程性质的探讨不时出现。根据论者哲学观的不同可分为本质主义和非本质主义两大类。前者认为语文是一门学习言语形式运用的课程,后者只以语文课程性质作为讨论的话题,并非对此进行本体研究。可根据"家族相似"理论重新思考语文课程性质:在对待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上,本质主义专注它们之间相异的地方,反本质主义专注它们之间相似的地方,而从语文课程是从一个"综合课程"分离出来的角度来看,可以综合考虑其与其他课程的"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若从既要学习言语内容又要学习言语形式并以学习言语形式为主出发,则同样可以将其与其他课程区分开来。这样既限制了意识形态、人文思潮等对语文课程的干扰("非语文"),又避免了语文课程因科学主义所采用不科学的做法所导致的异化("唯语文")。  相似文献   

11.
论“转化”──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质属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转化”──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质属性的探讨刘振安目前,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质属性已形成以下几种观点:政治属性、教育属性、管理属性、转化属性等。我们认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本质的当属“转化”最为恰当准确”。所谓“转化”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之间,...  相似文献   

12.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探讨性的观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施中需体和贯穿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实践性这三性。我提出个观点是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言而喻,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文本则是一切对话之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话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凭着对文本独到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去唤醒、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多处提及“语感”,可见新课标对语感培养的重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语文界的某种“共识”——“语感”成为语文教学新观念的标志性的概念,培养“语感”成为新鲜、时髦的话题,语感甚至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和目的。应该说,强调“语感”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语感中心说”所强调和突出的则是属于感性直觉层面上的语感能力,其言语认知功能是很有限的。语文课程目的、人的言语素养和言语能力,不是语感所能涵盖的。以语感为“中心”,势必削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情意性、学养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6.
精读课文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学习名家名篇,尤其能让学生品味到大作家语言表达的精妙.这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独担之任"-"言语性".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潘新和先生指出,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17.
《福建教育》2007,(1):54-56
钟麒生(以下简称钟):“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学内涵是反映数学本质属性的总和”,流行的提法就是“数学味”。“数学本质“,即什么是数学。数学家关于数学的论述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如“数学是科学”、“数学是艺术”、“数学是工具”、“数学是量的科学”、“数学是模型”、“数学是精神”、“数学是语言”、“数学是演算的科学“、“数学是数和形的科学”等等。我认为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数学是模式的科学“的观点是对数学本质的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18.
读了魏国君同志写的《语文课程性质质疑》,深为他那种好学求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绝不人云亦云的精神所钦佩。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他对语文教学中某些问题的研究,是比较深入而又有独到见解的。不过,他的一些基本观点仍有商榷的必要。一、“基本特点”和“本质属性”我们讨论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前提: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应仅仅从概念出发。如果只从概念出发,在概念上兜圈子,有些问题是永远也争论不清的。我们面对的客观实际是什么呢?是在教学目标上的左右摇摆,一提“工具性”,就否认语文的人文教育;而一强调“人文性”,就忘记了语文课程培…  相似文献   

19.
教育界对教育本质问题展开过长时间的讨论,认识正在深化。但是,至今为止,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仍各据一理,各执一端,认识远未能统一。笔者认为,在这场争论中,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对“本质”(或“本质属性”)的概念不明确。例如,不少同志把两个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直接当成事物的本质属性。其实,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必然的规律性联系;本质属性则是指事物的内涵,是指某类事物必然具有并与其它各类对象相区别的特有属性。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就是“言语课”,“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教学”“语文能力”就是“言语能力”。因此,言语的性质也就是语文课的本性。那么,言语的本质是什么呢?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言语的生成过程就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他指出:“生成性是语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