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一、阅读的含义   1.传统的阅读观   传统的阅读观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s),史密斯(Frank Smith)将其称为“从外向内“的模式(out-side-in),即从文本到人脑的过程(from text to brain),在这种模式中,读者被视为解码者,其解码过程完全是由一行的一边到另一边,由字母到单词,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然后从句子到段落,篇章,最后从篇章中获得作者的意图,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郝明君 《天中学刊》2006,21(1):127-129
与传统教学相对应,现代教学在本质观、师生观、教学观、价值观和知识观等方面发生系列变革。彰显了从“知识授受”到“师生理解”的对话教学本质观、从“主—客”关系到主体间性关系的对话教学师生观、从“传话”到“对话”的对话教学观、从工具性价值到生命意义诉求的对话教学价值观、从静态知识到动态知识的对话教学知识观。  相似文献   

3.
儿童教育观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儿童观从成人刻意将儿童置于中心向成人和儿童同为社会建构者转变.(2)儿童教育由规训教化向意义生成转变.(3)教师由传统的园丁向与儿童平等、共生的社会建构者转变.  相似文献   

4.
顾祯 《文教资料》2010,(4):131-132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课程设置陈旧、观念传统、模式老套等问题,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融合力。因此,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倡导生活德育观、人本德育观、生态德育观,已刻不容缓。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科学发展的真谛融汇到小学德育工作中去,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场影响广泛的思想变革,其理论的起点之一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扬弃和新知识观的确立。知识的性质从确定性到生成性,知识的属性从外在性到属人性,知识的获得从接受式到批判式,知识的价值从力量到精神。后现代知识观是对现代知识观的重大超越。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场影响广泛的思想变革,其理论的起点之一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扬弃和新知识观的确立。知识的性质从确定性到生成性,知识的属性从外在性到属人性,知识的获得从接受式到批判式,知识的价值从力量到精神。后现代知识观是对现代知识观的重大超越。  相似文献   

7.
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学生发展评价的启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为我们对学生发展进行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首先分析了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即情境观、动态观、多元观和独特观,然后分析了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智力测验几个方面的批评,最后阐述了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进行学生发展评价的四点启示:从符号到场景:在真实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发展;从静态到动态: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从单维到多维:多元化地评价学生的发展;从统一到多样:尊重并评价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传统的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疆域,译者——译语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张扬。文章拟从传统的作者——源语中心论到译者——译语中心论翻译观的视角,对翻译主体——译者文化身份的嬗变进行理性思考,阐明译者如何从传统译论中的"隐形人"、"奴仆"、"画家"成为当代译论中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吞噬者"等等。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论中意象就是意与象的融合,本文从自主/他者的结构来重新考察意象的结构,区分出意象的自主成分和他者成分,从而建立内在结构的意象观。以这种内在结构意象观来探讨叙事文本中的意象叙事的性质,确立了意象叙事的开放性以及"反叙事"的特性,并且结合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的意象做了具体的分析,试图以内在结构意象观来超越传统的融合论意象观。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论中意象就是意与象的融合,本文从自主/他者的结构来重新考察意象的结构.区分出意象的白主成分和他者成分,从而建立内在结构的意象观.以这种内在结构意象观来探讨叙事文本中的意象叙事的性质,确立了意象叙事的开放性以及"反叙事"的特性,并且结合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的意象做了具体的分析,试图以内在结构意象观来超越传统的融合论意象观.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场影响广泛的思想变革.其理论的起点之一是对传统知识现的扬弃和新知识观的确立.知识的性质从确定性到生成性,知识的属性从外在性到属人性,知识的获得从接受式到批判式,知识的价值从力量到精神.后现代知识观是对现代知识观的重大超越.  相似文献   

12.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当前正面临着由传统的注重学历文凭教育,向倡导终身学习、注重成人发展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型,必须从观念的转变人手,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变;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三方面观念的转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相似文献   

13.
论知识观的演变与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观与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依存关系,是构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前提.随着知识转型以及传统知识观到现代知识观的演变,教育价值观也经历了从古代理性主义、近代传统教育价值观到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发展.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知识观的发展要求教育改革主动调整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实现知识在教育中的双重价值,更好地促进教育、社会和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学校管理过分重视学校工作的静态性,导致学校工作形成统一、封闭的管理系统,严重阻碍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管理者必须建立新的学校观、管理观,从传统的控制管理转向教育管理,从行政管理转向校本管理,从封闭管理转向开放管理。从而保障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学校管理过分重视学校工作的静态性,导致学校工作形成统一、封闭的管理系统,严重阻碍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管理者必须建立新的学校观、管理观,从传统的控制管理转向教育管理,从行政管理转向校本管理,从封闭管理转向开放管理,从而保障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杜威在批判传统教师观的基础上,从“儿童中心论”的崭新视角,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教师应成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者,学生经验的改造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思维的培养者。研究杜威的教师观,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角色定位,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不同的学生观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英国的教育目标从培养高级神职人员,到培养绅士和社会精英,再到普通大众和国际学生,其学生观经历了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影响到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体系要求确立新的师生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学生情感的调控者、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体系要求确立新的师生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学生情感的调控者、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生观从建国初传统学生观的延续、文革时期学生本位异化到改革开放后的反思以及今天的更新,一直处于变革中。在分析我国学生观的现实特征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观念定位,才能正确引导未来的学生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