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的节假日制度由来已久,始于距今2000余年的西汉。当时官员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所以称假日为“休沐”。汉代规定朝官每5日返家休沐,故称之为“五日休”。唐朝改为“旬休”,官员10日可休息1天。  相似文献   

2.
《红领巾》2013,(3):26
同商贩、农民的自由相比,古代官员和学生的假期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当然,那时候可没有"星期天"、"黄金周"这类说法。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了五天一"休沐"的规定,也就是说,官员每五天就能放一天假。假期里,官员可以洗头洗澡,搞好个人卫生之余再休息休息。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汉朝时期官员的休息日叫休沐。汉律规定官员每过5日休一沐,“沐”就是休息的意思。到了唐代,改为10日放一次假,即每月放假3天,分上旬、中旬、下旬,当时叫做上浣、中浣、下浣。“浣”是洗身洗头的意思。明朝时,又出现了另一种节假日,据《古今事务考》记载:国朝正旦放假5日,冬至3日.元宵10日。加起来共18日。这样,到了夏天,除了皇帝可以享受“避暑骊宫”的休假制度外,其他官员就再没有“星期天”等节假日了。  相似文献   

4.
公职人员每逢星期天就放假,这是从信基督教的国家学来的。我国去年3月开始实行一周五天半的工作制度;从今年5 月1日开始实行每周工作40小时(五天)的工作制度,公职人员休息时间更多了。我国古代的官员也有假期、休息日,叫做“休沭”。早在汉朝时就规定:官吏五日一体沐。据《汉律》称:“官员每过五日一休沐。”“休沐”意思是说,他们  相似文献   

5.
退休,是退出工作岗位休息的意思。自古以来的退休都有一定的标准,也享有一定的待遇。在我国古代,只有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退休,一般老百姓是没有这个福分的,因而古代不说退休,而叫“致仕”。  相似文献   

6.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孝师,授之书而习其旬读者。”“习其旬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  相似文献   

7.
<正>周末休假,2000多年前就有。比如《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归谒亲。"意思是公务人员上5天班,可休息一天,休息干什么呢,就是"沐归谒亲":一是回家洗头洗澡、搞搞个人卫生;二是看望老小、夫妇团聚。汉代官员一旦进了公堂,一连五日不得擅自离开,家住比较远的官员,为了节省路途时间,多点时间休息,有的还给自己配了个"私家车"。史载,有个家  相似文献   

8.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刘兼副教授在一次学术报告中,讲述了21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最小公倍数”一课的编写设想:课的标题不是“最小公倍数”,而是“学会解决问题”。其大致内容为———小明的爸爸每工作2天休息1天,小明的妈妈每工作1天休息1天,他的爸爸妈妈同在这个月的1日休息。题中画了2张这个月从1日到30日的时间表,要求学生在表上涂出小明的爸爸妈妈休息的日子,并找出同时在家的天数。刘副教授说,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材计划按这种方式编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教育今后必定…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新世纪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片段一:生活化情境引入 师:小强的爸爸、妈妈同时被国棉厂聘用.他们都从11月1日开始工作.工厂按劳动强度大小规定休息时间。爸爸在机械车间,每4天休息一天:妈妈在纺织车间,每6天休息一天。济南的姑姑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来看望他们。  相似文献   

10.
绵延1300多年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古代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在内容上主要是考查考生掌握儒家经典等相关知识。考试还就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试者发表意见,作出书面回答。由此选拔官员(候补官员)。在考试形式上,由口试与笔试两种。笔试情况复杂,又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多种形式。因此,中国古代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语文考试”。即便是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也不是只考一篇作文。我们不能从“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语文考试只考一篇作文”这一错误的前提,得出“高考语文只要考一篇作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点卯的由来     
“点卯”这个词,来源于我国古代官 员考勤制度中所实行的一种“应卯”的办法。 在古代,官署衙门也规定官员按点上班 到位,官员的名册称为“卯册”,官员按 “卯册”点名,听到自己的名字,要答应 一声,这叫做“应卯”;或者在名字下面 签到,叫做“画卯”;这都表示你上班到 位了,这种例行的手续也称“点卯”。 那么,为什么名册叫“卯册”,“卯” 字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2.
李红梅 《辅导员》2009,(13):73-73
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找最小公倍数》一节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一个美丽的小渔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位渔夫。有一年,他们都从6月1日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一天。”(屏幕出示两人对话和6月份日历)有位城里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词语天地     
35.offoff是副词,意为“不工作,休息(假)”。haveanightoff(休夜),其结构为“动词have 宾语(名词anight) 宾语补足语(副词off)。例如:Themanagergavethestaffadayoff.经理给全体员工放假一天。Tomhastheweekoff.汤姆本周休息。36.between,among(1)between...and...用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4.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相传这是远古时代的一首民歌。其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仅反映了古人劳作和休息的生活状态,也透露出古代生产、生活与时间的紧密联系。原来古人的纪时,原先就是从像民歌中的“日出”、“日入”那样比较模糊的概念开始的。人类社会的早期,天文学、数学等尚不发达,人们还不能对一天之内的时间段作定量的分析。要记录时刻,往往多半依据生活中常见的天象,或联系行事和物候来操作。“日上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社会,仕宦官员“丁忧”不仅事关其孝道操守的官场道德评判,而且与其仕途任职乃至官场政治风云变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仕宦官员“丁忧”对古代官场社会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丁忧”普遍与官场仕职变动相联系,直接引起丁忧官员黜陟迁转的仕宦命运变化;其二,围绕丁忧过程中的“夺情”起复,官场权力倾轧与派系政争波澜迭起,往往导致高层权力纷争势力的此消彼长及人事变迁;其三,仕宦官员面对“丁忧”与“夺情”的两难取舍,屡屡引发古代官场“忠孝不两立”的尖锐矛盾冲突。由于仕宦官员“丁忧”始终与其仕宦命运相联系,因此,原本“丁忧”尽孝的人伦道德行为,一旦付诸官场人事实践,必然被打上浓厚的官场政治印记。  相似文献   

16.
狱园拾荒     
高墙内“心的每一天” 10月10日 晴 下午工间休息时在院子里遛达,我有意识地向分监区的垃圾车走去。眼前一亮,一双半新的单鞋赫然躺在垃圾车里,仿佛向我“招手”。我没有犹豫,理所当然地把它“据为己有”了。  相似文献   

17.
查“衣冠禽兽”一词其意思为“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是个纯粹的贬义词。可原来成语“衣冠禽兽”中,“衣”指“所穿之衣”,“冠”指“官员所戴的官帽”,“禽兽”指各级官员官服上刺绣的各类动物图案,以示古代官员的高低级别。“衣冠禽兽”就成为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之意,这是封建时代士大夫梦寐以求的,该词自然是满含褒义的。  相似文献   

18.
施国旺 《四川教育》2005,(10):41-41
[教例] “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有利于学生对生活问题进行数学思考的题目:从4月1日起,张兰的妈妈每上4天班休息一天,爸爸每上6天班休息一天,等爸爸和妈妈都休息时一起去看姥姥,最早是4月几日?让学生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学生的解答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求出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所以得出最早是4月12日.另一种则认为:求出5和7的最小公倍数35,四月份只有30天,所以得出最早是5月5日.学生怎么会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答呢?也许是学生对“张兰的妈妈每上4天班休息一天,爸爸每上6天班休息一天”这句话的理解不同所致.看来,我在预没题目时考虑不周.如何摆脱尴尬的局面呢?我灵机一动:何不让持这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来个辩论呢?于是,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汇报: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从元朝到清朝.政府对官员采取的不是“限购”而是“禁购”。 元世祖忽必烈率先出台了史上只针对官员的房产“禁购令”,即“不许当官的共房”。宋朝刚亡时,一批蒙古人跑到并南做官,他们对老百姓的房子强买强要。甚至一分钱不给.激起民愤。为化解民怨,元朝当局颁布了禁止蒙古官员在江南购置房产的禁令。  相似文献   

20.
杨曦 《新高考》2013,(9):43-45
大黄鸭于2013年5月2日抵达香港维多利亚港,开始了在香港为期12天的展览。5月14日,大黄鸭因为漏气趴到水里。主办单位表示会放气收起运往船厂做详细检查,估计有望在两日内再次展出与市民见面。大黄鸭的倒下也引起众多网友调侃:“加班10多天太累了,休息休息一下”,“得了禽流感没吃板蓝根”……各种有趣的解释也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