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15世纪末期,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西交通再度复兴,展开了世界文明交流的新纪元。中国重新经由航海家、商人、传教士、外交使节的笔述、口传再次唤起了欧洲人的注意。16世纪中叶开始,以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为代表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拉开了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接触和对话的序幕。以耶稣会士为主体的来华传教士在欧洲和中国两个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展开了对中国的研究,用西文写作的各种作品,为当时的欧洲提供了关于中国较为准确的信息,构成了欧洲早期中国  相似文献   

2.
欧洲开世界汉学研究之先河。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对欧洲造成很大震撼。十六至十八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到中国后,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帝国能维持大一统,对儒学所代表的价值理念印象深刻而又敬佩不已。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学者,对汉学已有敬慕风从之势。时至今日,在欧洲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已有五百多人从事汉学研究,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比重。英国汉学崛起于十九世纪,当时多在实务范围发展,中国通的先驱是殖民官和传教士。随着在华势力的逐渐增强,英国汉学后来居上,于二十世纪初已在欧洲汉学界处于领先地位。剑桥汉学…  相似文献   

3.
傅圣泽(Jean-FranCois Foucquet,1663—1739)清代法国入华传教士,“圣泽甫莅中国,即传教福建,然无所定所。1702年诸道长谴之至江西之南昌、抚州。圣泽初至抚州,仅有教民百人,逾年其数倍增。考试年士子集州城,多有访问圣泽者,圣泽常集士子多人为之讲说教义,并以前辈教师所撰之书籍赠之。”①他在华的活动时间并不长,1699年来华,1720年返回欧洲,在中国生活了21年。如果同那些在中国生活几十年,最后又葬于中国的传教士相比,他并不太突出。但在清代的入华传教士中,他仍是一个很有特点,值得研究的人物。美国汉学家魏若望先生的《欧洲与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4.
16至18世纪中西文化交往的历程也是中学西传及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自然神论是西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学的切入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思想运动的联结点。自然神论源自古希腊,特指欧洲17至18世纪的自然神论,尤其是法国启蒙时期的自然神论。欧洲的历史变革,把传教士传来的中国儒学思想推上欧洲的历史舞台,融入欧洲历史进程,对欧洲自然神论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的一百五十余年间,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传入欧洲,都是经过传教士来实现的。但是,它们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却不相同:前者在中国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后者却在欧洲掀起了巨大而深远的思想革命。考察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法兰西民族大概是欧洲人中对中国怀有最为特殊之情感和认知的民族。法国是最早向中国派出传教士的欧洲国家之一。大约十三世纪,法王圣路易就曾派出卢布鲁克(Guillaume de Rubrouck)前往拜访成吉思汗,试图与中国联手对付穆斯林。而出生于北京的景教(即基督教)教士索玛(Rabban Sauma),也被法国人认为是中国派往巴黎以求会晤法国国王菲利浦的使者。中国在当时被法国视为一  相似文献   

7.
欧洲汉学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历代欧洲汉学家的学术成果,涉及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多方面内容,至今仍对欧洲主体社会认识和研究中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入门和奠基作用。从13世纪末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远涉重洋,以“世界一大奇书”《东方见闻录》揭开元帝国神秘的面纱,到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利马窦等人率先以拉丁文翻译中国的《四书》《五经》,向西方推介孔子的儒家学说,到法国文豪伏尔泰醉心地将中国京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五幕话剧《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都有汉学家的功劳在里面。几年来,与欧洲的汉学家接触得越来越多,来往得越来越密切,切实感受到欧洲汉学家对中国的情感和他们在中国汉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作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汉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欧洲早期来华传教士的研究成为早期海外汉学确立期的一个重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对该期传教士的多维度研究正在积极展开之中。有籍于此,于2009年9月26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汉  相似文献   

9.
两千多年来 ,中国儒学一步步走向世界。秦汉时 ,经学博士将四书五经传到东亚南亚 ;唐宋时 ,朝鲜、日本诸国通过留学生获取儒经 ;明清之际 ,欧洲传教士西译出版儒学著作 ;2 0世纪以后 ,新儒家们在海外传经布道。可以预言 :走向世界的儒家文明 ,将是未来人类最耀眼的星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人们常说,汉学是法国人创立的。如果说汉学是指对中国进行科学的研究,这倒是真的(我认为主要还是从这方面来看待汉学,否则就不能这样说了)。谈到欧洲最初对中国文化的一般了解,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方邻国是法国的先躯,是发现和探索亚洲大陆的先锋,由此欧洲进入近代历史时期,随之而来的是这个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所带来的一切,其中包括一系列问题和悲剧。十六世纪(1514年)葡萄牙最先来到中国,紧接着是西班牙人,以其传教士和远征军士兵所提供的情报为基础——传教和军事、经济征服意图双管齐下——于是,关于中国最初的著作之一在欧洲出版了。这就是让·贡扎雷·德·孟多扎(Juan Congalez de Mondoga)的《中华大帝国史》,1585年用西班牙文在罗马出版,很快就译成欧洲各国语言,最先译成法文(1588年,巴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