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苻坚是一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氐族人。他对汉文化有着很深的认同,尊儒崇德、隆遇儒士和对“大一统”的强烈追求。苻坚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不仅对汉人,而且对其他少数民族和政敌都带有极大的包容性。然而苻坚的这种民族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忽视了西晋以来不断升腾起来的民族意识的强固性,错误地认为自己主动向汉文化认同、以极大的包容态度对待各族士人民众,就会赢得他们对自己的认同与接纳。  相似文献   

2.
前秦是氐族贵族联合汉、羌等族地主阶级建立起的封建政权。在苻坚统治期间,前秦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民族政策方面,苻坚推行了相对来说比较先进的民族政策,并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但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使前秦和诸民族的矛盾得到彻底的改观,苻坚民族政策的失误更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使之成为前秦国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氐族苻氏在军事部落集团的基础上建立政权时,氐、羌贵族势力豪横,无君臣之体。苻生继位后,为维护和巩固脆弱的皇权,大杀酋帅重臣。而夺得大位的苻坚,更重用汉人士族王猛,继续打击朝廷和地方上违法的氐族豪强,建立起强大的专制君主制度。苻坚还实行“夷狄应和”的民族政策,采取对投降的异族贵族的优礼制和对边境异族的羁縻制。他为促进民族和解、缓和社会矛盾,而坚持抛弃民族偏见、反对民族歧视的理念是非常宝贵和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4.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战乱造成了胡汉两种文化频繁的的冲突,交融。在此过程中胡族统治者或多或少都接受并向往汉文化,但同时又无法摆脱自身的胡文化,其中汉化程度较高的氐族苻坚就是例子,其一方面重开太学,推行德政,任用儒士,另一方面又遗留了善待来降少数民族并保留其自治权的胡族文化,胡汉两种文化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苻坚发动淝水之战,以及战后国家的分裂。  相似文献   

5.
离散部落政策是有其发展历史的,在北魏道武帝之前就已经有人尝试通过离散原有部落来加强对该部族部民的控制.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曹操、苻坚在离散部落方面的尝试是完全可以纳入到离散部落政策的历史发展轨迹中的.阐释曹操、苻坚、拓跋硅等所施行的与离散相关的民族政策和措施,目的就在于以此来说明离散部落这一重要的民族政策正是由曹操、苻坚、拓跋琏等不同时期的统治者的共同努力而最终发展到北魏的相对成熟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古今史家均认为“骄傲轻敌”是苻坚淝水之败的重要原因。考诸史实,淝水之战前苻坚并无所谓“骄傲轻敌”问题。从苻坚一贯禀性看,他是一位注重儒学涵养、仁孝规矩、虚心纳谏的政治家,骄傲自大非其性格特征;从前秦与周边民族关系上看,苻坚亦无骄傲轻敌之心,而对攻晋战争十分重视;苻坚战前的言辞并非一般的浅率粗直、骄傲自大的信口之辞,而旨在表明其政治愿望和攻晋信心,是企图达到激励将士的誓师性言辞。这些言辞并非毫无凭依,而是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内涵。通过苻坚和祖逖的比较,分析《晋书》的民族偏见和正统观念,还可进一步了解《晋书》为苻坚定“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苻坚乃十六国时期前秦之统治者。在其统治前期,独尊儒学,兴办教育。总结苻坚崇儒的经验,对研究十六国教育史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各割据政权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纷纷调整统治政策。前秦皇帝苻坚重用汉族文士王猛,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革新,使前秦的国力日益强大,结束了我国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相似文献   

9.
前秦政权是在后赵时期一个军事集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兴起迅速,所以立国根基并不稳固.建国伊始,君权与军事贵族的对立就比较尖锐.苻坚为伸张君权,一改苻生时期屠杀勋旧的政策.而从法治上、政治上、思想上多角度入手,抑制勋旧势力、重申君权.其中,重用异族首领的政策也是他上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后来由于形势变化,导致了异族的背叛和前秦政权的瓦解.  相似文献   

10.
苻坚何以不顾王猛遗言,何以不顾众臣的极谏,不顾前秦政权的安危,不顾兵疲民惫、民有畏晋之心的现状,迫切要发动淝水之战呢?试从淝水之战前苻坚的征服欲入手,分析苻坚发动淝水之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前秦统治者苻坚博学多才,胸怀匡济天下的大志。但他统一了北方之后,就心高气傲起来。  相似文献   

12.
前秦灭燕后,以慕容暐为首的亡国王公们备受苻坚优待,且依旧与鲜卑部众保持着从属关系,逐渐成为一股可以影响前秦政局的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因宗室内讧、被迫投秦的慕容垂也建立了以自己为领袖的利益集团.前秦政权下这两支慕容氏集团的形成和决裂,最终使得淝水战后的慕客氏复国运动出现了东、西两股势力,从而奠定了西燕、后燕的政权雏形.  相似文献   

13.
氐族是久居中国西部的旧族,魏晋时,散居扶风、始平、京兆等地,加速吸收汉文化,汉语成为其通用语言。前秦(351-394年)是十六国时期由氐族上层分子建立的政权,苻坚在位时(357-385年)曾一度兴盛,统一中国北方,而且经济、文化都有较快发展。但淝水之战的惨败却使前秦迅速亡国。本文关注前秦政权内部组成状况的变化,探求其兴废。  相似文献   

14.
草木皆兵     
<正>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  相似文献   

15.
草木皆兵     
《晋书·苻坚载记下》: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历史上澳大利亚的民族认同/身份经历种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在共同国民意识、公民意识基础上才趋于独立和成熟。民族认同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也是澳大利亚走向开放的、民主的、成熟的现代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布朗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从施甸县布朗族关于"木老元"的传说,"祭龙""龙井""接五龙水"的习俗和滇西地区"九隆神话"的相关性,以及中国人的"龙"崇拜,可以看到一个滇西边疆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汉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国家的认同,在少数民族中布朗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特征鲜明。  相似文献   

18.
【成语出处】《晋书·谢玄传》【求解驿站】形容惊慌疑惧。多用于战争。【活学活用】由于连番败于敌手,此时将领已____,只盼早早结束这场战斗。离现在一千五百多年的东晋时期,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被前秦皇帝苻坚统治着。苻坚仗着力量大,组织了近百万大军,去攻打东晋。这支队伍浩浩荡荡,旗帜蔽天,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认同性与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成功调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多民族国家 ,几乎共同面对这样一种矛盾 ,即 :如何让文化的多元与政治统一和内部秩序并存。矛盾的解决难以仅靠某一两项民族政策的调整便能奏效 ,有时甚至需要对整个政策以及制定政策背后的理念进行反思。对民族认同性复杂性的分析 ,对民族认同性对于多民族国家政治统一、内部秩序和谐的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分析及相关变量的研究 ,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路 ,增添思想上某种有益的兴奋感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认同研究及其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希望自己的民族成员既能认同民族文化,也能认同主流文化;既能认同本民族,也能认同国家.民族认同研究对我国民族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回顾了民族认同研究的一些研究成果,指出了民族认同研究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对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