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当前,在校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本文通过对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指出了体育运动对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体育运动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体育运动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改善;体育运动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改善;体育运动有助于削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运动有助于削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以促进在校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代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体育锻炼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心理状态,调节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高速发展的21世纪,对于大学生,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但大学生目前普遍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常常发生心理失衡。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转变传统体育运动功能观念,将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体育运动使大学生达到身体与心理的健康。  相似文献   

4.
曹荣武 《考试周刊》2008,(3):125-126
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出发,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体育运动是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意志品质.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4年对本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仍有近20%的学生感到苦恼;(2)学生心理困扰主要集中于个人发展因素和现实生活因素两大方面;(3)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4)学生应对生活中挑战与挫折时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5)多数学生能从周围的朋友、亲人或老师那里获得足够的心理支持;(6)学生人格因素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7)从心理支持、应对方式、人格因素三大方面可以很好地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议:(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的宣传与教育;(2)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培训;(4)加强对学生人格的教育;(5)营造良好校园人际心理氛围;(6)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纳入心理教育主题;(7)将“心理咨询中心”更名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健康观念的全面理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也从单纯促进学生的体质、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水平转变。因此正确了解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需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增强心理耐受能力、纠正异常心理状态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体育运动时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比较了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认为阳光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体育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作用,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机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文章采用"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 L-90)",对1263名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统计与分析;结果: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自我概念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高自我概念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体育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有积极影响;个体自我概念水平能较好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加强体育运动能促进自我概念发展,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体育运动改善自我概念是大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地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阐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说明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希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加大体育锻炼的分量,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1.
季红英  孙立新 《考试周刊》2010,(12):144-146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视角分析体育运动本身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高校有些学生出现孤独症、抑郁症、自闭症等症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高校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治疗和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办法之一,应积极地发挥作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机,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常见问题,积极利用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高校不可不重视的课题,从多种渠道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给予积极干预和指导是大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从体育运动心理角度阐释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调试及人格健全的积极作用,以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合适的体育运动维护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和健全的人格三个特征,当代高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不仅需要学好专业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更需要培养健康的心理,这也是体育现代化的目标,这样也才能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我国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太乐观,教育机构和社会对此极其关注。体育现代化旨在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健康的心理,体育现代化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增强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坚强意志,调节情绪,协调人际关系和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实际需求出发,教学内容能直接进入学生内心世界,满足其心理发展需要,促进学生深入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和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设置上。针对目前课程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人生与未来、爱情、自我意识、休闲娱乐、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教育效果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实际需求出发,教学内容能直接进入学生内心世界,满足其心理发展需要,促进学生深入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和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设置上。针对目前课程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人生与未来、爱情、自我意识、休闲娱乐、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教育效果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协调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状态,以健康心理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已逐渐被各高校所重视.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技术性强、速度快、变化多、全面锻炼身体和竞争十分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羽毛球运动中情绪体验的多样性、羽毛球运动中意志品质要求的特殊性、羽毛球运动中对意志品质要求的特殊性、羽毛球运动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羽毛球运动消除疲劳.因此,羽毛球运动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状态已经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如何根据体育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体育运动的手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广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措施、促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MHI-60)对393名流动儿童进行综合分析,并与481名本地儿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广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为49.9%,以情绪不平衡均分最高;(2)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总分、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得分均高于常住学生;(3)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男生的学习压力、适应不良与心理不平衡得分显著高于女生;(4)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初三年级学生的强迫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由此可见,广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应加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