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 ,演示硝酸铵溶于水的吸热现象时 ,采用溶解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冻结成冰 ,拿起烧杯时不会掉下来的方法 ,而演示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 ,则是溶解放热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蜡熔化 ,拿起烧杯时木板会掉下来达到目的的。这两个演示实验成功率不高 ,效果欠理想。如果直接用温度计来显示溶液温度的变化 ,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又无法看到。为此 ,本文对溶解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图 1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图中 1为一次性使用的废输液管 ,2为 1cm长的圆珠笔芯 ,将两根输液管连通在一起 ,3为稀释了的红墨水 ,以不超过…  相似文献   

2.
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吸热、放热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物质溶解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变化;二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引起的热量变化。教材上的演示实验都是用温度计进行测量,但是由于温度计的刻度比较细小,远处的同学根本观察不到。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3.
物质溶于水时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人们利用这些吸热或放热现象,制备了化学致冷袋和化学发热袋。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可增加化学冰袋和暖袋的简单实用性实验。 化学冰袋 在一完好的不漏水的小塑料袋里盛放10毫升的清水,用烙铁封口(或用细线扎紧袋口),保证不漏水。另取一质量较好透明的塑料袋,称取10克干燥的硝酸铵晶体放入塑  相似文献   

4.
一小撮食盐投入到可乐汽水中,居然引起汽水急剧喷出,貌似浓硫酸与水混合后造成的暴沸!这是南京外国语学校两个九年级学生在探讨物质溶解现象时,无意的玩闹却看到这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向我请教这个问题时,认为是氯化钠溶解于水放热导致。  相似文献   

5.
中学化学教学中常需测定温度,如石油的蒸馏、溶解吸热和放热、中和热测定等实验,演示实验时常无法演示温度的变化,因此,要讲清蒸馏时沸程概念、温度变化的速率都是较困难的。另外,中和反应时因热量损失较多,测定中和热误差较大。我们研制的数字  相似文献   

6.
在现行教材中,苯与溴取代反应的演示实验是在圆底烧瓶中进行的。由于反应放出热量,使苯与溴都产生了气化现象,烧瓶内充满了苯和溴的蒸气。当把烧瓶里的液体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里时,苯和溴的蒸气外逸,污染教室内的空气。为此,我对这一演示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一、仪...  相似文献   

7.
1 焦耳定律实验的改进现行初三物理教材《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 ,虽然演示效果良好 ,但是在实验中有以下不足 :1.用煤油作为吸热膨胀的物质欠佳。由于注满烧瓶的煤油质量比较大 ,吸收一定的热量后 ,温度升高不大 ,况且煤油的热膨胀系数很小 ,即使用很细的玻璃管做实验 ,液柱上升也极缓慢 ,耗时较长。2 .教材中的实验需要分两次进行 ,耗时多。3.煤油颜色浅 ,在玻璃管中上升可见度低。4 .课前准备时需将两烧瓶注满煤油并且要调整两管中煤油高度一样 ,不易操作。5.因为液体用的是煤油 ,实验后洗刷麻烦。鉴于以上不足 ,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制取气体和性质实验常用分液漏斗、烧瓶和集气瓶组装成系统实验装置(如图1)。其优点是制气量大,可以系列化完成气体的性质实验,很受化学教师欢迎。但是,这一实验装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过程中,烧瓶里的气体压强稍大时,分液漏斗内的液体下不来;烧瓶内气压减小时,系统内产生了负压,极易发生“倒流”现象,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实验失败,甚至产生事故。本文介绍的装置就能彻底克服上述缺点。  相似文献   

9.
固/固型致冷剂的制取和应用山东省滕州师范张沛华陈楼小学秦佑才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是中学化学教材里的一项演示实验。许多无机盐在溶解时均有吸热效应。有关资料表明,硝酸铵在16℃时溶解热为-26.4KJ/mol。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迅速,不好掌握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萘熔解实验改进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李金坡赵玉田一、原理:固态萘吸热熔解;液态萘放热凝固。二、用途:观察萘的熔解、凝固过程。测定萘的熔点,凝固点。三、特点:1.实验时间短,20分钟以内便可完成整个实验。熔解和凝固现象都很明显。2.实验方法简便,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11.
氯化氢的产生、收集、溶于水的联合装置—喷泉实验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中,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是用氯化钠晶体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收集氯化氢是用向上排气法,氯化氢易外逸污染空气。若集气烧瓶稍不干燥或封闭不及时,氯化氢则不能充满集气烧瓶,因此在做氯化氢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时容易失败或喷泉不高,喷水不急,实验效果不好。为了缩短实验时间,防止氯化氢外逸污染空气,提高喷泉实验的成功率,我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设计了使浓硫酸和浓盐酸混合立即产生大量氯化氢的实验。并采用塑料洗发精瓶、一次性输液器、圆珠笔心等废品设计和制作了氯化氢的产生、收集和溶解于水的全封闭联合装置──喷泉实验…  相似文献   

12.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材“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以食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与沙子、面粉等物质的比较,并以高锰酸钾作类比,让学生充分感知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征。教学目标:①初步感知溶解现象。②通过实验,学会描述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体验  相似文献   

13.
为了增大小学《自然》第四册第二课实验的可见度与增强实验的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如图所示的简易仪器,来做好空气中含有一定的氧气的实验。 本实验用500毫升的烧瓶一支,代替了玻璃钟罩,使无钟罩的小学也能作此实验,更重要的是,用烧瓶作这个实验,蜡烛熄灭后水在烧瓶中上升的高度更为显著,若实验时于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其可见度则更佳。  相似文献   

14.
沪科版物理课改教材第十章《从水之旅谈起》所有知识内容都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教学,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重视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5.
1氯化氢喷泉的微型实验 (1)设计意图 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演示实验。在课堂上演示该实验一般是在实验室事先制备好一烧瓶氯化氢气体,再带到课堂上演示。由于从制备到上课时间间隔较长,演示时效果不是太好,往往喷入烧瓶的溶液太少。特别是收集HCl的烧瓶不很干燥时,放置时间再长,效果更差。  相似文献   

16.
对物体的颜色与吸热,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的两个探究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利用白炽灯代替光源,密闭空间内的空气受热升温来反应不同颜色物体对光和热的吸收,日晷的应用调节与太阳光的角度,现象明显,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7.
戴安邦教授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但化学实验现象是宏观的,而其原理要从微观上解释;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不可能“搬”进课堂;有的实验过快,不易观察实验现象;有的实验又过慢,不可能在课堂内完成;有的实验易燃易爆或有剧毒物质参加……,这些实验都不可能演示。计算机模拟实验可补此缺憾,为化学实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拓宽化学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学自然教材第十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二 )》。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中有一个实验是引导学生利用平底烧瓶与带玻璃管的胶塞来做实验。以前的设计方案是将带胶塞的玻璃管上端蘸一下水 ,插入烧瓶口 ,拧紧胶塞 ,玻璃管内就有一小段液柱。把烧瓶放入热水中 ,使内部空气受热 ,慢慢地就会发现小液柱往上升。把烧瓶放入凉水中 ,使其内部空气受冷 ,发现小液柱会往下降 ,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利用水滴充当密封材料 ,并通过小液柱上升、下降 ,来判断空气的体积是否受热膨胀、受冷收缩 ,是这一实…  相似文献   

19.
氨喷泉实验是一个能很好地说明氨在水中具有很大的溶解度的经典实验 ,通常的实验装置是由 5 0 0mL圆底烧瓶和 80 0mL烧杯等仪器搭配而成。但是 ,随着绿色化学的兴起、全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这种大手笔的实验装置就显的有点不合时宜了。为此 ,我们研制了一套氨喷泉实验的微型装置 ,以 2mL圆底烧瓶代替5 0 0mL圆底烧瓶进行实验 ,将氨气的用量降为常规实验的 1 2 5 0。改进后 ,不但节约试剂、节省时间、实验仪器精简、操作方便 ,而且射流时间长、喷射有力、现象生动鲜明 ,实验重复性好。1 仪器及材料2mL圆底烧瓶 (或5mm、8mm…  相似文献   

20.
教材中的喷泉实验,是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而将烧杯内的水通过尖嘴导管压入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实验效果生动而有趣。但由于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