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不仅创作了大量小说,也创作了大量的传记作品。从现代传记学视角对其传记文本的研究,目前仅限于《从文自传》、《记胡也频》、《记丁玲》等少数几个典型传记文本,而体量更为庞大的回忆录、书信、日记、游记等亚自传、边缘自传文本缺少应有的重视。因此,对其传记文本作整体性梳理和系统性研究对沈从文及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均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传记"不同文本之比较--兼论现代传记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阅读的角度、以"细读"的方式比较分析了"张爱玲传记"的三个文本.三个文本在感情色彩的渲染方式、传记材料的使用方式及传主的作品在传记文本中的处理方式等各具有典型特征.对三个文本的叙事特征做理论性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对现有传记文学理论做了例证性阐释.  相似文献   

3.
胡适乃是中国新旧传记转型的关键人物,其所写的大量传记中尤以<四十自述>影响最大.在中西传记比较的视野中细读这篇自传,其篇幅的增长、语言和人称的转换、徘徊于文学与历史之间的文体选择等自传形式方面的变化颇为瞩目,这其中正包含着胡适对于现代传记的探索与追求,留下了中国自传现代转型的最初印痕.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83-90
梁启超和胡适分别以学者身份和改革家身份进行传记研究。梁启超的传记/自传研究属于历史的研究,立足于历史,着眼于现实;胡适则属于现实的研究,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就传记/自传范畴而言,梁启超是在历史的范畴内考察,他所说的自传主要指史家自序式自传;胡适则试图在文学的范围内考察,他所说的自传已具有较广的涵盖面。此外,梁启超和胡适都找到了在体例上最类似于西方自传的作品——"自传年谱",但两人"自传年谱"的范畴和涵义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胡适口述自传》开创了一种新的传记文体——复调传记。其复调特征主要表现在胡适自述与唐氏注释的关系方面和唐氏注释里,前者属于宏观性的结构关系,而唐氏注释的对话性和开放性则在微观层面上充分表现了复调传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传记的考察往往侧重于内涵的研究,而从史学形态角度对传记的分析还较为匮乏。传记史学形态是指传记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衡量史学传记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新时期中国传记史学的嬗变不仅表现在传记内容的变化上,还表现为传记篇幅、传主选取、传记作者、传记语言风格、传记受众等方面的形态转型上。传记史学形态的嬗变究其原因归纳为两点:一是社会动因,二是史学本身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陈荞 《教育导刊》2009,(8):64-64
新课标规定.传记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教会学生读传记、写传记和评价人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审美及探究能力。传记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这些事迹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也镶刻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之中。这些文本的传承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观察、理性思考的结果。因此文本的人物往往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这使教师文本解读时很容易脱离主题,往往会沿着人物特点的枝脉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等各种方式进行教学延伸.从而远离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理论主要以文本为对象,研究文本与它所吸收、引用、改写、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张居正传记文本的多样性和它们之间明显的承袭关系,很好地诠释了互文性的这些特点。分析张居正传记文本的语言层面、结构层面、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互文性在文本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正视传记文本教学中的无效阅读情况 传记作为一种专门的文学体裁,在各版本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记文本选修课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挑战,在近年传记选修教学的摸索中,笔者发现其中存在一些无效教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徐丽 《现代英语》2022,(1):78-81
传记文本的源语文本和文化映射具有鲜明特点,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征,而且传记文本翻译的跨学科性比较明显,不仅涉及历史和文学,还涉及艺术、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各个领域.文章结合传记文本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译例,对汉斯·弗米尔翻译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在传记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文章简述了目的论的基本原理,重点探讨了目...  相似文献   

11.
辨析胡适语言观念的哲学内核,提炼胡适语言思想的进化观、实证观和实用观,梳理出一条以胡适的语言观念为内在逻辑的语言路线.即:从1917年开始的“白话文运动”,经过1920年代“文学研究会”,到1920年代末“文学研究会”分化出来的“开明作家群”和左翼作家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再到1930年代瞿秋白呼吁的“文腔革命”并进而推动的“大众语”讨论和“拉丁化运动”,最后到毛泽东发动的“延安整风运动”.或者更简练地说,从“胡适之体”到“毛文体”,客观上呈现出一条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工具性和规范化的胡适路线.  相似文献   

12.
作为白话文运动理论倡导的先行者,胡适主要的文学语言观是“言文一致”。这一语言观的提倡将“言文分离”、封闭性太过的传统文言转型为经欧化过滤的语言新形式,从而形成文学形式与思维理念的双向更新。但二元对立思维下建立的“言文一致”的乌托邦思想,缺乏对文学语言本体性的深入思考,所带来的蒙蔽与损失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中国知识传统的立学本旨与人文特质本能地拒绝了将实用和功利作为知识意义的发问维度与评价标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述学理念与终极视域,则淡化了对学术当下指向的暂时影响及致用实效的关注,将思想学术置于历史文化的浮沉中以凸现其知识的张力,成为知识关怀的首肯方法与理想路径,对学术源流的历史关注,思想理路的文化梳理自然成为整理中国知识传统的优选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进程中,具有浓重的传统家训文化背景、先进的西方现代精神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的胡适,提出了"为学"、"合群"、"自立成人"等一系列融合中西教育精髓的教育理念。尤其是他以20世纪初中国家长少有的见识和勇气践行着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其中许多经验值得珍视,也有一些教训发人深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胡适家训是当下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5.
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理想和设计深刻地影响了胡适30年代议政时期的政治态度。在《独立评论》"民主与独裁"的论争中,胡适一方面以其所接受的杜威的民主话语抗衡"独裁派",另一方面则迫于当时形势,不得不重新面对杜威思想中最核心的命题:社群民主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相比于杜威的理想化方案,胡适其时则选择了与对立派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即将民主的效率寄托于政治改良。  相似文献   

16.
学者们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历来褒贬不一,大家贬低该哲学史的核心,在于胡适对"义理"的忽视。就写作特点而言,胡适写作哲学史时,对方法论有充分的自觉,注重对孔子、庄子等人思想源头的追溯,并因此而使该书具有区别于其它哲学史书的突出特征。胡适在书中所体现的方法论特点,是一种中西和璧的产物。在胡适的时代,以西学概念表征中国思想的做法蔚然成风,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中国概念来表征胡适西化的方法论特点,其方法论可总括为"另一种‘正名主义’"。由胡适的哲学史方法论可引发出对方法论问题多元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沈卫威的学术领域可分为四个板块:东北作家群研究,茅盾研究,胡适研究,吴宓和“学衡派”研究。他的学术研究特色是,将学术成果用传记学形式表述出来。对人物的叙述不局限细节的考辩和事件的铺陈.而是把握其思想实质,融入大量的学术思考。贯穿其研究的主线是对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深沉思考.意在唤起人们一点历史的记忆和回味,从而更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8.
胡适先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大家,是中国西学东渐的重要坐标人物,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先秦诸子进化论》是先生以西方进化论思想来看待中国哲学的重要作品之一。时过境迁,今天已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1世纪,回想中国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在中华民族面临变革的存亡时刻,先生是如何看待中国哲学史的,这种思想今天仍然不失其意义。在西学东渐之际,先生以进化论的观点分析先秦诸子,立意甚佳,含义甚远,触及中西哲学分野的源头。我们权以先生之分析,来再探中西哲学之不同。  相似文献   

19.
周汝昌先生直接承袭和充分发展胡适红学观念,将“写实自传说”、“高鹗伪续论”和“脂本真本观”作为三大主题贯穿于自己的红学研究体系;而对于胡适红学观念中的某些“合理内核”,则不仅不予重视,反而遭到他的严厉批判乃至彻底否定。从而使其红学思想显示出极端的荒谬性和非科学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