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电视剧《水浒传》对原著《水浒传》的文学把握是深刻的。它准确地抓住了原著严肃庄重的正剧品格和惨烈伤怀的悲剧精神,创造性地重组了原著的故事结构,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也大见功力,但也暴露了文化积累的浅薄。  相似文献   

2.
夏海平 《考试周刊》2013,(52):22-22
文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伊豆的舞女》原著与电影的人物简介、故事大纲等相关内容,比较分析了小说原著及电影手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巨人的花园》的作者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他一生都在追求真正的极美的情感。他一生写过9篇童话,篇篇都是经典,他的童话作品可以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媲美。语文教材中的《巨人的花园》是根据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改编的,对比原著,我发现教材对原著改动很大。一、人物社交背景的删除原著中,巨人到妖怪朋友科尼西家中串门7年,把要讲的话都讲没了才回来,教材把这一背景被删除。  相似文献   

4.
李咪 《海外英语》2014,(7):180-182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所著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梦的代表之作,更为美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该文结合2013年的最新电影版本与原著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文学艺术语言和影视艺术语言的不同倾向,通过分析原作语言和电影语言的艺术特点,从而反映出电影在再现原著场景时如何延伸和取舍,并从电影艺术的表现方式中探讨改编学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由于电影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在改编原著整体构架和细节处理的同时也限制了原著带给人的空间想象。  相似文献   

5.
日本曾数次将《西游记》改编成影视剧,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富士版《西游记》。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原著母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在历险母题中强化了团队精神,在弱化反叛母题的同时突出了勇气与正义之心的重要性,并突破原著内容新增了婚恋母题。同时,改编者对原著中传统、鲜明的艺术形象也进行了重新塑造,主要人物从外在造型到内在性格都出现了迎合日本观众需求的变化。原著母题与艺术形象的变异与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的理解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受日本宗教、习俗、传统文化等民族特征和日本现代时尚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德国19世纪印象主义作家奥托·尤里乌斯·比尔鲍姆的长篇小说《褒国的美女》改编自中国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改编的小说没有采用传统小说的模式,利用情节和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是采用了戏剧语言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故事情节。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原著的悲剧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导演巴兹·鲁赫曼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但电影的主线情节、影片氛围、人物形象和叙事等方面与原著颇有出入.导演对情节的把握失误,将“美国梦破碎”的主题庸俗化;情节的高潮部分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也不够严谨.其中既有自身才能的原因,也有迎合市场需求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9,(1):62-68
《时间之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重要剧作《冬天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以创新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将原著故事置于当代背景中,探讨了"宽恕"与"爱"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剖析《时间之间》的人物设置以及故事情节、作品主题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女性主义意识,探讨该书与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的相似之处以及通过对剖析两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对比其中的不同之处。其出版的现实价值与精神价值,即对人的个性与社会伦理的关怀,以及对原著改编的时代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9.
《穆斯林的葬礼》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同名影片上映二十余年来,一直没有引起媒体大众及学界应有的关注.深入研读电影与小说文本,影片在片名的定夺、影像空间的构建、人物角色的安排与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忠于原著,在直译式改编中凸显了主题,在删减情节中产生了创造性背离和消解性背离两种不同的效果,原著结尾的消解性删减削弱了影片的精神内核,但即使这样也没遮住其清雅隽永的佳片本色.  相似文献   

10.
在2015年获得赞扬无数的影片《卡罗尔》,改编自美国犯罪小说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出版的小说《盐的代价》。导演托德·海因斯在影片中通过精致的画面贴近原著的层层展现这段禁忌爱情的喜与悲,让观影人不禁深陷其中,同时也对原著做了不少改编。本文从影片细节、人物变化、情节删减、主题表达等方面来分析电影的改编与原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影视改编风气日重。《红楼梦》等许多经典的文学著作都被搬上了荧屏,因此,影视作品也成了人们了解《红楼梦》原著的一个简单、快捷的途径。然而,影视作品经过了影视创作人员的"二度加工",都或多或少地携带了创作人员自身的意图,其情节、人物等方面难免与原著有所差异。在此,笔者仅以《红楼梦》影视与原著中的几点区别做出如下评述。  相似文献   

12.
作为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狮子王》,自面世以来赢得了数百万观众的喜爱。《狮子王》对《哈姆雷特》的成功改编在保留了原著中充满哲思的基调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原著的主题进行了通俗化演绎,使得文学经典超越时空限制,意义也随之进入了新一轮的延续。从互文性理论中"易位"这一角度出发,对电影《狮子王》中的互文性应用做了一定阐释,试图探讨电影与文学互文性研究的意义并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对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既要忠于原著,同时也是一次艺术再创造的行为。长久以来对作品改编的相似度的苛求束缚了电影本身的发挥空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茉莉花开》皆改编自苏童的小说。两部电影对小说故事的发生环境做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修改,同时在叙事结构上各取所长,从时间、空间、细节、影像符号等方面做了导演独到的处理,和原著既有高度统一的方面,也有相辅相成的延伸,更多的是在影片既定的基调上大胆再创作。人物的刻画方面,也存在着和原著既相近又相悖的处理方式,对影片的整体基调的把握也体现出了导演的创作个性。两部电影,前者是大刀阔斧地改变了原著的外部呈现但是不触动精神内核,后者则在延续原小说气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主题拓展,从而完成了对原著的成功改编。  相似文献   

14.
李沧东的《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原著《烧仓房》,同时融入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烧马棚》中的元素。在延续村上原著风格基础上,围绕"剥橘子"和"燃烧"两个核心意象,影片建构了整部电影的符号谱系。意象的丰富所产生的虚实效果又与村上小说一贯气质相符。在对原著改编过程中,影片《燃烧》还加入了对韩国社会阶级分化、青年失业、女性生存等问题的本土化改写,开放式双重结局的设置也从心理层面上剖析了当下韩国青年的现实境遇。最后李沧东对影片主题进行了哲学式升华,表达了寻找的失落、人生的孤独等共通的人类情感,并实现了对电影媒介的指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实践的观点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和灵魂。新时代,品读原著,准确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有利于把握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的作者与主题存在着许多争议,这只是我们对于原文理解和把握的程序而已。但是,要对原著进行改编,却必须以遵守原著精神为前提。《西游记》电视剧续集的拍摄,几乎是在对于原著文化内蕴报知甚少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收视效果,大肆歪曲原旨主题,胡编乱情节,是对原作者权益的侵犯,也同时误导了观众和读者。文学批评工作者应该挺身而起,捍卫《西游记》作者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7.
在《水浒传》极高的艺术成就与传播影响下,出现了诸多续书,其中《水浒后传》取得了一定成就。通过对原著与续书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水浒后传》对原著创作理念的继承与创新,试图为该书在我国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定位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一、党员干部必须重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当前,大多数党员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态度是重视的.效果是明显的,但同时也确实存在轻视甚至忽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问题。有的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知之甚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使学了也是肤于表面,  相似文献   

19.
电影《野兽家园》抓住了图画书《野兽出没的地方》的精髓实现了创造性的改编。在现实世界的铺设和幻想世界的表现中,电影场景呈现出具象且开放的艺术效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孤独特质的强化和反思精神的突显使主人公麦克斯的性格更加立体化和个性化。电影在主题思想上既关注童年困境下的儿童成长,也关怀现代社会中的成人精神世界,对原著内涵的开掘赋予改编更具人性的普遍性和更为鲜明的双重受众效应。  相似文献   

20.
1928年,法国导演莱皮埃在改编左拉的小说《金钱》时,注重对原著核心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精简出场人物,利用新型摄影技术展现宏大画面,在舞台布景上充分利用印象派艺术风格,使电影《金钱》突破了早期电影借鉴情节的简单改编模式,具有特殊价值。莱皮埃的《金钱》对左拉原著的"忠实改编"和电影化处理凸现了这部作品对于电影美学的意义,也呈现出对于改编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