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一生留下许多经典作品。在其作品《喧哗与骚动》、《下去 ,摩西》、《押沙龙 ,押沙龙 !》、《八月之光》等作品中都反映出基督教对福克纳的重要影响和他在创作中对基督教文化的浓厚兴趣。福克纳把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思想当作判断的标准和原则 ,大量运用基督教传说故事和《圣经》来深化其主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 ,这也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道德和情感深度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的许多作品读起来确实困难。初读福克纳的作品 ,不妨选择《献给埃米莉的玫瑰》作为入门。该篇发表于 1930年 ,是作者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在作品中福克纳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技巧 :多角度叙述、意识流叙述、象征、时空倒叙等 ,而这些技巧也同样运用在他的其他名作中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雪莱及其诗歌和相关作品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圣经》的关联,以期为理解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圣经》文本阐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圣经》是在全球范围流传最广,印数最多的一本书,它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圣经》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作家作品及影响,分析《圣经》对西方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母题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窄门》是20世纪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最为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他受基督教文化影响颇为显著的作品,其中蕴含了大量圣经元素,不仅有意识使用圣经语汇"窄门"为标题,书中还反复出现"十字架"意象;其中隐含的对"人神关系"的探讨更与《圣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分析这些元素,有助于较全面地理解《窄门》和纪德的圣经情结。  相似文献   

6.
威廉姆.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公认的南方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南方贵族的没落与衰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就是这样一部短篇小说,它记述了南方贵族格尔生家族中最后一个成员艾米丽小姐一生孤僻的生活。在这部短篇里,福克纳运用了不同的叙事技巧,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艾米丽小姐一生悲惨的命运,揭露其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圣经》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西方许许多多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等等,都与《圣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圣经》的哲理让人倍感亲切,《圣经》里的故事让人感动莫名。  相似文献   

8.
约翰·厄普代克对《兔子,跑吧》中主要人物关系的处理,以及某些人物、场景体现的宗教寓意,都与圣经原型趋于一致。因此,以圣经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对小说进行原型式解码和研究,可以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对小说中圣经原型的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和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17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为对象,侧重探析作品的成因及作者的宗教情怀。植根于《圣经》的《天路历程》不仅体现出英国社会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氛围,而且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喧哗与骚动》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福克纳的第一部最富创造性的作品并为他赢得了享誉世界的声誉。其中对叙事视角灵活的应用,使得作品更能把握现代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出发,用班吉这个有限视角,我们可以对其新奇的叙事视角进行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白鲸》中蕴涵的宗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鲸》中有着许多《圣经》人名的暗示及典故,代表着某种意象、人物形象、叙述模式和主题的象征。《白鲸》因其主题思想上的内在一致性,神秘的宗教气氛而被认为是一部迄今为止仍难以理解的神话作品。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生和作品都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传奇。宗教、家庭、朋友等的影响都没能迫使其入教的反叛行为使后人认识到她关注的不是虚幻的天国,而是现世的大地。她结合《圣经》典故的创作充分展现了她歌颂家庭、赞美友情、渴望爱情的主题,在给家以全新的宗教般寓意的同时完成了自我拯救,并使她成为另一类更为虔诚的《圣经》信仰者。  相似文献   

13.
《圣经》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本文拟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入手,对《圣经》典故在英语中的影响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深受圣经的影响,在她的作品中无一不体现出圣经中的原型。她的《秀拉》、《所罗门之歌》等几部小说中都出现了类似于耶稣的原型人物,以耶稣赎罪,救世和重生的主题原型出现在黑人社区。而作为代表黑人民族的女作家,她在运用这些原型的过程中,无疑增加了一些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色彩,这些"耶稣"原型的运用体现出莫里森对美国主流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戏仿和颠覆。  相似文献   

15.
《圣经》是信徒心目中无可比拟的正典。但《圣经》之基本架构仍是建立在二元对立之上的。《圣经》故事中对女人的轻视及对其角色的歪曲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压制的一种极端表现。在代表着人的原欲的对立面——极端化了的人的理性——的上帝的授意下男人有幸成为上帝意志的贯彻者,而女人的形象则体现了原罪、边缘化和附属品的角色。对女人在《圣经》中角色的不同阐释是男人、宗教势力和圣经信徒的不同所在,这种二元视角即使在20世纪其他领域也不乏例证。从所谓信徒和异教徒之争等也可以看出,对待《圣经》的真正态度是以爱和宽容为根基的,《圣经》在人们心中的正典地位的确立必须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怪圈更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作品的所采用的陌生化的写作技巧和主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笔者运用俄苏形式主义理论细读文本,对《我弥留之际》中叙事技巧和展现主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于福克纳所采用的表现结构和主题进行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使用陌生化的创作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故事内容和读者之间设置障碍,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求以及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莫言的作品走向了世界,这与他受到世界文学的影响密不可分。正如莫言自己所言,他的写作风格受到一些国外作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福克纳。本文即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三方面来探讨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对叙事手法的大胆创新,使他成为“二十世纪的小说家中,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的实验家”。多视角、时序倒错以及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使用充分显示了他在语言操作,技巧运用和谋篇布局等方面非凡独特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19.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诺贝尔奖组委会电话采访时,在自己众多的作品中推荐的是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读过这部作品的人自然会联想到美国作家福克纳和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确,这既是一部对中国古典神怪小说继承的作品,又是一部魔幻当代史,但它更是一部借鉴了国外魔幻现主义的中国式长篇历史小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借鉴与创新。笔者将从叙事方式、结构形式、语言特点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陈洁 《职大学报》2016,(4):28-32
施玮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书写女性时,施玮把故事中的女性与《圣经》中的女性相对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穿插《圣经》女性人物的典型事迹,并以她们的宗教境遇来构建女性角色的命运轨迹。施玮小说中的这类书写主要表现为女性角色遭遇夏娃式的诱惑,回归利百加式的纯洁及追寻玛丽亚式的圣德。施玮力图透过《圣经》女性的神性命运来展示现实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