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4-1快九十岁的郝奶奶病得很重了。我去看她,她躺在床上,身上盖着被子,她看见我后眼睛放亮,嘴唇剧烈地抖动,我以为她要说什么,但最终我发现,她是在对我——笑。是的,我的郝奶奶在用力地对我笑,她,她本不必这样的,但这就是她的……习惯。我坐在她的旁边,她艰难地和我说了几句话,"我盼着,盼着能像妈妈那样。"大约一个多月前,每次去看她,她都要  相似文献   

2.
去年第一次遇到她是在网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动不动就说“给你一刀”。在被砍了几十刀后,我们成为了朋友,我知道她工作生活在广州。 去年四月,老板派我到广州出差,让我感到无比荣幸,因为我终于可以与她见面了。她的美丽让我震惊,不是我拙劣的文字所能够形容,她似乎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上前两步,对我露齿一笑。在花园宾馆的咖啡厅里,我才得知她是个护士。 也许是天意,在知道她是护士后的第二天,我因为执意要吃涮羊肉  相似文献   

3.
对浦熙修这位大姐,我无法忘却。当年我在新民报作记者,她是采访主任。她真像一位大姐姐对待小弟弟一样对待我。她从政治上关心我,不断提高我的认识,鼓励我前进,告诫我“当新闻记者就得学学司马迁,就得更好的学学鲁迅”。她在工作上督促我帮助我,常为我删掉那些不讲策略,不顾后果的辞句。她平易近人,真诚坦率,和蔼可亲;而我也的  相似文献   

4.
我现在的老婆就是结发夫妻,她没有读过书,叫陈凤英,人很好。几十年来,煮饭,帮我管小孩,连电话都不接,她觉得自己普通话讲不好,所以不接,怕人家会笑她。她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我帮她买的,家里的东西也都是我买的,她不会买东西。但是,我这个家现在所有财产都记在她的名下,我的控股公司也是她在当董事长。  相似文献   

5.
我和乌拉在一家杂志社共事仅两个月,她年龄比我小一轮还多一点。她是个很有故事的女子。第一次和她在办公室见面,她就叼着香烟和我开玩笑,虽觉得她是有些名气的才女,可我却不是很答理她。她直呼我名字,去掉了姓,使我觉得亲切,脱口秀得很睿智,我渐渐便喜欢起她来。乌拉是个恋烟的女子,曾怂恿我也吸,我没“上当”,可每当一起聊天,她仍是习惯性的递烟给我。乌拉是20世纪80年代后生人,少年大学生,19岁硕士毕业,河南籍,现定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位中年妇女,她随我走进门便搬过一把椅子端坐在我对面,默默无语地看着我。须臾,她傻傻地问我:"你看我像个淫荡的女人吗?"出于职业需要我给予了否定回答。她伤心地说:"可我的老公却骂我是个荡妇!"她接过我递过去的茶水,开始讲述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李春 《图书与情报》2008,(2):120-123
主持人的话:我是在2007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志愿者行动——四川省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班上认识李春的,她向我们大家作自我介绍,她是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馆长。对李春,我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精神上的,我成了她的粉丝;另一件是行动上的,在她发言后,我拥抱了她。  相似文献   

8.
有朋友向我请教:"我三岁的女儿喜欢在杂货店里跑来跑去,向我要糖、要口香糖、要杯子蛋糕什么的。如果我拒绝她,她就会爆发坏脾气,让我难堪。我不想在人多的时候处罚她。可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9.
在电脑学习班上,我认识了高李丽。那时,我站在她的背后,看她像模像样地打字、排版,从心底里暗暗佩服她的聪颖和悟性。而当我问她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时,她一开口更使我惊讶于她那温婉和平易,这使刚进报社不久在陌生环境中自卑而拘谨的我,顿然感到了一种亲切与轻松。于是,虽然不在一个处室上班,不常接触,在我心中便有了她的位置,想起她便涌出一种美丽。 很偶然地,在去大楼工地参观的车上,我又和她坐在了一起,交谈中得知她的一本新闻作品即将出版,便趁机索要。她答应到时送我一本。很快,我便拿到了她的装帧精美的《道不出的境界》。 读《道不出的境界》,我才开始真正进入李丽的精神世界,也才更加看到了李丽温婉美丽、轻松风趣的外表下,所包藏着的一颗丰厚而实在的生命内核。  相似文献   

10.
妻子在不是我妻子的时侯,常常想当兵,就因了他爸不是什么大官,也因了她住在一个小城,这个梦破灭了。其实,她想当兵的愿望始终没有放弃,就因这,她选择了当兵的丈夫。妻子的个一米六八,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透出了一股俊俏灵气。在我之前,追求她的不少,然她无一相中,直到我一身戎装出现在她眼前,她才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自从有了我,她的从军梦便随着我踏入了军营,每个队列动作因想着她,我便整齐有序;每一次射击因想着她,我便弹无虚发;每一篇稿件因想着她,我便信心十足。在我的…  相似文献   

11.
翻开今年第七期《新闻战线》,《好党员刘衡》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心情非常激动。对于刘衡同志,我既陌生,也熟悉。说陌生,因为我没有见过她,同她没有过任何来往;但是我对她又是熟悉的,因为二十年来,我常听人们谈起她,大家说她“犟”、“死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太吃眼前亏”……逐渐地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有机会就要打听她的消息。当时人们在谈起她的时候,语气间没有憎恨却是同情,是呀,这么一个老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象刘衡同志这样坚决不承认的是少数,因此她吃的苦头也最大,作为一个女的,我也就特别同情她。后来听说刘衡同志的右派问题被改正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但是她后来又怎样了呢? 凡是刘衡同志写的文章我都读,我的好奇心变为亲切感,我对她产生敬意,从她身上受到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归来数月,笔下走过的 人物已有若干,但有一个人 总是欲写又罢,却又时时在眼前闪现。她就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美国洛杉矶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会长美籍华人李惠英女士。 说起来认识她纯属偶然,一位友好多次向我提及她,并介绍我们认识。我去拜访她的那一天,她给我讲了几个关于她自己的故事。讲着讲着,她渐渐地沉浸进去,我也被吸引住了。我感到她真是个讲故事的好手。我将这种感受表达了出来,岂料,这却又引出了她30年前的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13.
广告是什么,"她"能给我带来什么——20年前,我不知道。就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却已把我们合为一体,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如此清晰的印记。"她"的莫测带给我夙兴夜寐的辛苦,"她"的压力带给我辗转反侧的思虑,有时想想,没有"她"的  相似文献   

14.
手指     
我的第一封情书是写在斯瓦普娜的背上。那年我16岁,而她刚刚满14岁。那天我父母和姐姐出门买东西,斯瓦普娜像一只蝴蝶翩然飞进了我家。她穿着一条五颜六色的裙子,发丝闪亮。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是从哪里突然来的一股冲动,抱住她狠狠地吻了她,然后把她带到我的床前。  相似文献   

15.
李修平印象     
早在五年前,就从电视屏幕上认识了李修平。当时我还是名高中生,而李修平作为甘肃省电视台的播音员,时常出现在省台的新闻节目中。今年三月,我进入中央电视台开始实习生活,使我很容易找到她,我贸然地敲开了她的办公室。当李修平微笑着站起来对我点头说“你好”时,我却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了人,因为我没料到她竟然有1.74米的身高。由于我们同是甘肃人,相识后我常在休息时间去她那儿,在一起更是多一份亲切感。渐渐地,我对她有了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常常以她颇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向社会发言。她在描绘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也描绘了她自身的形象——一位勤于思考敏于表述的女记者。在全国六届三次人大会议的记者下榻处,我访问了她。我想了解她在新闻写作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她稍作沉思,随即粲然一笑:“也许,我唯一的长处,大胆!”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常常以她颇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向社会发言。她在描绘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也描绘了她自身的形象——一位勤于思考敏于表述的女记者。在全国六届三次人大会议的记者下榻处,我访问了她。我想了解她在新闻写作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她稍作沉思,随即粲然一笑:“也许,我唯一的长处,大胆!”  相似文献   

18.
钥匙     
赵锐 《出版参考》2004,(5):32-32
对于一位已经失去记忆的老人,年龄难道还有什么意义?夏天的一个傍晚,她唤住了我。她笑眯眯地向我招手,让人无法拒绝。蹲在她膝边,握住她的双手,我第一次与她说话。我说:“你好!”她似乎没有听见,只专注地盯着我的颈项,说:“钥匙。”  相似文献   

19.
读到铁凝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亲眼见过我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比我机灵。每次同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我都是被母亲‘率领’着上车,总是母亲比我‘忙乱’而主动,比方说,当她能够幸运地同时占领两个座位,而我又离她比较远时,她总是不顾近处站立乘客的白眼,坚定不移地叫我去坐。”  相似文献   

20.
如今的我越来越深爱着我的故乡——西藏,这片高天厚土。 很多年以前.我对我的故乡感觉不出什么.也不知道她的真正吸引力在哪里.不知道她的底蕴有多深,更不知道她给了我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