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军事记者》2010,(11):56-56
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许多优势,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摆脱了必须按固定节目表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的束缚,在任何时候都能从互联网甚至移动通讯工具中获得自己喜爱的节目内容。这就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受方式和习惯.极大地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媒体正在大步赶超传统媒体,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的研究,首先,阐述全媒体时代基本内容。然后,分析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具有实现内容丰富化、实现传播平台丰富化的重要作用。最后,为在全媒体时代下更好实现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给出完善传播渠道、积极联合网络企业、传统媒体企业加强合作、创建新媒体共享平台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于珂悦 《新闻世界》2013,(8):140-141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异军突起,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威胁。相比较而言,新媒体具有更明显的时效性和灵活性,但传统媒体,如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地位在短时期内也难以撼动。在这种形势下,当新闻事件发生时,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合作进行联动报道就彰显出优势。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二者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明确地说,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态与内容形式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字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新媒体技术的诞生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魏鹏  宗琮 《新闻战线》2023,(2):91-93
重点主题宣传不仅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重要抓手,也是当下新媒体平台提升内容质量、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移动传播时代重要平台,新媒体用活泼、生动、准确的内容产品,融合着温度、携带着情感,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大大丰富了主题宣传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这些都是新媒体。  相似文献   

7.
在手机报已经普及的今天,手机电视在国家标准出炉之后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以来内容制作是媒介的核心竞争力,手机电视的发展也不无例外。现阶段我国手机电视的内容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统电视内容;二是自制电视内容。目前手机电视是以将传统电视内容搬上手机屏幕为主,主要分为新闻资讯和娱乐两大类。手机电视要想以内容取胜,突出差异化传播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必须在自制节目内容上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这些都是新媒体。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的冲击,针对这种情形我国不断加大对传统媒体改革的倡导,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优势助力下获得更好发展,并更好地发挥社会职能。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观众信任,特别是民生节目为群众提供了更可靠的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信息。但是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结构,新媒体的信息获取更便捷、更及时,使电视民生节目难以满足群众的信息获取需求。针对这种情况传统媒体需要尝试与新媒体融合,加强对电视民生新闻编辑的创新,提升人们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本文主要对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内容进行分析,明确电视民生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以及当前民生新闻编辑现状,并探究融媒体下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不可否认, “全媒体”是当下最有特征的媒介生态环境.手机电视、IPTV、网络电视,这些不断涌现的视听新媒体正在以飞速的态势瓜分着传统媒体的市场.这些视听新媒体内容生产也正在进行着悄然的变化,业界人士也在探索视听新媒体内容生产的模式.笔者试图将视听新媒体内容生产放置于“全媒体”生态环境下,去研究未来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横空出世,媒体市场一时烽烟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作为传统媒体,电视遭遇了网络视频的冲击,其生存和发展陷入了现实困境.然而,传统电视的特性决定其也不可能被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取而代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通过竞合,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传统媒体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将二者进行融合是最好的发展方式。目前,不仅仅是在国内,国外也是在不断地追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关概念,以电视媒体为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对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正新媒体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网站、微博、播客、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新媒体项目,以其数字化、网络化、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选择性等优势,对包括广电传媒在内的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呈现出媒介融合的市场新格局。实践表明,媒介融合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传播内容丰富多彩。在媒介融合中,新媒体是传统媒体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地。传统媒体融合现代信息  相似文献   

14.
孙慧 《今传媒》2016,(6):83-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相关问题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热门话题。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作用更是业界持续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对于新媒体是否将取代传统媒体,很多学者认为短时间内传统媒体不会完全被取代,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叠加发展,是新旧媒体相互影响和转变的过程,而非谁取代谁。本文在梳理了新媒体特征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试图说明传统电视媒体在受到冲击的同时应积极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利用新媒体优势和特征谋求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安 《新闻世界》2013,(9):106-107
近年来,传统媒体受到了网络媒体、互联移动媒体终端等新媒体的挑战,“报纸消亡论”、“电视消亡论”等各种危言耸听的论述层出不穷。在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手持终端的流行与普及,的确严重冲击着传统媒体,报纸读者也有日益下降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技术及渠道的创新发展与融合不会导致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消亡,它会促进传统媒体联合起来建立全媒体信息平台的同时,加速传统媒体以自身优势加强内容创新的进程,成为与新媒体并存的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6.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使电视新闻报道不得不转变传统的发展策略和方向,以新媒体为基石,创新出全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和内容,以此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巩固传统媒体的媒介地位,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内涵,探析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提出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互联网、手机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不断涌现,形成了多形态的媒体竞争,新旧媒体的更迭交替使部分传统媒体有边缘化的倾向.而日趋壮大的新媒体也正从“边缘化”向“主流化”迈进。积极应对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击,切实提升在新媒体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值得广播电视工作者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9.
手机电视的节目形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电视技术的定位和实现是短期就可以解决的,但对其内容和节目形态的探讨将会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本文从手机电视节目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物理形态所具有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分析了手机电视节目形态应当具有的不同于其它数字新媒体的内容特征.视频内容充分发挥了手机的便携性、交互性和使用的广泛性特性,将使手机由传统媒体的补充走向独立媒体.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多样化媒体的变革和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本文以电视媒体发展作为研究主题,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电视媒体受到的冲击,进而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电视媒体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和条件,最后从市场调查、电视内容、节目播放形式和语言使用、产业结构、节目类型和品牌六个方面,论述了发挥传统优势迎接新媒体挑战的策略,旨在为我国传统媒体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和发展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