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思中外语教学法(亦称"十六字法")是普通中学教师探索并创立,在中国大地上教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并获得成功的高校外语教学法。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揭示了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普遍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不可否认,任何教学法都存在着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教学法的发展也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本文将从其理论框架入手,探讨"张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进一步促进外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思中老师总结的“适当集中 ,反复循环 ,阅读原著 ,因材施教”十六字外语教学法 ,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外语教学模式 ,可以说弥补了我国外语教学法学术界只谈论和介绍国外外语教学法各种流派的缺憾。实践证明 ,张思中教学法体系完整 ,理论成熟 ,方法有效。使用张思中“集中教学法” ,多是在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却因诸多原因鲜见使用此法 ,而我们则在高中阶段对此法进行了认真尝试 ,并收到了良好效果。首先 ,通过学习 ,我们认识到张思中老师的“十六字教学法”的精华是创建心理优势 ,而强化心理优势是英语教学成功的必由之路。再者张思中教学…  相似文献   

3.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亦称视听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大陆国家中形成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法针锋相对.情景教学法的理论认为:首先一点,任何语言都是有声的,外语教学应该听说领先,读写步后,这是最基本的教学顺序;其次,任何语言都有其特点,尤其是在句子结构方面,所以外语教学应该将外语与本族语加以比较鉴别;再其次,外语教学必  相似文献   

4.
外语教学法大致可归纳为:传统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thod)、听说法(Audio-LingualMethod)、认知法(CognitiveApproach)、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ch)等几个主要外语教学流派。它们各有特点,互相渗透,共同推动外语教学的发展。回顾外语教学法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外语教学法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更是直接影响了外语教学法的发展。本文循着外语教学法的发展线索,初步探讨现代语言学主要流派对外语教学法的影响。了解这些现代语言学发展和教学法发展的动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更有效地教授和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的跨学科知识整合可以使技术、理论和方法形成学科教育技术的TPACK架构。对于外语教育而言,就是构建以外语教学和语言学理论、教育学及心理学等教学法基础以及教育信息技术等为基本构成要素的、跨学科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外语教育技术的教学实践要落实到信息化外语课程建设上。该文以某大学外语学院的外语教育技术研究为例,探讨教育技术与外语系列课程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以实际案例解析外语教育技术语境下的外语课程设计过程、理念和方法,以期对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启发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的根本特点 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是与国外外语教学法理论相对应的说法。国外外语教学法来源于西欧,发展于西欧。20世纪40年代虽在美国提出了听说法/结构法,而结构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是在西欧提出他的观点,结构法以外的外语教学法理论、流派都产生于西欧。所以中  相似文献   

7.
外语教学方法是外语界持续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众所周知,缺乏理论视野的外语教学法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应该对外语教学方法从语言的认知、教学任务、语言哲学理论及后方法论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推动外语教学法改革在理论指导下的本固枝荣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外语立体教学法的理论、新课程理论、语言教学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提出利用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基本观点支持外语教学及学习,重点探讨将外语立体化教学法作为兼容并蓄之法对英语听力教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习理论与外语教学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外语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普遍性的指导,而外语教学法的实践活动又为学习理论的完善提供了丰富的论证基础.学习理论与外语教学的结合使外语教学法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学习理论中的三个主要的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外语教学法中体现出了各自的特点;从最初的"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到"交际法","社团语言学习法"和"自然法",无不体现了学习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外语教学方法是外语界持续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众所周知,缺乏理论视野的外语教学法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应该对外语教学方法从语言的认知、教学任务、语言哲学理论及后方法论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推动外语教学法改革在理论指导下的本固枝荣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外三种主要外语教学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语教学法是外语教学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外语教学法门类众多,各具特色。本文试图对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和交际法的优缺点加以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在新世纪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复合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以讲授法、讨论法和自学指导法为基础的综合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以讲授法为主,以讨论法和自学指导法为辅,根据学生层次差异,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恰当地运用综合教学法.这对于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进度、完成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必须要创新与优化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与优化思政课教学方法,应坚持主体参与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探究性原则。具体来说,一是要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诸如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二是要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包括积极运用多媒体、充分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等。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教学研究型发展模式,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几个方面提出了创新实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及精心组织教学,对于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传媒类课程践行课程思政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线上线下相结合,能够融合多种媒体和教学法的混合教学法更符合媒介融合潮流对传媒类人才培养的要求。运用混合教学法来践行课程思政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对此,ADDIE教学设计模型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五个环节不仅为传媒类课程开展混合教学设计提供规划导引,还有利于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建设方式的选取和思政资源的沉积。通过偏理论和实操的两门具体课程在践行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设计中积累的经验有望被推广至其他传媒类课程。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顾榕 《中学教育》2014,(3):91-97
脑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正不断地为教学手段的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从脑认知的角度探讨了放松性警觉,指出这是一种中高度挑战与低威胁相结合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最佳状态。本文重点讨论了教师所应采取的教学改革手段,包括:使用巴洛克音乐快速激发α脑电波,设计有效的课程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转换教学形式作为新异刺激,使学生跃过思维波谷,提高警觉度。相关的实验验证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这些都为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目前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重讲解轻互动、重分析轻综合、重理论轻实际等问题,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适合于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归纳教学法、讲练教学法和研讨教学法。分析了每种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实施办法,并给出具体示例。同时,介绍了将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通过实际教学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一战以来,英美国家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变革经历了从偏重形式的语言教学向注重交际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对学生片面能力的培养向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的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对后来的第二语言教学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重视教学大纲设计、强调人际关系、强调语言学习研究的思想,以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几种思想、方法进一步整合,最终形成了基于交际理念的任务型教学法。英美国家第二语言教学的变革,给当今中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改革以启迪,那就是把握社会潮流,应运而动,在合作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实验,同时还不能为舆论所左右。  相似文献   

20.
Constructivism i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learning that is used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particularly in science education. However, because it is a theory of learning and not of teaching, constructivism is often either misused or misunderstood. Here we describe the four essential features of constructivism: eliciting prior knowledge, creating cognitive dissonance, application of new knowledge with feedback, and reflection on learning. We then use the criteria we developed to evaluate five representative published articles that claim to describe and test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methods. Of these five articles, we demonstrate that three do not adhere to the constructivist criteria, whereas two provide strong examples of how constructivism can be employed as a teaching method. We suggest that application of the four essential criteria will be a useful tool for all professional educators who plan to implement or evaluate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