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闺塾》是高语四册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闺塾》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重头戏。戏中描写的是小姐杜丽娘与丫鬟春香在闺塾中听老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显然,陈最良老师这节课是一节失败的课,课堂一片混乱,老师教不得法,学生学无所得。仔细分析这出戏,可以从中找出对我们课堂教学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说“飞白”     
张剑平 《语文知识》2005,(11):29-29
高中《语文》第四册《闺塾》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私塾先生陈最良为杜丽娘讲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丫环春香打岔道:“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春香的这番话在修辞上被称为飞白。  相似文献   

3.
蔡永平 《学语文》2005,(4):8-19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文《闺塾》,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一场重头戏。这出戏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在闺塾听老塾师授课的情景。作品围绕着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展开剧情.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中的陈最良是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他在杜府上的这堂课即以失败而告终。往事如烟.时过境迁,旧式塾师已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但陈最良式的老师却依然大量存在于今天的课堂上.当然,  相似文献   

4.
《闺塾》又名〈春香闹学》,是编人中学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戏剧名段。它出自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第七出,写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为了杜丽娘以后嫁人,能够知书达理,“谈吐相称”,给父母脸上“增添光辉”。所以延请了饱学儒士,六十岁的陈最良给杜丽娘上课。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的《闺塾》节选自我因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中人物简单,只有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塾师陈最良三人;剧情简单.是杜丽娘、春香两个女学生不想听塾师讲课,故意闹学。于是,不少解读的人把重点放在“谁闹”和“怎么闹”上,然后简单地得出结论认为《闺塾》的主旨是在批判封建知识分子及封建教育。笔者认为要深入分析“为什么闹”,才能准确把握《闺塾》的思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戏剧一定是少不了矛盾冲突的,《闺塾》一场戏也不例外。我们先来看一看陈最良与春香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闺塾》一节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其中关于师塾先生陈最良课堂教学失败的描写,读后引起了我对现今语文课中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活而不乱。《闺塾》中老塾师陈最良认真备课,“早膳己过”,“且把《毛诗》潜玩一遍”。显然,他的授课是有准备,有目的的。但学生杜丽娘和侍女春香一上场,就把一节课“闹”得不成样子。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应当从陈老先生授课失误中吸取点教训。课文中当陈老师要求“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时,春香立马摆开架势:“今日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当老师讲到…  相似文献   

8.
在《闺塾》这出戏中,汤显祖以其生花之妙笔,塑造了三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率直、敢于反抗的春香,稳重而不乏对自由渴望的杜丽娘,迂腐气十足的陈最良。作者在嘲弄陈最良的同时,又饱含着同情,因为在作者眼里“陈最良也不是什么‘坏人’,但他作为封建常规道路上的失败者,也只是拿社会教导他的东西来教导杜丽娘”。为此,作者在这出戏中,写尽了陈最良的尴尬:一、讲述内容被约定的尴尬陈最良“自幼习儒”,考白了头发,还只是一个秀才,穷酸潦倒,甚至落到绝粮的境地,被人戏称为“陈绝粮”,最后只好“儒变医”,其人生本已尴尬穷困至极。被…  相似文献   

9.
张曲 《湖南教育》2010,(1):38-38
《牡丹亭·闺塾》中陈最良先生讲解《关雎》,逐字注解之外,只拿圣人之“无邪”来训诫。面对春香质疑,又拿“多嘴”来斥责。对于爱情,老先生谈虎色变。“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痛苦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幸福,惟恐避之而不及。《关雎》给了杜丽娘爱的精神觉醒,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闺塾>后称"春香闹学".著一"闹"字,极其恰切地道出了这出戏的诙谐情节和喜剧气氛. 春香之"闹",被作者泼墨酣写.春香对读书受教本就不感兴趣.在她看来,"<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古人囊萤趁月、悬梁刺股读书,春香认为是"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疤",更不用说去接受那一套套迂腐的说教.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里《闺塾》一出,后称之为《春香闹学》,剧情并不难懂。明代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牡丹亭》一剧“笔笔风来,层层空到”。就《闺塾》一出,细细读来,则可见其笔笔层层奥妙无穷。《闺塾》一出,作者反仆为主,正面酣写丫环春香闹学,充满喜剧气氛。其实作者笔在此意却在彼。他写这场戏的真意,还在于刻画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何也?这又见于情节层层奥妙之中。杜府设帐延师教女,是因杜丽娘之父认为女儿昼眠有悖礼教,须用诗书拘束女儿身心。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从闺房走到塾堂的杜丽娘,上学第一天,听讲第一课,却开启了她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闺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戏剧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中的第七出戏,这出戏描写了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陈最良讲课的情景,围绕着教与学的矛盾展开剧情。《牡丹亭》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剧作,汤显祖本人也给予了它特别的厚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的《闺塾》节选自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中人物简单,只有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塾师陈最良三人;剧情简单,是桂丽娘、春香两个女学生不想听塾  相似文献   

14.
《春香闹学》这出小戏,在解放前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它是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创作的名剧《牡丹亭还魂记》中的第七出,原出名称为《闺塾》.顾名思义,就是延师在家庭教授闺阁小姐读书、写字,通常叫做“私塾”、“学馆”或“家馆”.这出小戏,共有三个人物:小姐杜丽娘、婢女春香和塾师陈最良.剧写迂腐学究陈最良,应杜丽娘之父、南安太守杜宝之聘,来杜府教学.一日.春香随丽娘伴读,二人未准时到馆,陈对之严加斥责,并命春香背书,春香不能背,反与陈玩闹.陈不用爱情观点讲解《诗经》中的《关睢》篇,却大肆宣扬封建礼教,妄想将丽娘塑造成封建闺范的淑女,却被活泼  相似文献   

15.
《闺塾》这出戏在《牡丹亭》全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一是它通过丫头春香和杜丽娘的闹学 ,昭示了主人公青春的初步觉醒 ;二是因春香发现大花园而为后文情节伏下了一笔。可以说 ,如果没有青春的觉醒和大花园的发现 ,就不会有《牡丹亭》这部传奇和杜丽娘这个鲜活灵动、光艳照人的形象。该出戏的成功 ,得益于作者对事件的精心安排、人物形象的鲜活刻画 ,以及使语言行动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身份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一下事件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精心安排了三件事 ,即解说《关雎》风波、文房四宝风波和发现大花园风波。在写这三件事前 ,作者…  相似文献   

16.
一.设计意图 由于《闺塾》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前两篇戏剧的基础上,学生对戏剧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所以在本节课中,就未再设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简要了解作者及《牡丹亭》剧情;个性化阅读,品味戏曲语言,体会人物形象;讨论分析杜丽娘与陈最良冲突的实质;初步理解《牡丹亭》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戏曲"单元节选了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闺塾》。读这个剧本中的私塾教师陈最良,我们可以从中生发出许多的感触。虽然时代完全不同,教授的学业也有很大区别,但是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的一些本质特征却依然有相通之处。因而研讨一下陈最良作为教师的形象,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首先,陈最良作为官宦人家雇佣的家庭教师,他是尽职尽责的。他敢于批评学生不合规矩的行为。陈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二第四册课本节选了《牡丹亭》中的《闺塾》一出戏,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笔者以为,只要抓住一“闹”字,把“闹”字想清想透,教起来便举重若轻,水到渠成,学生也学得扎实、轻松。一、由《还珠格格》引出“闹”字。“小燕子”与春香有许多相似之处,“小燕子”与春香的  相似文献   

19.
《牧丹亭》其所以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 ,就在于它表现出明确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表现了封建礼教与青年人天性真情的冲突 ,揭露了程朱理学“存天理 ,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而陈最良正是这种虚伪、残酷的封建礼教的化身。他不仅自己严格遵守封建教义 ,而且还用这一套来扼杀青年人的自然天性。在《牧丹亭》一剧中 ,他的使命就是受杜宝 (杜丽娘的父亲 )之托来毁灭杜丽娘的“春心”。正由于这样 ,一首写男欢女爱的情诗《关雎》才被陈最良曲解为宣扬“后妃之德”的经典。而春香偏偏对这首诗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20.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塾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雎》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ǎo”,有的说念“hà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