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写工作性新闻需要视角的多样性——需要正视角、侧视角,也需要反视角。拓宽眼界,用多视角发现新闻,写出新闻,我们的报纸就会更好看,读者就会更爱看。一、反程序视角传统的工作性报道,往往有个程序模式,先写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再写这项工作怎么做,然后写工作效果。简要地说,传  相似文献   

2.
会议报道、工作性报道的难以出新,是摆在很多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我分工党政报道,几乎天天面临这道难题。如何破解它,使这类新闻让读者爱看,自己写起来也兴味盎然,是不得不经常思考的问题。去年我采写的一篇工作性新闻《为农民切身利益再加500字》,在这方面稍有创新,承蒙读者和新闻界师长的青睐,竟屡获殊荣,从新华日报社月度好稿一等奖,直到年度一等奖,最近又获得2000年度江苏省报  相似文献   

3.
朱海兵 《新闻实践》2003,(11):22-23
部门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宝库,但往往因为缺乏新意,很难写;而作为党报记者,又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写部门工作新闻。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困境。而事实上,一些都市报却能从部门工作中采写出鲜活新闻,党报记者能不能从中有所借鉴呢?我是一个刚从都市报到党报工作不久的"新兵",在这里谈两点初浅的看法。一,吸取都市报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变党报原有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思维方式和采访、写作方式。都市报记者在采写工作性新闻时,总是想法从最贴近读者兴  相似文献   

4.
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需要从报道题材、报道形式、写作方法、语言与文风等多方面着手,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报道题材的选择与确定。报道题材亦被称为新闻题材,指新闻报道所表现的对象或采写的内容。确定报道题材,是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前提与开端。经济新闻所具有的政策性、业务性、保密性强的特点,对于其报道题材的选择多少会带来一些影响,加之过去我们理解上的片面性,把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5.
在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是因为记者采写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那些枯燥的报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话、行话、空话。而会讲故事的记者总是把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与百姓个人利益的相关度越来越大,围绕经济生活进行的经济报道面临报道理念、方式的转变。写好经济新闻,特别是写好具有晚报特点的经济新闻,既是增强报纸吸引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采写者的业务素质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是因为记者采写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那些枯燥的报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话、行话、空话.而会讲故事的记者总是把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8.
采写"贯彻一号文件回望",我们感到,只有做到"三贴近",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农村新闻才有写不完的好题材。路口镇是去年黄州区农民人平增收最多的一个镇。从地域看,该镇区位并没有明显优势,那么,农民增收的幅度大于周边地区靠的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这个镇的几个农户。  相似文献   

9.
目前,相当多的经济报道内容大同小异,只是时间、地点、单位、产品名称不同而已。报道没有独特之处,不能引人入胜。而真正需要报道的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方面的新闻没有得到充分的报道。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在采写经济报道时把经济新闻同经济工作混为一谈,不是站在新闻的位置上采写报道,好像是经济工作者在写工作总结。写的、编的不是经济新闻,而是经济工作或经济活动的过程。 如何使经济宣传为读者喜闻乐见,下面就经济  相似文献   

10.
许琳 《新闻前哨》2005,(2):15-15
采写“贯彻一号件回望”,我们感到,只有做到“三贴近”,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农村新闻才有写不完的好题材。路口镇是去年黄州区农民人平增收最多的一个镇。从地域看,该镇区位并没有明显优势,那么,农民增收的幅度大于周边地区靠的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这个镇的几个农户。  相似文献   

11.
在第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二等奖的《我国铁路建设确定五年目标》,是在我国新闻界这项年度综合性的最高奖项中,比较少见的一篇反映工作部署的消息。毫无疑问,包括反映重大工作部署在内的工作报道,是属于指导性新闻中的一个品种。指导性新闻是指以宣传党的主张、政策和当前中心工作为内容,以指导各条战线的工作为己任的新闻报道。指导性新闻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都是我们各级党的机关报的重要新闻品种之一。《我国铁路建设确定五年目标》的采写成功,对于写好这类新闻有颇多的启示。工作报道是要讲…  相似文献   

12.
在第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二等奖的《我国铁路建设确定五年目标》,是在我国新闻界这项年度综合性的最高奖项中,极为少见的一篇反映工作部署的消息。 毫无疑问,包括反映重大工作部署在内的工作报道,是属于指导性新闻中的一个品种。指导性新闻系指以宣传党的主张、政策和当前中心工作为内容,以指导各条战线的工作为己任的新闻报道。指导性新闻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都是我们各级党的机关报的重要新闻品种之一。《我国铁路建设确定五年目标》的采写成功,对于写好这类新闻确有颇多的启示。 工作报道是…  相似文献   

13.
消息报道与其它新闻体裁相比,具有精要、迅速的特点,是引导舆论、服务大局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 每当和同行们谈及要写好消息的精品时,一些人总是说,我经常活动在基层,采访的总是一些平常小事,没有好题材,怎么能写好消息呢?我的体会是,在采写新闻报道时,不仅要追求不同凡响的重大题材,而且要善于采访在人们寻常可见的平凡的人  相似文献   

14.
对一个重大的、过程较长的新闻题材进行追踪要访和系列报道,是新闻报道中常有的事情。这种追踪又总是与记者对这一题材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判断相联系,伴随着艰辛的持久战和不倦的参与。这是我们采写中国科技大学同步辐射加速器工程之后的切肤之感。今年7月7日,新华社播发了通讯《绚丽的精神聚光——记缔造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的人们》,至此,我们对这一工程的报道告一段落。回顾起来,我们已经围绕这项工程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整  相似文献   

15.
王庆国 《青年记者》2006,(22):39-40
《大众日报2005回眸》一“总编精彩观点回放”部分中,有这样一段话:“工作性报道要有突破。写好工作性报道比较难,一般化的工作性报道读不爱看。搞好工作性报道一要选准问题,二要为实际工作提供经验,开启思路。”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逐步被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大学所采用的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其功能基本吻合了搞好工作性报道的基本要求,同时又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与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相类似的案例报道,已经成为我国一砦优秀财经报刊增强服务性和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党报推出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案例报道,应该成为打破工作性报道“僵局”的方法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刊林漫步     
如何选择题材,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宣传的优劣。 以往大多数经济报道之所以不够好、不够活,问题主要出在选题上。我们不少经济记者,写惯了一厂一店、一乡一村的微观报道,其中不少是简单、片面之作,使得党的经济宣传显得零零碎碎,视野不宽,内容不深,力度不足,流于一般化。这样的选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不合时宜。 不是吗?我们所面对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它不仅把全国变成了一个大市场,而且把整  相似文献   

17.
任琦 《新闻实践》2003,(11):20-21
政务活动报道,其题材先天地带有一定的刚性和工作性。怎样让这些报道符合"三贴近"的要求,成为读者爱看、看后有所启发的新闻报道?结合我们采写的《当"八小时之外"纳入干部考察》一文,我的体会是,对待政务活动报道,仍须遵循新闻规律,把工作性题材中的新闻性挖掘出来。坚持以新闻价值规律的标准选择题材新闻理论普遍认为"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是衡量一条新闻价值大小的标准。当我第一次了解到湖州组织部门把干部八小时之外的表现列入考查范围这一做法时,首先感到这个做法很新鲜,题材很有接近性,对党报的目标受众和现实受众之一——广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对此都是相当关注的。具备了时新性和接近性,这个题材就具备了重要性的特征了  相似文献   

18.
从今年4月11日至4月15日,《解放军报》先后刊登了我采写的《加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新闻观察》一组5篇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在这里,我就谈一谈自己采写这组报道的一些做法和感想。深度报道的新闻契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个很长的过程,也是我同步跟踪8年专题报道的一个部分;这又是一个大课题,它几乎覆盖了军队政治工作改革的各个层面。我们的新闻要关注这个领域的建设发展进程,非常需要深度报道,以探讨、回答部队在这一进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这个课题走到今天要做深,从哪下手呢?如果没有新闻契机,洋洋洒洒写一篇或数篇稿件,深也…  相似文献   

19.
做了近5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的特约记者,最深的体会就是,抓不出有价值的新闻,就上不了稿。我们区县记者站的主要任务是将自己所在地的政府要闻、经济大事、社会新闻等报道出去。我们的稿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工作性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改版前都为区县留有一块阵地,用来反映各区县政府的工作。两报改版后,强调稿件的新闻性时效性。纯工作性的稿件越来越难见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唯一的出路只有报社变,我们自己也得变,总结起来就是在日常采写中注意用新闻的思路找新闻、用新闻的思路写新闻。 第一、用新闻的思路找新闻。…  相似文献   

20.
有的通讯员经常抱怨自己抓不到重大题材,写不出有分量有影响的新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通讯员大都工作、生活在基层,地处一隅,抓重大题材的机会毕竟很少,不可能像记者那样“满天飞”。但是身在基层也有优势,完全可以写一些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只要做有心人,采写小题材,同样可以写出重量级的好新闻。近些年来,在地方以至全国获奖新闻中,有些以小见大的作品就出自基层通讯员之手。这里举两个例子。有十位司令员到一个先进连队参观,连队领导本想好好招待一番,不料首长们只让做顿炸酱面,并交了饭钱。有一个通讯员感到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好题材,便写了一篇《一顿炸酱面招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