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华中各解放区(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已连成一片。10月24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宣布成立;10月29日,苏皖边区政府成立,随即着手筹办华中分局机关报,并定名为《新华日报》(华中版)。 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在淮阴创刊。创刊  相似文献   

2.
1946年3月初,我从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提前结业,被分配到《新华日报》(华中版前期)工作,从这里,扬起了我记者生活的风帆,留下了我起步的轨迹。华中《新华日报》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九日在苏皖边区首府淮阴创刊。开始时它是四开两版?来扩大为对开四版。为了  相似文献   

3.
今年5月份,谢冰岩同志查阅《新华日报》(华中版),发现该报1946年2月17日第四版的《新闻工作》第一期上有一篇文章,是介绍淮北黑板报情况的,他极其兴奋地告诉我,要我去看看。第二天下午我真的去看了,一看就引起了我的回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在当时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的建议下,召开了华中新闻工作会议。会议由新华社苏中分社社长谢冰岩同志主持。新华社淮南分社汪义  相似文献   

4.
(一)范长江(1909年~1970年),四川内江人,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他早年就读于北大哲学系,1933年开始为《晨报》、《世界日报》、《益世报》写稿,1934年成为《大公报》撰稿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1938年他在汉口组织中国青年记者学会。1942年后曾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中共南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社总编辑等职。解放后任《解放日报》社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职务。“文化大革命”中,范长江惨遭迫害,1970年10月23日,死于河南省确山县,年仅61岁。他含恨离去了!但却给中国新闻事…  相似文献   

5.
楼适夷     
楼适夷,1905年生,浙江余姚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9年赴日本自费留学。1931年回国,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成员,参加左联机关刊物《前哨》(后名《文学导报》)的编辑工作。从此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编辑生涯,并历任《文艺新闻》编辑,《大陆新闻》、《社会生活》等刊物主编,武汉《新华日报》副刊主编,《抗战文艺》编辑,《文艺阵地》代主编,江苏淮阴华中版《新华日报》社编委,上海《时代日报》、香港《小说》月刊编辑等职。  相似文献   

6.
1947年11月,中共华中工委成立,统一领导全华中地区七个专区。我们苏中《江海导报》奉命和苏北《苏北日报》合并,筹出华中工委的机关报《华中日报》。四十多天后,即1948年元旦,报纸改名为华中《新华日报》,这就是后期华中《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6):107-108
<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唯一出版的新闻学著作,即恽逸群的《新闻学讲话》。这本小册子近4万字,原为作者1946年2月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讲演稿,学员将其授课内容整理以后发表于《新华日报》华中版副刊"新闻工作"上,随后由华中新华书店出版。1947年又有冀中新华书店、山东新华书店、胶东新华书店等版本。1948年4月,恽逸群对《新闻学讲话》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8.
《论人民的报纸-1946年初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讲话》是范长江1946年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新闻讲义.抗战胜利后不久,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工作者从原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向苏北重镇淮阴进军.9月,淮阴解放后的第二天,范长江等人进入这座古城接收敌伪印刷厂,重建新华社华中分社,筹备《新华日报》(华中版)的出版和筹建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新专的筹划工作由谢冰岩具体负责.  相似文献   

9.
老记者徐熊在《我是怎样学步走的?》一文中讲他写一篇通讯引起的风波:我的第一篇通讯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后闹了笑话,当时一些读者竟把我当成蒋帮特务。  相似文献   

10.
载于 1990年6月 17日《新华日报》一版头条《解历年积怨,架友谊长桥——铜山萧县两县人民携手治理废黄河,团结协作建大桥,奏响一曲苏皖边界安定团结的凯歌》一稿,继获“华东九报头条新闻竟赛”三等奖后,又获一九九○年度《新华日报》好稿一等奖。回忆此稿写作过程,我们感到新闻有时要抢,争分夺秒;有时要“养”,就是要等一个最佳的新闻时机。在江苏省西北部、安徽省东北部,是以黄河故道为分界线的。过去,这一带水利纠纷不断,争吵,斗殴,扒提,结下了难解的疙瘩。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中有一组红色珍档,它们形成于1945—1947年间,这些档案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解放区人民开展民主政权建设、恢复根据地经济、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开展自卫战争、重建家园的历程,还原了华中地区的民主联合政府—苏皖边区政府从成立、执政直至撤销的全过程。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苏皖边区政府组建有两方面的背景因素,一方面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在苏皖地区建立了广阔的解放区,另一方面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抗日战争时期,苏皖各地先后沦陷,新四军、八路军深入敌后,带领人民杀敌守土,救亡图存,在苏皖地区分别创建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根据地,成为抗敌的中坚力量。1946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委员、苏皖边区政府主席的李一氓在1946年2月《民主建设(创刊号)》中曾说过:“八年抗日战争所自然形成的苏皖解放区,当然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自治的单位,谁也不能否认它的优越存在。”抗日战争结束又随着两淮战役的告捷,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3,(7):75-76
<正>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培养新闻干部的学校,创建于1946年2月,1949年7月改名为苏南新闻专科学校,1950年3月停办。学校初创时设在淮阴北门大街大陆饭店院内(即今日淮安日报社院内)。首任校长由《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新华社华中总社社长范长江担任,副校长包之静,秘书长谢冰岩。不久,范长江奉命调中共南京办事处工作,由恽逸群接任校长。该校共招生4期。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内有影响的省级党报,《新华日报》不断改进自己的办报思路,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上有所突破,体现出鲜明的风格与个性。2007年3月《新华日报》以"高度、贴近、开放"为理念进行改版,报纸内容格局和版容版貌出现了新变化,专家学者称改版后的《新华日报》"格调高雅,  相似文献   

14.
李庄小传     
李庄,河北徐水县人,1918年生,共产党员。1938年参加新闻工作,相继在《民族革命》半月刊、民族革命通讯社、《胜利报》、《晋冀豫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日报》(太行版)任记者、编辑、编委;1946年开始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华北《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华北总分社任记者、编辑、编委、副主任;1949年在《人民日报》任记者、编  相似文献   

15.
193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太行区的沁县后沟村创刊。报社除出版报纸以外,还出版一些图书,通过报社发行系统发行。《新华日报》(华北版)是华北敌后新闻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3):70-72
<正>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毛泽东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这期间的10月1日,《新华日报》在第三版发表社论—《人民的报纸》。文章开篇指出:"本刊创刊八年来,一贯就是以人民的报纸为方针,为努力目标。……我们一定要继续不断的进步,真正成为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报纸。"这篇文章首次明确论证了党报和人民报纸关系,写道:"新华日报既是共产党的机关报,怎么能够成为人民的报纸呢?……共产党所要求于他的全党党员的,不是别的,就是:忠  相似文献   

17.
打造六大平台一是提升办报质量,做优报纸传统传播平台.首先积极提升集团主报影响力.先后多次对集团主报《新华日报》的A版、B版特别是A1版进行优化,从内容、版式、编排等方面努力提高办报质量,扩大主报影响,《新华日报》广告经营2010年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15.4%;其次,充分利用《扬子晚报》发行量大(在世界日报发行量排名中列21位)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其在中心城市和高端人群中的覆盖率,取得明显效果.《扬子晚报》被《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评为2009年中国标杆品牌.  相似文献   

18.
书讯     
陈浚编著的《华北敌后战旗——记新华日报(华北版)四年九个月的光辉历程》,已由太行新闻史学会印刷出版。本书以丰富翔实的材料,如实地记录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整个历程。  相似文献   

19.
凡是署名文章和文艺作品,均不允许一稿两投。可时下一稿两用的现象却屡屡见诸报刊。略举最近见到的几例: 例一,《法制日报》1988年8月25日一版和《新华日报》8月16日四版,均登载刘守海写的《陪审员两地书》; 例二,《新华日报》1988年8月17日四版和《江苏经济信息报》8月20日三版,分别刊登苏雄雄写的小说《“煮酒论英雄”》和《庆功酒》,标题虽异,内容完全相同; 例三,《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1988年8月23日一版,分别发表沈昌顺写的《为“泼‘冷水’度厂庆”鼓掌》和《厂庆为何泼“冷水”》。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5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46周年。在这两级革命战争年代,在山西及周边地区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地方报纸——《新华日报》(太行版含华北版)、《晋绥日报》(含《抗战日报》)、《新华日报》(太岳版,含《太岳日报》)、《晋察冀日报》(含《抗敌报》)和新华社在山西分支机构的新闻工作者,同各个革命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并肩战斗,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在那充满血与火的战斗中,经常在丛山峻岭、平原田野和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