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古代科技形成、发展于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并在这一文化背景中发展至高峰。正是在科技与儒学的互动中,儒学既促进了古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培育出古代科技的务实性,体现出对于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在文化上将古代科技纳入儒学的统摄之下,造成了科技独立性的缺失与科技理论性的薄弱,对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伦理是儒学文化的最大特征,因此从儒家伦理与科技的互动角度,并与西方科技伦理加以对照,求解"儒学伦理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这一"李约瑟难题",这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古代科技的儒学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不仅科学家的价值观念、人格素质、知识学问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而且 ,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也与儒家文化密切相关 ,甚至整个古代科技的特征也明显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古代的科技是儒学化的科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对成文法规考试制度的形成具有强基与推动作用,奠定了我国古代成文法规考试制度的社会物质基础。与儒学思想、文官政治多维互动,使考试内容因需而变,实现了测试方法的根本性变革。中国古代成文法规考试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社会文化选择过程,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科学的求知精神,削弱了科技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割裂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使之徘徊在经验论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儒学对中国古代科技作用的研究”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对中国古代科技的作用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近代以来,学术界和思想界对该问题大都持“消极作用论”;改革开放以后,论及此问题时的一般模式是:既谈消极作用,也谈积极作用。不过,不论持哪种观点,相当多的人都表现出了先入为主或浅尝辄止的井病,甚至可以认为,该问题根本就没有获得真正解决。为此,科技哲学界和其他各界应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从宏观角度研究每一历史时期儒学对中国古代科技的作用,而且,注意为儒学的作用准确定位,原原本本地理解儒学,以及加强实证性的微观研究。  相似文献   

6.
儒学教育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期许为人的社会化教育提供一个内在合理的理论依据。儒学教育社会化的基本形态有君主教育的儒学化,士人培养及选拔的儒学化,民众教育的儒学化。儒学教育社会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既富有创新精神,亦不乏保守力量。儒学教育社会化作为儒学实现德治的生命线,是维系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中国古代社会明发展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7.
现当代学者把儒学当作历史对象进行研究,背离了古代儒学的切实面貌。理解真实的儒学需要回到历史现场,即儒学所建构的价值、思想与制度的整体性,并由此构成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因此,真正的中国研究,必须建构自身的方法论。中华古典政治是三代圣王奠定的德治合一,周代之后的古代中国包含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四个层次,贯穿这四个层次的便是儒学,由此相应的中国研究也包含这四个层次。在此,儒学不是研究的对象,而成为研究中国的方法,也是理解和把握儒学自身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儒学教育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儒学教育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期许为人的社会化教育提供一个内在合理的理论依据。儒学教育社会化的基本形态有君主教育的儒学化,士人培养及选拔的儒学化,民众教育的儒学化。儒学教育社会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既富有创新精神,亦不乏保守力量。儒学教育社会化作为儒学实现德治的生命线,是维系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中国古代社会明发展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9.
儒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国同构,儒家思想主要是对家族社会起和谐作用。儒学是人际关系学。儒家从个人修养着手,推己及人。它主张仁民爱物,已立立人,已达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家族和谐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要作用。近代工商业兴起之后,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谭嗣同的“仁学”,具有通向民主的因素;孙中山主张的博爱、天下为公,其思想渊源来自儒家。儒家所讲的诚信,在工商社会仍然有积极意义。儒学与“工业东亚”文明有密切联系。下个世纪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纪,经过改造,儒学可以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0.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尤以散文受儒学的影响最深。尽管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着其它学派的学说精华,存在形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由子学上升为经学,又变化为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等,然而中国古代散文以儒学为主流意识的精神实质却从未改变,与儒学的发展、演变同步而相辅相成,并与儒学的兴衰相始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但在近代落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需要论以及儒家思想与科举制度的紧密结合出发,把中国近代不能诞生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中国不具备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动力与原创力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郴州"自汉以来,人文世盛"。这"世盛"的伟绩离不开教育,而书院教育更是功不可没。郴州书院教育的兴盛之日,正是周敦颐倡导的理学成形之时,对弘扬致知力行的儒道精神,振兴崇儒重道的地方教育,培育经世致用的地方才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薛菁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6):125-131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历史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法律教育主要萌芽于奴隶主贵族内部;春秋战国时期法律教育开始兴起,此期私学的产生对后世中国封建历代的法律教育影响甚深,从而确立起了以私家传授法律知识的法律教育模式。汉代中叶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法律教育与儒经教育糅合在了一起,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基本走向。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出现了专门的法律教育机构,迨至唐宋,律学亦作为官学形式之一,取得了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同等地位,直属国子监。但是法律教育终究未能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法律教育的内容始终以儒学经典为中心,以至元、明、清时期尊孔重儒,法律教育完全合于儒学之中。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法律教育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传承,还是对近代法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在宋、明两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封建集权的加强,书院虽一度成为封建王朝的教化工具和封建官僚的培养机构,但书院相较于宋、明的官学教育而言,有着更为自由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气象,宋明理学在书院教育的推动下,在思想控制极其严格的封建社会中后期反而获得巨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得益于书院聚集了大量的儒学大师和典籍、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传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总体特征是"儒表法里"。儒和法虽互相矛盾、甚至对立,但殊途同归,维护专制官僚统治的共同使命则使二者能够共存。在这一特征的总体支配下,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呈现出矛盾、失衡、循环往复的特征。儒家追求的正义并未完全实现,法家追求的安全也仅是有限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孔子基本上是属于学者,是思想家与教育家。李大钊在评说孔子与儒家思想时是把两者区别开来,分别对待。他尊重并称赞孔子,但否定孔子学说与批判儒家思想,开辟研究孔学的新径。李大钊的做法不啻是一种启迪。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巨人,对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化整理与传播立下不朽功绩。作为思想家是杰出的,独树一家之说。孔子个人是操守端庄、渊博谦逊的伟大学者与哲人,值得后人敬仰。但孔子的学说,尤其儒家思想应当摈弃与批判。传统是一种因袭惰性,具有历史的落后性与进步的阻力性。愈是传统的东西,越要小心,越要持批判精神,以免贻误发展。时至今日,想用儒家理论来拯救时弊未免失之迂腐。我们的精神岂能还禁锢在儒家的牢笼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当代社会精神文明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屈原赋予香草的人格化特征确立了香草在中国古代人格符号的特殊内涵,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从文化人格到政治人格的整体人格建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原创性思维方式的“制作”,其生成和展现的一种内在逻辑和理路表现为,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意识形态话语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自我消解的历史中,逐渐超越了“圣人”、“先王”的身份指涉性,扬弃了以超时空的“道”为终极追求和价值依据的内在规定性,而将其视野复归当下语境与处身其中的主体性情与智识。这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制作”思维生成和展现的一种内在逻辑和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