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刍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自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除杂律以形式为依据以外,讽谕、闲适、感伤三类诗歌均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但研究发现,讽谕诗、闲适诗的分类是以”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两个方面为依托,这里并未为感伤诗提供相应的位置,因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并无第三个方面。因此感伤诗的分类,不可能采用与讽谕诗、闲适诗相同的内容依据。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实际上使用了三种标准,是三次分类的结果,把这一分类结果进行直接并列,而不是分层次表述,这种处理方式与现代严格的逻辑分类要求不同,反映了我国古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按照白居易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方式,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并无归类不当问题,但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由于不是以表达特定内容或主题为依据,所以既不能作为表达爱情主题的证据,也并不影响它以特殊的方式表达政治主题。  相似文献   

2.
德国诗人席勒将歌分为两种模式:素朴诗和感伤诗。用这个诗学理论去考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我们发现,其模式同样可以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素朴的”是自然的,“感伤的”是寻求自然的,它阐述出的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产生出的不同的精神产物。素朴诗和感伤诗的单独提出有着它自身的美学意义,“素朴”使得“诗三百”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难以企及的创作高峰;而“感伤”则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感伤是阮籍咏怀诗的基本特征之一。阮籍咏怀诗与建安诗歌的感伤主题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其诗的感伤特质主要通过直言悲愁、感伤的物象、声音的渲染三个方面来表现。探析阮籍诗歌感伤特质的内涵、成因、影响,也可窥见古代文学感伤脉流的变化乃至文学风会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是席勒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文艺论文的高峰"。通过探讨朴素诗与感伤诗的来源、区别,总结出席勒文艺美学评论的真正立足点即素朴诗与感伤诗的完美结合,这样对作品的深入研读对我们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闲适诗创作心态刍议张金亮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他当时已作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并解释闲适诗的涵义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作者不仅在分类的行文次序上将闲适诗列为第二,而且在下文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闲适诗...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诗歌大多渗透着或明或暗的感伤情依,或感伤生不逢时、志不获聘,或感伤盛年难再、白首无成,或感伤知音难遇、欲言无和。这些感伤皆基于深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乃积极之感伤。陶诗的感伤是社会的大动乱和诗人执著理想的崇高精神境界及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葛立斌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撰文指出,德国诗人席勒将诗歌分为两种模式:素朴诗和感伤诗。用这个诗学理论去考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我们发现,其模式同样可以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素朴的”是自然的,“感伤的”是寻求自然的,它阐述出的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生  相似文献   

8.
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弃妇诗早在汉代前就已提出,但是弃妇诗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在(诗经》中,作者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弃妇形象。弃妇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方面现实,而其艺术特色也较高,尤其是诗的感伤、哀怨基调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晚唐之巨擘”的诗人郑谷,以一首《鹧鸪》诗被人雅称为“郑鹧鸪”。郑谷四十多首咏物诗,或托物寓意,弥漫着感伤基调;或显示闲逸旨趣,表现出淡泊悠然情调,在创作上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徐李 《考试周刊》2009,(29):27-28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时亡妻的思念之情,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弥尔顿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本文通过对两诗进行比较,从而探寻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写作七言绝句的大师,他的送别诗标新立异,一枝独秀,写的笔酣墨畅、情真意醇,气势恢宏,俊逸舒放,一扫古代送别诗感伤的阴霾,为送别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席勒重要的美学论文《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阐述了朴素诗与感伤诗的区别,指出了两种诗的优劣,从而得出了二者结合的理想的文艺创作方法,体现了席勒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3.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抒情长诗,也是一部"感伤的诗",屈原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以及"香草美人"意象群的方式为作品注入了浓浓的感伤意蕴。屈原的感伤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政治极度黑暗的客观现实和自身所具有的崇高理想与执着追求的精神。他感伤的使命或者说感伤的目的是追求美政的理想和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的诗深婉精丽、富有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其中尤以“无题”诗最引人注目、惹人深思。“无题”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多以爱情为主题。爱情的难以实现与诗人的感情基调形成了无题诗凄艳、感伤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代,由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人的主体情绪体现为感伤。这种感伤情怀包括两类,一类是对政治动荡的“怨以怒”,一类就是对生活流离的“哀与思”。这感伤情怀其实可以是中国种种感伤模式的滥觞。它包括爱恋的、怀归的、人生的等诸种模式,表现在“诗三百”中则是《蒹葭》式的,《东山》式的,《君子于役》式的,《氓》式的,《黍离》式的……这些都为中国学独特的感伤特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席幕容,是台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女诗人,其诗常以清新淡雅的笔调,率真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邂逅》一诗借捕捉的那种不期而遇的瞬间,来抒发诗人不尽的离愁别绪的感伤。  相似文献   

17.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与吴文英虽身处不同的时代,但多事之秋的国运及辗转飘零的身世却是他们所共同面对和亲历的。他们感伤自身的飘泊,感伤早逝的爱情,感伤穷途末路的帝国。在家国不幸的无限怅惘中,感伤情调成为义山诗与梦窗词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杜牧在湖州有很多小诗,特别是杜牧的外集中有一首《叹花》诗,历来被认为是风情之作。本文从杜牧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叹花》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认为它不但不是一首风情诗,而且还是一首感伤时世很强的政治诗,从而揭示了杜牧在湖州的有些风情诗和写景小诗绝非风情或闲来之笔,其中蕴涵着杜牧强烈的个人身世遭遇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艾小芳 《海外英语》2011,(6):228-230,238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对日常生活的追忆。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