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宁夏大“一”男生中长跑运动负荷量的研究,探讨了高校中长跑教学中运动负荷的控制方法。力求较科学地阐明如何安排大“一”学生中长跑课的运动量及学生相应的生理、生化等机体反应。把经过学生学习实践和效果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初步提出了大“一”男生中长跑课合理运动负荷的阀值。  相似文献   

2.
中长跑项目多课次训练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长跑“多课次”训练的概念、必要性、生理学基础等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多课次”训练计划的安排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旨在丰富中长跑训练的方法手段,保证训练的质量,尽快提高成绩。研究认为。中长跑采用“多课次”训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是科学化运动训练的一大体现。建议:“多课次”训练时间的安排,应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在全天24小时内合理安排。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每位运动员最为科学的训练课次及运动负荷量。  相似文献   

3.
运用实验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中长跑运动队冬训期的运动负荷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高校高水平中长跑运动队在训练条件、时间以及运动负荷的制约下,如何利用强度的变化来提高冬训期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 中长跑是一项身体负荷很大、锻炼价值很高的运动,尤其对发展耐力素质、提高心肺机能有良好的效果。但它比较枯燥、单调。很多女生对中长跑时出现“极点”这一正常的生理反应认识不足,每当中长跑时,学生缺乏信心,精神紧张,大有“谈跑变色”的恐惧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忽视了女主的生理、心理特点。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女生与男生相比,肌肉力量较小,呼吸和循环系  相似文献   

5.
改革以来,很多学校对如何提高中长跑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多是从改革体育教学法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学生学过牛长跑之后,却无独立进行中长跑锻炼的能力。因此,探讨提高中长跑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就此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有以下一些看法。 一、中长跑教学存在的难点及主要问题 中长跑是一项比较难教的项目,其难点是:动作单一,趣味性不强,学生易感到枯燥、单调而不愿学。再者,练中长跑运动负荷大,学  相似文献   

6.
<正>一、不同运动项目的学习效果和运动负荷以田赛项目中的投掷教学和径赛项目中的中长跑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在完成一次投掷物体的过程中,身体练习的运动时间短,运动负荷相对较小,可能就达不到有效锻炼的最佳心率因司。在中长跑课程学练过程中,身体练习的运动时间长,运动负荷相对较大,能够达到有效锻炼的最佳心率因司,而且能将最佳运动心率的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长跑的训练特点及适宜负荷原则在中长跑运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得出适宜运动负荷有助于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及运动训练科学合理恢复,不适宜运动负荷会引起运动员机体劣变直接导致运动成绩下降与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8.
1、提高中长跑教学效果的难点及问题中长跑是一项比较难教的项目,其难点是:动作单一,趣味性不强,学生易感到枯燥、单调而不愿学。再有就是练中长跑运动负荷大,学生在练习中害怕“极点”的出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教学方法安排不当;学生速度感差,无计划地乱跑,不会合理安排体力,前快后慢,甚至停下来慢走,导致成绩提高慢,学生信心不足。此外,体育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忽略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2、提高中长跑教学效果的途  相似文献   

9.
中长跑“多课次”训练的科学性及其运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坤  张华新 《体育与科学》1998,19(6):14-16,4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中长跑“多课次”训练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该训练结构对现代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实际训练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0.
<正> 这些年来我上中长跑课时,一些学生一听上中长跑就发愁,通过分析发现,学生不喜欢上中长跑的主要原因有两种。 一种是怕跑的慢(跑的快吧又力不从心);另外一种是生理上感到难以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11.
健美操运动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以高度的艺术性、强烈的节奏性、广泛的适应性及健身的安全性在我国迅速的发展起来。本文主要分析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阐述健美操运动对大学新生心理转型的影响,提出大学新生如能积极参与到健美操运动将会缩短大学适应期,成功地度过心理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2.
刘毅伟 《湖北体育科技》2013,(12):1117-1119
调查新生参与体育休闲的次数、时间及活动场地情况,分析阻碍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原因,并在引导新生建立正确休闲体育观、改革体育课程内容、合理运用场地资源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n attempt was made to study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four approaches to increasing physical fitness in male college freshmen. A freshmen orientation class was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of 12 students each to receive one of the following treatments: (a) calisthenics, games, and sports with a periodic knowledge of results; (b) calisthenics, games, and sports without a knowledge of results; (c) games and sports with a periodic knowledge of results; and (d) games and sports without a knowledge of results. The Indiana Motor Fitness Test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ubject's physical fitness index at the first, sixth, twelfth, eighteenth, and twenty-fourth class session. Knowledge of results seemed to have more effect on physical fitness than 15 minutes of calisthenics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class.  相似文献   

14.
对健美操专选大学生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在校的大一、大二共3280名学生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自然实验的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任务定向均值较高,而自我定向均值较低,但不同专项的学生在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中有着不同的差异。不了解体育项目之间的特点与内在性质上的差异,是造成大学生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均值高低不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等科研方法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贵州民族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贵州民族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体育基础课和大学二年级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的课程设置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贵州民族高校的特点,提出拓宽课程管道,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科学体育课程的建议,对深化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国计量学院2005级大学新生的健康观念和高中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新生在高中阶段参加体育锻炼以得到快乐为首要目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并初步形成了现代多维的健康观念;高中阶段根据运动兴趣参加体育锻炼,并有较高的频度;将跑步作为体育锻炼的首选内容,也呈现多元化特征;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体育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运动负荷术语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负荷是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最常用术语 ,对运动负荷的实质进行了分析 ,认为运动练习负荷、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是运动负荷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应防止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应用的混淆。  相似文献   

18.
采用心率遥测的方法对华中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大学公共体育部体育健康课堂及部分俱乐部的健身活动的心率进行测试,从生理学角度对体育课生理负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公共体育和俱乐部的体育课堂均可达到其相应的目的,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部的体育课生理负荷的安排与分布比较科学合理,而俱乐部的健身课堂的负荷量安排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一、二年级学生实施健身课程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又对高年级学生(不上体育课)的体育价值观念、参与健身活动的现状、体质健康水平进行了跟踪研究,旨在对健身课程的教学效果作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20.
对训练学中有关“负荷”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逻辑学和辩证法的原理,对训练学中有关“负荷”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当前训练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对“运动负荷”概念界定不清,对“负荷量”、“负荷强度”的认识存有分歧等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