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娟 《教书育人》2007,(9):45-45
《白鹭》教学教版十二册上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柄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文章虽然短小,但却可以从中领略到白鹭的形美,美在大小适宜、色彩和谐;意美,美在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特别是那幅白鹭嘹望图更是韵味无穷。小树之颠,白鹭独立,披着霞光,迎着朝阳,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平日教学中,操控对话是一个难题。近日,笔者观摩了孙建锋老师执教的《白鹭》,顿觉眼前一亮。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了对话的真义。  相似文献   

3.
许蓉蓉 《中学文科》2007,(6):105-105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小散文,全文仅300多字,却气韵生动,精美如诗。  相似文献   

4.
飞吧,白鹭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通过垃圾堆中的白鹭,作者看到了自己。和白鹭一样,向往漂泊自由的生活,追求爱与美的人生。在逆境中,他有机会去了解自己、别人,并开辟了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他要和白鹭一样,振翅高飞。作者为我国台湾作家。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里说曹操号令三军不准踏踩青苗,违令斩,谁料自己的马受惊跑进麦田里,为了严肃军纪,他把自己胡须割去,算是以须代头,以明军令。”这段字山自2005年第1期《散选刊》(见该刊第29页),这里所说的割去胡须却是割错了。查《三国演义》七回写曹操率兵征讨张绣,时值夏四月,麦子将熟。行军路上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并皆斩首”。命令刚下达,  相似文献   

6.
教列二则     
孙建锋 《云南教育》2007,(11S):31-31
是“捉”鱼。还是“钓”鱼 师:听老师朗读——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白鹭》)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一生钟爱中古史研究,他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也都集中在魏晋隋唐时期。但他晚年却用了大部分精力撰写《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两部专著,研究重心放在明清之际两个女子身上。他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的原因主要在于:阐发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移情忘现实之痛苦;抒发兴亡之感;自验学术深浅。  相似文献   

9.
吴振华 《现代语文》2006,(11):40-40
《白鹭》是名作家和诗人郭沫若写的一篇散。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质兼美的好散。对于《白鹭》这样一个行诗化的教学本,我在执教时采用诗意的导入、诗意的美读、诗意的品味,诗意的训练,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整个教学过程成了一首诗,学生经历了一次“诗意的旅程”。  相似文献   

10.
法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伯桑,以短篇小说称于世。他的作品,常常通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平凡的小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如《项链》、《羊脂球》等。《绳子的故事》也是其代表作。一个不到六千字的短篇,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法国北部诺曼底小镇戈什维尔广场的集市上热闹非凡,“作为地道的诺曼底人”的奥什高纳老爹,在走向集市的路上发现地上有一段绳子,因为“他十分节俭,认为凡是有用的东西都应该捡起来”,于是他捡起了绳子。就在起身的一瞬间,他看见与自己吵过架的马具皮件商马朗丹正盯着自己。他觉得让仇人看见自己从泥地上捡起一根绳子很丢人,于是赶紧藏起绳子,又假装在地上找寻了一阵才走开。不久,有人丢了钱包,马朗丹就向镇长报告奥什高纳捡去了:于是,奥什高纳无论怎么解释,也百口莫辩,无人相信他是捡了绳子。后来钱包被人送还了失主,奥什高纳以为自己清白了,但人们还是不相信他,认为是他指使同伙将钱包交回,进而叫他“老滑头”、“老狐狸”。奥什高纳蒙受了无法洗刷的不白之冤,于是他愤怒、羞耻、喋喋不休,象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逢人便讲述自己的不幸,用各种证据来为自己辩解,想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但人们依然不相信他,嘲笑他,最终击垮了他的精神,使他忧郁而死。临死之前他还不住念叨那根绳子。  相似文献   

11.
“强悍”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李苗传》:“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义为“强横勇猛”.多指人。我们检索了二十四史电子版,共发现“强悍”用例22例,其中《魏书》1例、《北史》1例、《新五代史》2例、《新唐书》2例、《宋史》3例、《金史》4例、《元史》3例、《明史》6例。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强悍”一词使用的频率呈递增趋势。22例中有21例均表示人的强横勇猛,然“强横勇猛”的意义也有了扩大到其他领域的迹象.仅有1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聋婆子”是《红楼梦》第33回《宝玉挨打》一文里.当贾政要打宝玉,宝玉在情急之下,却找不到人向内报信时,遇到的那个耳聋的老婆婆。一个聋老婆子怎么能跟汉初名将陈平放在一起说,这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不过笔者这里并非要比较两人的身份、功劳,只是想浅谈一下他们分别在《宝玉挨打》和《鸿门宴》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耶稣受难”出自《圣经》。《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和《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对“耶稣受难”都有大致相同的叙述。在这些记述中,耶稣是作为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形象出现的。他的身上集中了神性和人性这二方面。它是上帝之子,同时又是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言者。人神合于一体的独特性存在又让他在人与神之间起着沟通的中介作用。耶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神之子”的耶稣,他主要是为了承受和解救世人所犯之罪,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而作为“人之子”的耶稣,他是为了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焦点案例《白鹭》(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二课时教学纪实师: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让你给这些画题名,那该用什么名字好呢? 生:我看到了三幅画,分别是白鹭钓鱼、瞭望、飞翔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先生的散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初读先生的散就被其深深地触动,对化“历史”的感悟,对生命人格的思索,这都是触动我心灵之弦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散创作是创作人生经历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体现,富有灵性和责任心的散作家总是将一生的生命感悟、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化艺术全部展现给读”。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作灵性和和责任心的作家。从《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无疆》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化的“历史”反思。“他的散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化内涵,深沉凝聚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以一个化人的姿态,抒写着作家自己的性情与灵性,抒写着化的“历史”。他把现实与历史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明,反思着人生,以一个化人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若作家自己心中的“化史”,解读着化的内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余秋雨是如何抒写他心中的化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并且《三颂》是有区别的,故而仅根据《毛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不足以说明三颂的各自特点。姚际恒先生在《诗经通论》中已经大致说明了这一点,“《大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孔氏曰:‘此特释《周颂》耳,《鲁》、《商》之颂则异与是。《商颂》虽是祭祀之歌,  相似文献   

17.
《白鹭》是著名作家和诗人郭沫若的一篇散文,文章介绍了白鹭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说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文章短小精练,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课堂成为学生与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亲密接触的阵地,让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8.
《聊斋》因为蒲松龄自道的“孤愤”,其思想意义一直被评价很高,人们认为他的“孤愤”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并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发愤说”等而视之。其实蒲松龄的“孤愤”实在是他的“私我”之愤,其社会性并不大。蒲松龄继承了传统君臣关系中的“妾妇之道”,不可能超越时代,在《聊斋》创作过程中“妾妇情结”占了支配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解]:《白鹭》是郭沫若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的二至五自然段,主要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显得十分精巧。通过与白鹤、朱鹭、苍鹭的鲜明对比以及对白鹭的蓑毛、长喙、脚的具体描写,彰显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和谐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赞赏。第六至九自然段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以人们以美的享受。整篇文章虽然没有繁复的语言来渲染自鹭,但寥寥数笔却勾勒出几幅清新悠然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小说《大地》的主人公王龙身上既有“自卑情结”。又有“优越情结”,这种“个体卑亢意识”支配着他的所有行为,作家赛珍珠特殊的人生经历,她的自卑情结,是其创作《大地》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