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前,我们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曾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受过“左”的干扰。“文革”期间,这个方针被歪曲为对师生的劳动惩罚,这当然必须彻底拨乱反正。但是,也绝不能因为发生过偏差就否定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早在1978年4月,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几个问题安洪溪,张凤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在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如果说1958年是我国第一次引起广泛探讨教劳结合的话,60年代初高教部发布“高教六十条”后所进行的探讨则是第二次。“文革”期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我们...  相似文献   

3.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杂志第七期发表了陆定一的题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文章的前面有“红旗”杂志编辑部的按语:陆定一同志这篇文章,是根据党中央召集的教育工作会议的结论写出的。党中央对这个问题即将有指示发给各级党委。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在讨论党的指示的时候,结合陆定一同志的文章予以讨论。在学校党委讨论此事的时候,可以吸收非党的教授教员参加。文章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论文从区别朦胧诗和《尚义街六号》中“今天”观念的不同着手,讨论于坚的“文革经验”和“知识构成”形塑了《尚义街六号》的意识形态,并提出了“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平行构成新诗潮起源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旗”编辑部按:陆定一同志这篇文章,是根据党中央召集的教育工作会议的结论写出的。党中央对这个问题即将有指示发给各级党委。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在讨论党的指示的时候,结合陆定一同志的文章予以讨论。在学校党委讨论此事的时候,可以吸收非党的教授教员参加。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相结合”)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104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相结合”的认识具有差异性,“相结合”的内容、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今天,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面前,我们讨论“相结合”问题,似乎应在更大的视野背景中,即以客观社会现实要求为主线索说明相结合的内容、要求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兄弟》(上部)记叙的是一个发生在“文革”中的故事,作者在该书“后记”中说,“文革”时期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而观其其他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都或多或少涉及“文革”。那么,这是否足以说明《兄弟》这部书是为了揭示“文革”中的假丑恶现象,或者是对人性恶在非理性时代的总爆发及其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的反思?抑或更直接地说是为写“文革”而写“文革”?不,我认为不是。  相似文献   

8.
文革中的学术研究比起文艺批评来要冷寂得多,这是由学术研究的特性决定的。文革学术离政治运动的前沿较远,但并不等于说,文革学术就与文革政治无关,恰恰相反,文革政治利用学术为其服务。论文从分析“评《水浒》”运动和“评《红楼梦》”运动这两场运动入手,看“文革”影射现实政治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谈起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我们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的讨论有必要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谈起。 在考察资本的生产过程时,马克思首先抽象地撇开劳动过程的各种历史形式来考察一般劳动过程的生产劳动的含义。他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又说:  相似文献   

10.
杨绛《干校六记》以“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笔风,抒写了夫妻离情、女婿之死、母女别情,以历史的亲历者来叙写历史。巴金《随想录》反思“文革”,寻求惨痛的教训,以历史的见证者来叙写历史。丁玲《“牛棚”小品》捕捉作家与丈夫之间的美好情愫,季羡林以淡雅文笔叙写牛棚生活,陈白尘《云梦断忆》用喜剧手法再现了干校生活的情景,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回避对“文革”苦难的直接书写,尽可能隐藏作家自己的屈辱感,缺乏对“文革”作出直面的批判与反思。而《随想录》恰恰相反,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殉道精神,对“文革”恶疾使用手术刀,直批“文革”暴行,建立了一座文字上的“文革”博物馆。巴金还对他“文革”中揭批胡风等人的行为深表忏悔,这也体现上述其他老作家所无法比拟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是我国学术界自六十年代以来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研究的又一重大推进。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在马克思这一重要理论的许多方面,学术界还远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讨论中的许多问题,是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当前研究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工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理论时,又一再地涉及到。本着学术研究“求异存同”的精神,本文拟谈谈自己的一些考虑,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对“文革文学”进行评论和研究,其中对反映“文革”生活的“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的尖锐批评,发人之未发,其真知灼见表现了作者的评论勇气。对海外“文革文学”的评论,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填补了海峡两岸“文革文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成长小说何以成为近20年文革记忆生产的显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九十年代之交开始,以“文革”为背景的成长小说频频获得文坛以及社会的关注,至今方兴未艾,可以说成长小说是继伤痕、反恩之后“文革”记忆生产的极有影响的形式。论文认为,促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一是当今的主流作家基本上是在“文革”中度过童年少年时期的,成长与“文革”的相遇促成了这一热潮;二是与90年代以来新语境和新的问题意识下“文革”记忆需要重启与更新相关,而成长小说的形式由于其童年与成人的双重视角,其细小与宏大之间的张力,其灵活性与开放性,是延续、更新、丰富、补充和改写“文革”记忆的非常有效的形式,因此成了极受作家青睐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怎样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已经确定下来,并且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针在出台之前,经过长达十年的酝酿、讨论和辩论。...  相似文献   

15.
丁玲的《“牛棚”小品》(最初发表于《十月》1979年第3期。后收入《丁玲文集》第5卷)和杨绛的《干校六记》(三联书店1981年7月版),实在是当代文学中写“文革”的散文珍品。“文革”这头怪物闯入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的十年,造成了难以数计的大大小小的悲剧,两位年已古稀女作者以她们丰富的阅历,优美文笔,痛定思痛,写出了“文革”中亲身遭遇。  相似文献   

16.
前几年在《中国青年研究》上看到杨健撰写的《红卫兵集团向知青集团的历史性过渡》和追寻“68年人”的几篇文章 ,激起了我的许多回忆。杨文中提到 1 968年北京中学生中的“二流社” ,我曾是其主要介入者之一。如今回忆当时自己和周围同学的读书生活 ,觉得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文革”期间青年学生中政治激进主义思潮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可以为“文革”史和现代民间思潮史的研究提供当事人的见证。“文革”中北京中学生读书风气的兴起 ,从一开始就同对“文革”起源和性质的反思有关系。1 966年 6月“文革”开始时我 1 6岁 ,在北京外语学院附中…  相似文献   

17.
对文革问题的众声喧语意味着“遗忘”已然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生存和生命活动的精神困境之一。《梦中山河——文革忏悔录》以自叙传的形式、深刻的罪的自责及忏悔和亲切的信仰体验表明了中国已经出现了真正的奥古斯丁式的关于文革题材的《忏悔录》。其精神探索的最高峰在于将整个文革的时代特征总结为两个字“玩人”。“玩人”是“吃人”的具体性和特定性的体现,是“吃人”的时代衍生。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结合”)已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第38届国际教育大会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作用”列为讨论的两大主题之一,与会代表认为,这是“当前各国普遍关注的大问题,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不注意这个问题,国家就会落后,甚至会在当今  相似文献   

19.
1978年12月.历经“文革”苦难的巴金老人开始写作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1979年春天.巴金重返巴黎。刚刚经历过“文革”浩劫的巴金.思想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旧地重游带给他的不只是兴奋、亲切。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在《随想录》中,巴金一再提到他在“文革”初期被迫不停地写交代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安亭事件”、“一月风暴”、“上海人民公社”,让上海这座早已拥有世界性影响的东方走都市,经由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风云,更加蜚声中外。上海人民出版社占尽天时地利,一跃成为文革中出版业事实上的龙头老大。它所编辑出版的丈艺丛刊《朝霞》(创刊时为“上海文艺丛刊”,第一辑《朝霞》出版于1973年5月,后更名为“朝霞文艺丛刊”)和文学月刊《朝霞》,以其政治敏感和规模效应,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成为文革文学史无法绕开的重要研究对象。仅从天时地利看文革中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影响力,是远为不够的。即使在文革这样的特殊时期,文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