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德 《武当》2013,(3):51-53
第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戍其大。【释解】先说明一下:本章文句各版本有个别地方有出入。如本文“大道汜兮”,黄元吉《道德经讲义》本(下简称黄本)中为“大道泛兮”;如本文“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黄本为“万物视之以生而不辞”;如本文“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黄本为“衣被万物”、“常无欲,可名于小”;如本文“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黄本为“是以圣人终不为大”。笔者研究后认为,黄本“大道泛兮”之“泛”,“万物视之”之“视”,与文义不符,应属传抄之误。“衣被”与“衣养”义近,可通用。“常无欲”为多余话,也与句子排比不合。“是以圣人终不为大”之“圣人”,用亦可,不用亦可,自可意会。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养生长寿。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有一部医学文献巨著《黄帝内经》,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在《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了养生长寿的原则和方法。中医病因学分为三大类:外因,是指外感六淫,疫疠等;内因,是指内伤七情;不内外因,是指烧伤跌打金刃所伤,房事过度,饮食不节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的是要防止外因,对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它;“恬淡虚无”,是指防止内因,思想上要保持安闲而少欲望;“美其食……”,是指防止不內外因,注意饮食居处、阴阳房事。以上内容可谓是养  相似文献   

3.
“刀”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兵器之一。《释名》说:“黄帝来首阳山之金始铸为刀?”可见,刀是上古时期的青铜兵器,其历史十分久远。刀在中华武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甲骨文中,刀字写为“1”样图形,看上去,刀是一面刃,刀锋有后钩,背托以木,显然这种兵器利于斩杀。所以《释名》说刀“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地。”《说文》释“刀,兵也。”无疑,刀在冷兵器时代是重要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4.
尚儒彪 《武当》2008,(9):46-47
一、道教房中术的形成与发展 道教房中术是中华古代性科学之结晶,是数千年来道门修士在追求长生不老的同时,不断地探索、收集、研究、整理出来的性学保健术。《中国道教大词典·房中派》条曰:“修炼此方术的流派称为房中派,是道教早期修炼方术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宗容成、彭祖。”《汉书·艺文志》所载房中术有八,共186卷著作,并评论说:“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人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老,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相似文献   

5.
考证起来,“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作者以阴阳、乾坤、刚柔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故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相似文献   

6.
王丹丹 《收藏》2023,(2):8-11
<正>阴阳观念的起源《易》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就是阴阳说,东汉易学大师郑玄曾说:“《易》三圣,三古三贤。”意思是《易》中的三位先贤,分别是中国的远古伏羲、中古西周文王、近古孔子。三大圣人是《易》学发展的标志。伏羲出生在天水,所以,天水自古被称为“羲皇故乡”。马家塬战国墓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在地理位置上具备了传承上古文化的优渥条件。伏羲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八卦,经后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7.
哲龙 《武当》2006,(8):49-49
前贤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方便道,亦称世间修。在众多“归元”的门径中,“性理养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历来倍受人们的关注。《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孟子说:“食色性也。”《素女经》说:“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密闭,以守天真也。现代性学先驱霭理士说:“性是任何事物也无法熄灭的长明之火。”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保健哲学对未来体育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对人类生命现象的认识方式,产生了不同于西方的理论模式。中国古人认为,“气”是人类生命体的物质原素,也是维持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构成生命原素的物质(“气”)一般称之为“精”,其蕴含的功能则称之为“神”,具体表现为“气”的物质代谢运动,即“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决定生命运动的盛衰。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阴阳只是生存环境的结构,阴阳运动形成的“和谐”才是生命生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内经》指出,“和谐”不是阴阳比例的算数平均,而是依据内外生存环境变化调整阴阳的比重,使之成为一种最佳结合状态。并称之为维持正常生命运动的“圣度”。中国古代将影响身心健康的有害因素分为“内伤”(社会心理因素)与  相似文献   

9.
李滨 《武当》2005,(2):27-30
三、朱丹溪医学太极思维 医学有太极思维,追述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上古黄帝与当时十三位名医中的岐伯、鬼臾区、伯高、雷公、少俞、少师六臣讨论医药卫生保健的经典著作。《内经》虽然没有出现"太极"这个名词,却有"太始"、"太虚"、"太一"等名词。"太始"和"太虚"出现于《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系引自鬼臾  相似文献   

10.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的体质,但在体育锻炼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造成某些损伤,本文对针刺疗法在治疗运动损伤中的应用作初步介绍。一、操作方法祖国医学认为凡病皆有虚实,或者表现为实证,或者表现为虚证,或者表现为虚实挟杂,因此,针刺治疗疾病的手法也有补法、泻法之分,即为《内经》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针刺补泻手法运用地得当与否,往往关系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千金方》指出:“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亦曰:“凡用针  相似文献   

11.
高中山 《武当》2008,(1):46-48
《阴符经》是一部完整的丹道修炼学。一旦提到修炼丹道的理论渊源,不论丹道或旁支,都认为其源于“黄老”养生学。南宗南丹派之祖张紫阳诗云:“《阴符经》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竞连《阴符经》本经也说:“知之(指天机)修炼,谓之圣人。”由此可见,《阴符经》应该是为丹道而写的。但是,多少年来,人们不是偏从军事,就是偏从政治去注释,尚未发现有人完全从丹道角度去诠解。愚认为,《阴符经》确为丹道所写。为了证明此说,愚决定试注此经。在动笔之前,已与师系与族系断绝了往来,故一切露泄之责,由笔者一力承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围棋的故乡,早在先秦史官撰写的《世本》中就有了“尧造围棋”的记载,自上古迄两汉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围棋活动在曲折中发展,有了等级制度的萌芽。被后世目为棋道鼻祖的战国人弈秋,在《孟子·离娄》篇中被称为“通国之善  相似文献   

13.
梁英杰 《武当》2014,(11):7-11
“武当太乙寒山七式”内功是上古仿生导引术的典型代表。全套内功由八个动作组成,以模仿白鹤从清晨到夜晚一天的活动形态为功法套路。其内景神髓十分丰富,突出体现了上古时期“参天地阴阳升降之变化,合日月星辰节律之玄机”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4.
皇帝飞棋     
《围棋天地》2013,(7):108-108
《弈人传》是成书于民国初年的一部煌煌巨著,将自上古至清末著名围棋人的事迹、著作编为一册,有着汇聚资料、独成一家的重要意义。在署名上,《弈人传》由“黄俊编撰,李行之点校”。致力于围棋史的前辈贤达完全以个人之力做成了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着实令人钦佩。但或许正是因为个人之力,书中难免出现一些费解之处。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道德经》中也体现了他饮食的智慧。在《道德经》第12章,老子说:为腹不为目。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贪求声色的悦目,只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肚子只有这么一点容量,所以圣人的饮食之道是吃饱肚子,还有基本上不寒冷,有衣穿,就行了。为腹是“以物养己”,就是用外部的事物来滋养自己的生命;为目是“以物役己”,用外面的事物来奴役自己,这就不对了。那就意味着人变成物化了,你喜欢金钱被金钱物化了,你喜欢美色被美色物化了,你喜欢喝酒被酒物化了,这就叫“为目”不叫“为腹”。老子又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另一点,即“五味令人口…  相似文献   

16.
刘学春 《武当》2011,(3):34-35
《内经图》又称《延寿仙图》,以山水人物为主要表现形式,既是一幅道家内丹修炼图,又蕴含老子的养生思想、岐黄和道家之文化。整体上看,此图犹如一个发育良好即将从母体分娩的胎儿,又如同一个正在打坐修炼者。《内经》所注诗文和图像,其中隐喻了《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两部经典著作基本理论及道教和中医养生学说。现存有明确出处的版本有四  相似文献   

17.
虎是一种哺乳纲大型猫科动物,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多独自生活在山林中,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领地。虎额头上的条纹看上去像是书写的“王”字,虎被称为兽中之王,为人们所敬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与龙起着相同的作用。《周易·乾·文言》曰:“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汉语语汇中,虎是威武勇猛的象征。《说文解字》载虎,山兽之君。从走,虎足象人足。  相似文献   

18.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9.
汪晓赞 《体育教学》2009,(12):42-43
《内经》中的《素问&#183;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病有标本,治有逆从,……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在中医学中,“标”与“本”常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疾病发生的症状为“标”,病因和病机则常常为“本”。医生一旦掌握了疾病的“标”与“本”,就能分清主次,  相似文献   

20.
游泳是我国古代人民久已掌握的一项体育技能。《诗经·邶风·谷风》云:“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可见上古时期,我国人民就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潜泳了。在我国古代,江南人民依水为生,练就了过硬的潜水本领。据《列子·说符篇》记载:“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