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最早提出苏轼词诗化倾向的是陈师道.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以后王灼《碧鸡漫志》、陈应修《于湖先生雅词序》等都有类似的看法.为什么说苏轼词具有诗化的倾向,又是什么促成了苏轼词的诗化倾向呢?比苏轼稍晚的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专著《词论》中说:“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  相似文献   

2.
苏轼曾自称“使我有名全是酒”(《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据不完全统计,在被陈延焯称为“此老平生第一绝”的词中,有一半以上篇什涉及酒或与之相关的文字,钟莱茵《苏东坡三部曲》(文汇出版社)甚至有“若要介绍东坡词中涉及酒的,那几乎要把东坡词全部介绍了”的说法,可以说酒构成了苏轼词的一大景观.苏轼众多的饮酒词,在笔者看来它既体现了苏轼对世俗文化(歌舞侑酒)的认同和对传统士大夫情怀(诗酒风流)的继承,更体现了他人生思索的深广性与独特性,酒使苏轼词表现出了其区别于其他词人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3.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宋人选宋词是我们考察宋人词学观念的一个重要窗口。然而曾慥《乐府雅词》作为现存重要的一部宋人选宋词,其所选甲乙与后世公论不甚相符,尤其是不选苏轼词,现代学术界看法不一。文章在探讨了曾慥“雅词”标准(重在词作思想内容方面的“骚雅”、“雅正”)以及苏轼词流传情况的基础上,推理论证了如下观点:《乐府雅词》不选苏轼词,并不是曾性本人的主观想法(既非因苏词不符合曾慥的“雅词”标准,也不是由于曾性另刻《东坡词》所致),而是受当时的选源所限。  相似文献   

5.
苗小利 《课外阅读》2011,(1):190-190
词,曾经被称为“诗余”,只不过是“娱宾遣兴”的伎艺,难登大雅之堂。北宋之前,词的题材脱离不了送别、男女恋情之类,于是便有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苏轼的出现,在突破词的韵律束缚的同时,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将山川景物、纪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感旧怀古等大量写进词里,“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使词从“樽前”、“花间”走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由娱宾遣兴的工具成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因为苏轼的“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成就了苏轼词风的多样性——豪放、婉约、清旷、充满理趣。  相似文献   

6.
最近,学术界对苏轼的豪放词提出了颇多疑问:如提苏轼是不是豪放词人?他有多少豪放词?如其说苏轼是“豪放”倒不如说是“旷达”,他仅有的极少数的六、七首豪放词,不过是“偶尔即兴”之作,如此等等。但细谙之下,又觉颇有值得推敲和思考之处,故不揣冒昧提出拙见,以与海内诸专家学者们请教。一、苏轼有没有豪放词?有多少豪放词? 要谈苏轼有没有豪放词?首先必须弄清“豪放”的定义和标准,才能衡量苏轼的词作。“豪放”,在一般意义上讲,大都认为是气魄大而无所拘束(见新《辞海》)的意思,但这对词作的含义似乎远没有具体阐明。  相似文献   

7.
谈苏词二首     
苏轼是我国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以“豪放”著称。其实这所谓“豪放”,也只是与温庭筠、柳永等那种专写绮罗香泽,以缠绵旖旎著称的“婉约”派相对而言。事实上,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的,有的空灵隽雅,有的萧洒飘逸,有的豪放粗犷。《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豪放粗犷”一类的代表。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以及在风格上“豪放”到这种程度的作品,在苏轼词里也不是很多的,然而它却真实地反映了苏轼思想的一个侧面。本文就想结合这两篇作品,对苏轼的这个思想侧面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历来认为,宋代词论中苏轼鄙视柳永,而李清照又不满苏轼。事实上,苏轼对柳永的态度比较辩证,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与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具备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张炎《词源》提出“清空”概念,众多学推许它是清雅人格的象征,细经辨析,则应属于词法范畴的规则。  相似文献   

9.
自明人张綖论定苏词豪放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即被视为苏轼豪放词之代表,几百年来似很少有人表示怀疑。近年吴世昌先生提出异议。他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只能说是旷达,连慷慨都谈不到,何况豪放”(见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但赞同者寥寥。笔者在考查苏轼及其词作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认为吴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本文欲围绕《赤壁怀古》词的写作背景、苏轼的创作心态以及和赤壁词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其它作品的风格、《赤壁怀古》词本身所表现的风格等方面发表拙见,从而证明这首词不能算豪放词。  相似文献   

10.
苏轼作为中国词史发展中的一个集大成者和开创者,他的词在某种程度上讲,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恰如《碧鸡漫志》(宋王灼)中“东坡指出向上一路”条所说:“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在这里,王灼将苏轼对词的贡献提到很高的地步。但同时,他的这段论述涉及有关苏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苏轼词与音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苏轼“非醉心于音律”只是“偶尔作歌”,那么,苏轼词究竟合不合音律呢?关于词和音乐的关系,早在中唐,元微之就在《乐…  相似文献   

11.
孙华娟 《天中学刊》2003,18(4):60-65
20世纪关于苏轼词的论争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苏轼词是否协律,其中又涉及到苏轼是不知律还是故意打破音律的束缚,以及“律”究竟指什么;二是何谓“以诗为词”,研究者分别从音律、内容、风格和语言方面解释其内涵,“以诗为词”的意义也是探讨的重点;三是苏轼词的主导风格是什么以及这种风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产生的影响;四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题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不仅“以文入诗”,而且“以诗文入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绮丽之词风,开创了与婉约词家截然不同的豪放一派。正如胡寅在《洒边词序》里所说:“(苏轼之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了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一方面,苏词在题材上冲破了闺中词、怨妇音的旧框架,抒写重大社会题材;另一方面,苏轼词风矫健,善于以浓墨重笔描绘古今之英雄人物、虚实之雄奇图景,而且高远之志、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歌素有“言志”的传统,而词就其起源来说,只是在歌筵酒席间交给歌伎酒女去传唱的曲子,很少“言志”的,从苏轼起,则一洗脂粉之气,抒写了自己的襟怀志意。他的这首《定风波》词,正是苏轼人生哲学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在诗、词、散文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教战守》这篇策论,是他的政论文的优秀代表。嘉祐五年,苏轼在准备“制科”考试期间,写下了《进策》二十五篇。苏轼在他《感旧》诗引中也说:“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由于这组《进策》写于苏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因此  相似文献   

15.
前一段时间,在《四川师院学报》上,对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洗盏”一词发表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洗盏”是古人诗文在提到饮酒时常用的,例如杜甫的《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中就有“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苏轼在《岐亭五首》中也有“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这些都具有“洗干净酒杯(来喝酒)”的实际意义。不过,在苏轼的其他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李清照的《论词》的批评集中在她的“协律说”和对苏轼的批评上,这些批评虽然有合理的地方,但是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读。本文从李清照的词学本体论精神出发,注重发掘《论词》对词学的本体论建构的贡献,廓清《论词》的批评维度,还原“协律论”的真实意义,对《论词》的价值进行了多方位的重审。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整个词的发展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个影响颇大,别开生面的大家,受到历代词人和词论家的赞赏、褒奖。但是,这些赞赏与褒奖,无论说苏轼词“书夹海上风涛之气”①,“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②;还是说“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为之绝倒”③,“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④,多数都是针对他那些豪放词章而发的。这固然有理。苏轼在开创豪放词派,扩展词的题材,丰富词的内  相似文献   

19.
词在初级阶段和民间阶段 ,题材广泛。晚唐五代的“花间派”,把词带进了“艳科”的窄胡同里。宋人视《花间集》为词的鼻祖 ,作词多以“花间”为宗 ,论词多以“花间”为准。北宋苏轼 ,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带到词里 ,还之以本色。南宋辛弃疾继之把苏轼建立起来的词风推到高峰。明清人受宋词和词论的影响 ,视婉约词为“正宗”,豪放词为“别格”。笔者认为婉约词有许多质量高的佳作 ,豪放词亦不乏思想性、艺术性皆高的优秀篇章 ,婉约和豪放是词的两种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被贬黄州的苏轼完成了思想由儒家主导向释道主导的转变。我们可以从一词二赋中的人称变化看出这一转变的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处于儒家主导的失意状态之下,他用第一人称“我”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如梦”的感慨;《赤壁赋》中第三人称“客”与“苏子”的对话,则是面对人生困境苏轼精神世界中儒与释道的碰撞;《后赤壁赋》中的“予”实现了碰撞后的超越,归于豁达与超脱,有着浓浓的释道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