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丹 《青年记者》2020,(6):40-41
“后真相”时代新媒体新闻失实频发的原因在“后真相”时代,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是提高新闻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商业网站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都需要不断提高,让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任关系“破镜重圆”。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以主流媒体的不实报道为起点,新媒体盲目跟风、以偏概全,自媒体以“吃瓜群众”心态引发舆论狂欢。这次事件中,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还是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伴随着“医闹”事件的时有发生,治安管理部门对于“职业医闹”的打击力度逐年加大,医院也陆续出台具体对策和“医闹”抗衡。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目前已经进入馆员“职业高原”与“职业枯竭”的高发期。构建馆员纵向、横向与同心圆发展的职业发展三维模型,更新职业发展管理对象和管理重心,平衡图书馆职业发展阶梯宽度、长度和频度的关系,是图书馆缓解或消除“职业高原”与“职业枯竭”现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突发性的“非典”事件面前,社会各界人士都经受着一次重大的精神考验。单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务工作者理所当然地首当其冲,紧随其后的就是用笔、话筒和摄像机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进行“零距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了。在抗击“非典”第一线,新闻工作者与医务工作者一样,秉承着崇高的职业精神,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相似文献   

5.
《新闻前哨》2004,(11):79-79
汤耀国在《中华新闻报》上撰说。我经常遇到一些人,尤其是比较年轻的,当问及职业时,则答“搞传媒的”,使得人不得不再问一句:“是不是干新闻?”往往大都点头而已。为什么不直接称“干新闻”而代之以“搞传媒”?我想可能是与“传媒”一词的日渐走俏有关。当新闻仍是一项有待追求的事业时,传媒已迅速成为一个人们心目中的白领职业,这一职业名称因其宽  相似文献   

6.
王立方 《青年记者》2007,(16):137-137
作为一名记者,牢牢地把握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但在记者的实际工作中,不应该只是置身于事件之外,要针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用最佳的视角来审视新闻事件,用最适当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事件,用最合理的形式来表现事件,具体地来说要做到“远事”、“近事”和“入事”。先说“远事”,这里所说的“远”,不是站得远远地观望,而是置身于事件之外,  相似文献   

7.
记者应是让人尊重的职业,但时不时出现的“封口费”事件,却让记者的声誉扫地,有嘲笑记者的,有鄙视记者的,更有憎恶记者的。好端端的职业怎么会被糟蹋成眼下如此的状况?是谁给了“封口费”如此滋生的土壤?细究起来,媒体和社会都难免其责。  相似文献   

8.
记者应是让人尊重的职业,但时不时出现的“封口费”事件,却让记者的声誉扫地,有嘲笑记者的,有鄙视记者的,更有憎恶记者的。好端端的职业怎么会被糟蹋成眼下如此的状况?是谁给了“封口费”如此滋生的土壤?细究起来,媒体和社会都难免其责。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图书馆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形象塑造,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幸福指数,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章晓华 《新闻世界》2012,(11):45-47
2012年7月29日晚,央视品牌栏目《焦点访谈》的《男科门诊的秘密》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一方面,观众对于医院男科门诊现状的混乱表示愤怒和抗议;另一方面,众多业内学者、媒体从业人员从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道德角度对记者报道的失范进行口诛笔伐。实际上,“茶水发炎”事件并非“新闻”,而此类“钓鱼执法”式新闻报道也屡见不鲜。本文以“茶水发炎”事件为个案,从媒体和记者角度分析该事件中二者是如何筛选事实以说明观点从而模糊新闻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对陷阱式新闻报道滋生的原因与利弊做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桂林舞蹈职业中等学校学生“陪酒”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仅在桂林。就在桂林市教育局向所属各职校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实习、半工半读、勤工助学活动的通知”不久,教育部也下发通知,要求对职校发展进一步规范。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整顿即将开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治报道》栏目记者被打事件尚还余音未了,“窦唯门”事件又成为了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这两起事件中,公众不约而同地形成舆论壁垒,把矛头直指当前的记者,进而把记者职业伦理道德的信任危机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记者,一个过去被尊以“无冕之王”称谓,如今却时常行走在世人的拳脚棍棒之下,成为仅次于矿工和警察的第三大最危险的职业。他们常以“起的比鸡还早,吃的比猪还差,干的比牛还累,拿的比民工还少,睡的比的哥还晚”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可是换来的却是“记者过街,人人喊打”的揶揄口号,公众与记者之间的关系已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3.
周俊 《青年记者》2012,(10):39-42
职业意识 1.传媒假事件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具有公共关系性质(包括记者的个人职业主义动机)的一系列活动.这与其他社会组织或传媒内部公共关系部门策划和实施的一般假事件不同,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自编自导自演自播的.① “假事件”(pseudo-event)一词起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的著作《形象》(The Images).  相似文献   

14.
刘念 《新闻界》2024,(2):34-48
中国职业社会学要着眼“中国问题”,体现“中国特色”,开拓“中国学派”。基于融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业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以及中西职业社会学亟待发展的建构主义视角,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中国新闻职业的边界工作以及由此职业行动所建构出的新闻业边界。研究发现,新闻边界工作和新闻职业边界都存在“共生的逻辑”:新闻业的“半专业化”以及流动性的特点与新闻从业者特殊的行动机制有关,是行动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行动主要围绕着职业自主性来展开。职业自主性的概念在中国实践中得到改造和拓展,并发展成一个能动性、关系性、实践性的概念。因此,本文呼吁学界更加关注新时代中国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职业行动,探索新的经验问题和理论范式,开拓全新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5.
人们把某一种职业和这一职业的特殊内容相连,有“职业军人”、“职业学生”、“职业革命家”之说。“职业军人”其实中国最需要。如果军人真是职业化,有始有终,恪守本分,能复员,能转业,有什么不好?复员,还俗也,不仅个人要还俗,社会也还俗  相似文献   

16.
郑杨 《新闻世界》2013,(8):168-169
新媒体发展至今,专业媒体人凭借着网络平台上“实名认证”和“职业分类”等多种功能,将现实生活中自身社会角色的影响力扩展到网络上,并对社会舆论产生了影响。本文针对2012年发生的“老酸奶明胶门”事件,着重分析食品安全事件网络传播中的特点,探索媒体人作为微博意见领袖的影响和应注意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导社会舆情走向。  相似文献   

17.
关键事件意指能够影响新闻业运作模式,甚至可以动摇新闻业在人们心目中形象和地位的事件。这一概念肯定了新闻业的“不确定性”,即新闻业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在重要的阶段或时刻发生某种转向或是变化。新冠疫情也被西方新闻学界视为影响新闻业的关键事件之一,在疫情期间,新闻业的生产模式与其社会意义都发生了显著转变。本文通过使用“职业角色、新闻生产和新闻合法性”框架对西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透视西方新闻业在关键事件中发生的转变。尽管由于语境差异,中西方新闻业在新冠疫情中的变化可能存在些许差异,但全球新闻业的共通性又可以使我们通过对西方新闻业变迁的解读,重新审视中国新闻业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境遇和变迁。  相似文献   

18.
吴峰 《新闻知识》2006,(1):10-12
在百度中输入“禽流感”三字搜索,用时0.092 秒,便出现267000篇相关报道。从03年的“非典”开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个词渐渐为人们所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事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发生采访繁峙矿难记者“受贿无闻”事件以来,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问题凸显,关注这个问题成为此后至今传媒业整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记者是社会职业,传媒业是一种行业,如果没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工作规范,无法正常发挥传媒的社会职责,社会也将失去公众与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传记电影《天才捕手》的台词——“生命的力量在于从事重要且有利于他人的工作”“我们真的让书变得更好了吗?”“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的了”和“陪伴本书作者度过了人生中最苦痛的日子”入手,分别探讨了编辑的职业自豪感、职业敬畏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投入感等编辑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追求,并就新时代如何做好编辑这一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