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晓燕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F0003-F0003
美学来源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艺美学虽然不是直接胎生于哲学,但其观念却受着哲学思想多方面的影响。这是赵东栓教授在《先秦哲学思想与文艺美学观念》一书中立论的基础,也是该书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观念和理论的基本思路。综合来看,该书探本寻踪,溯源清流,具有明显特点。从宏观上,作者对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文艺美学观念的历史进程做了阶段性划分,认为其发展经过了三个时期。一是原始意识的混沦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代,呈现着各种意识相互混杂的混沦状态,而主导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是前哲学意识,其核心是巫术宗教意识,文艺美学观念的萌芽也就在前哲学意识中诞生。二是原始混沦意识向理性意识过渡时期,商周之际理性意识开始萌发,哲学意义上的萌芽开始出现,以《周易》古经为代表的在巫术形式中产生的“哲学萌芽”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观念和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期引申出文艺美学通向未来的路径 :一、从“五四”到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解 ;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 ;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 ;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周来祥作为文艺美学学科的早期立法者,其最突出的贡献有对学科细密而独特的界定,通过纵横结合的全面方法,分别划定了文艺美学的“职权归位”和“行权范围”;严密而全面的体系建构,其体系具有逻辑严密、立体研究和开放发展三大特色,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成就了其文艺美学的最强的体系性。但其体系建构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公式化的模块展现,重宏观而有失微观具体,以及理想色彩的预见构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期引申出文艺美学通向未来的路径 :一、从“五四”到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解 ;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 ;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 ;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文艺美学是新时期以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发展的一个贡献。它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产生的。其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初创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发展建设时期;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为文艺美学进一步深入发展和进入国家体制内建设时期。文艺美学的学术内涵在学科界定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是艺术的审美经验;在研究资源上包括中西马以及现代的理论资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各个艺术门类的成果以及当代大众文化资源等;其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改造了的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其理论贡献是进一步推动了理论战线的综合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的现代理论转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与世界学术接轨的步伐;为我国传统美学在现代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平台。文艺美学在当代遇到诸多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是大众文化的勃兴使艺术与非艺术以及美与非美界限模糊,民族文化的振兴要求文艺美学更快地走向世界,理论上则是艺术终结与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等都对文艺美学的存在及其内涵提出责疑。而对其应对则是立足于理论、学科与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对20世纪中国文艺美学现代性建构的探寻,是建立在中国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他以开放的视野,务实的态度,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超越了“西文化中心论”与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艺观念,强调文学艺术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地位,提出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现代意义的注重“生命与审美”的文艺美学观,为实现中国文艺美学的现代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世纪之交,重新审视王国维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中国戏剧百年来的发展及成熟 ,主要取决于它全方位的开放精神 ,取决于它对属于整个世界的文艺美学思想的渗透的程度。无论是话剧还是戏曲 ,都能在面向世界的自觉行动中 ,于思想文化观念及戏剧精神上实现对自身的突破与超越 ,由此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参照下面形成的坐标系中获得了一种戏剧的大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8.
庶族地主阶级的政治立场,儒家美学的经典教义,斑驳复杂的世界观,魏晋自由解放意识和审美风神,生活际遇和人生价值取向的转变,多重复合的人格力量等的制约和支配,是苏拭文艺美学思想的成困。其主要现点和见解有三:功利性和美感性的统一;艺术美源于和高于生活美;美是文艺作品要素中的最要点。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是新颖和富于创造性的,是丰富和系统的,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文化大交流时代,也是中国文艺理论开始和西方接触和碰撞.并走向更宽广境界的时代。而王国维正是自觉到这种现代文艺美学意识的重要学者。他的学术思想体现了从“小文化”向“大文化”,从“受动时代”向“能动时代”的转折,为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发展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三种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观念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文艺美学形成的理论依据与历史要求 ,认为来自于文艺理论与美学理论的更新与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性阐释三方面的要求催生了文艺美学 ;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分支的文艺美学的发展 ,也正依赖与这三方面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关系。二、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特色。三、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艺美学出现于个人与集体、自由与霸权的二元对抗之中,其问题意识与功能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学科本身。而无论是五四时期的文艺美学的"潜在形态",还是80年代新时期明晰的学科表达,其塑形和建构大致都经历了"艺术——审美——主体——超越"的历程,实现了人学向度和人文价值的美学启蒙。从王国维的人生超越、朱光潜的审美直觉、再到宗白华的诗性话语,他们都实现了美学的经验式、体验化、人生论的美学价值原则,以审美超越实现审美启蒙的"潜在"文艺美学样态。80年代文艺美学的出现与其说是理论的初创,不如说是理论的恢复,它一方面延续了美学的人学启蒙性原则,另一方面又在当下的审美文化语境中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具有原创性的新兴学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李咏吟先生的《文艺美学》,是第三代学者对文艺美学学科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探索。本文以《文艺美学》为依据,从理论转向,理论体系,学术特色等方面阐述李咏吟先生的文艺美学思想,并凸显其理论谱系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艺美学电影的情感表达不仅是剧中人物情感的传递,更是影剧作者自身情感的控制。作者的自我情感控制,有助于促进剧中人物人物情感的有序传递与流动,进而深化与强化文艺美学电影主题。因此,阐述文艺美学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价值,讲述文艺美学电影中的情感表现,并以此深入了解文艺美学电影中的情感与释放,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李长之首次提出了"文艺美学"这一学科概念,并认为文艺美学是文学批评者的专门知识,文学研究首先应该是一种美学研究。基于此,从上述两个方面论述李长之对中国文艺美学学科建构史的重要意义,以期进一步梳理中国文艺美学的学科建构历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门新起不久的学科,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与性质、兴起的历史文化语境和内在的学术发展逻辑、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研究文艺美学学科的学术意义四个方面,对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艺生存格局的变化和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浸润,文艺美学已不满足于对文学艺术的审美阐释,而努力从文化批判的立场拓展文艺美学之美学阐释的精神空间,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审美文化,成了文艺美学关注的对象.文艺美学发生了从文学艺术研究向文化批判理论的转向,由此带动了文艺美学人文精神的提升和文化建构功能的强化.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一书进一步推进了近年来学界对“文艺美学”的研究。该书导论从宏观角度确立了全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编从整体上对中西文艺美学进行了理论概述,第二编从文学、绘画、音乐三大艺术门类中进行了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研究。该书通过比较研究显示了中西文艺美学在文本结构等诸多方面的相通性、相异性以及彼此对话的可能性。面对中国古代诗性的文化艺术与西方系统化逻辑性的哲思,此书以开阔的比较视野诠释着文艺美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研究现状出发,通过对众多理论学人对文艺美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分析,来展现文艺美学研究在当代中国的三种不同研究形态,着重点出了文艺美学学科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文艺美学的研究和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研究应该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走向具体艺术门类的深入研究。文艺美学以艺术中的具体审美经验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学科的逻辑支撑点,这是它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差异,它也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与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事实性的存在,这种事实性的存在本身表现出中西文艺美学切实的相关性。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动摇了欧洲文化中心论和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根基,使得比较文学、比较美学的研究发生了从西方中心化向世界范围的国际化的逐步位移。在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中,我们应追求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文艺美学的互见、互识、互证、通达、会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