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在数码与胶片孰优孰劣的滔滔不绝的论战中,肯塔说:“其实我们可以两手一起抓,左手胶片;右手数码。”他用了中国人十分习惯使用的“两手抓”一词。 肯塔来自奥地利,狂热地喜爱摄影,注意,我说他“狂热”地“喜爱”着“摄影”,而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容易理解成的热爱器材并永远津津乐道。他总在世界各地游走,也总在兜里揣着用旧了的数码相机,奥林巴斯的C-5050;  相似文献   

2.
真情三十载     
<正>2001年清明,绵绵细雨里,上海嘉定松鹤公墓刘秀霞老人的坟前,竖起了一座新落成的墓碑。碑上除刻有刘秀霞子女的名字外,还依照老人生前的意愿,加上了民警王志勇和潘振元的名字。特地从美国飞来上海,为已故母亲做墓的儿子感慨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我们的母亲,想不到母亲竟这么快就离我们而去……我们欠你们太多太多!金钱好还情难还,让我们的情谊沿着母亲走过的路继续下去好吗?"那些仿佛已渐渐远去的往事,一桩桩、一件件,"过电影"似的在  相似文献   

3.
解放日报记者陈斌,化了一年半的时间,历经千辛万苦,为贫困的安远县卫生局追回了被骗的30万元巨款,不要一分钱报酬。他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一篇歌顷记者职业道德风范的篇章,在新闻界传为佳话。干我们这一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专门写“人”的职业。因为绝大多数的新闻事实都是由人创造的。我们写人的创造精神,写人的奉献精神……无数的先进人物通过我们闪光的笔,传播给社会,传播给读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记  相似文献   

4.
在希腊的一个小镇上,一位捡垃圾的老人在整理收购的废品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破旧不堪的书。书的封面已经被撕烂了,但从扉页上还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名字——《理想国》,作者是柏拉图。老人并没有把这本书随意丢进废纸堆里,也没有把它归到报刊杂志一类,而是把它挑出来。然后,找出浆糊,把破损的页面一一粘好,并且还剪了一张牛皮纸给书做封面。接着,他洗了洗手,找出一枝粗笔,很挚诚地在书的封面上写出书的名字和作者。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的时候,别人的思考代替了我们自己的思考,因为我们只是重复着作者的思维过程。这种情形就好比小学生学写字,他用羽毛笔一笔一划地模写教师写下的字体。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思维的大部分工作是别人帮我们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从专注于自己的思想转入阅读的时候,会明显感受到某种放松。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脑袋也就成了别人思想的游戏场。当这些东西终于撤离了以后,留下来的又是什么呢?这样,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  相似文献   

6.
论记者的笔     
《新闻界》1995,(4)
论记者的笔编者当我写下这个标题,不知怎的,脑子里竟浮现出了况钟那枝三落三起的笔来。苏州知府况钟是昆剧《十五贯》中的人物。他奉旨决囚,作为监斩官的职责是“验明正身”,只要榜上的名字与犯人相符,提起朱砂笔向犯人名字上一点,命刽子手拉出去砍了,任务便完成了...  相似文献   

7.
一位每个月仅拿300多元退休金的61岁老人,在他生活的郴州市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在河南、安徽、四川、贵州、福建、湖北及湖南其他县市的村村镇镇,老人的名字却被交口相传。8年来,老人默默无闻地收养了20多个流浪的苦难孩子并帮助他们一一找到自己的亲人。一封封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叙说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巴尔扎克写过法国古典派画家普桑年轻时在巴黎的奇遇:这个画坛新手去拜访著名的大师,正巧遇到一位老人,大师在老人面前居然唯唯诺诺,必恭必敬,而老人滔滔不绝地评说画作,且急不可耐地夺过画笔,“他用画笔敏捷地蘸着一堆堆不同色的颜料,有时把所有颜色都蘸遍了,动作之快,比教堂管风琴师演奏复活节圣乐时手指滑过整个键盘的速度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经他涂抹后,衣服的裙裾飘拂起来,  相似文献   

9.
李栓科是谁?正如这个名字一样.他用一本杂志“拴”住了科学。这本杂志叫《中国国家地理》,李栓科就是这里的掌门人。  相似文献   

10.
夜深人静,刘少华深情地翻开家庭档案,目睹着父亲留下的那份亲笔遗嘱,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那是两年前的事了,刘父病入膏肓。一天,老人躺在病榻上吃力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少军,少军……”刘少军听见父亲喊他,三步并作两步地奔到了父亲的病榻前:“爸,你怎么啦?”“少军,爸  相似文献   

11.
弹指23年,他写的内部材料不计其数。无法署上他的名字;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新闻稿件数百篇,可他连个剪贴本也没有。他用自己平凡的足迹走出了一条写作之路,也给自己写下了一部发人深思的“无字书”。当兵的初衷只是要在大学校里锻炼成长,压根不敢有什么奢望。然而,当兵第二年,他就被挑进了团报道组。知识的贫瘠,着实让他饱尝了一阵子“赶鸭子上架”的滋味。一到报道组,他看到啥就写新闻,想到啥就写言论。封封退稿信不仅未曾动摇他写作的决心,反而成为他发奋进取的动力。他认定:“既然干了这一行,即使自己是一只笨鸭子,也得扑腾上…  相似文献   

12.
执著追求半个多世纪,终于在102岁右腿残疾、左眼几近失明时,拄着拐杖,面对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举起右手对党宣誓。丁玉珍老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年龄最大的新党员。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个探险家,跟踪长江漂流,骑摩托车西行5000公里的采访,参加中英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科学考察,进入九万大山寻访“野人”踪迹……4封遗书,曾写下了他的勃勃英气。 他是一个出色的记者,让自己在思考型记者的行列中定位,即使面对恶势力的威胁,他也敢于说出真话。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无畏把“强荧”这个名字写进了中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的金榜。 强荧进入”新民晚报》前,曾当过大学教师,虽染得一身斯文,即以男子汉的刚健把记者的活几干得十分精彩。 1993年,中英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科学考察,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正在积极与世界新闻事  相似文献   

14.
老去不浪漫     
年轻的女孩,在她博客上很抒情地写下,老去是一件浪漫的事。我看着微笑,她多像曾经的我啊,看到夕阳下独坐的老人,白发苍苍,脸上波平浪静的。觉得禅意极了。羡慕这样的老去,以为人生至此,百念全消,复归自然。像一棵树,一株草,沉默于山林。  相似文献   

15.
“夏衍”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册上,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电影史册上,更是举足轻重的。在 95年的人生征途上,他用挥洒自如的笔,为后代留下了历史的纪录与时代的风貌;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用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为中国电影做出了不朽的业绩。  打开夏衍的电影剧作,立即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时代风貌扑面而来,不论是他的处女作《狂流》,还是他的收山作《烈火中永生》;不论是直面社会的《上海二十四小时》,还是况味人生的《憩园》等等。他总是动用自己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手法,通过来自生…  相似文献   

16.
大手笔 大制作 大收获──评电视系列片《大京九》杨国光有关路的话题,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说过许多的话。从文人墨客的诗文词赋到有识之士的歌吟唱咏,从领袖伟人的宣言到普通百姓的呼唤,从老人垂暮中望断天涯的慨叹到小学生以此为题认真地写下作文的第一笔.路,它...  相似文献   

17.
执著追求半个多世纪,终于在102岁右腿残疾、左眼几近失明时,拄着拐杖,面对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举起右手对党宣誓.丁玉珍老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年龄最大的新党员.  相似文献   

18.
出乎意料,朱镕基也出书了。9月2日,笔者第一时间到书店买来《朱镕基答记者问》,并在扉页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标明购书时间地点——平常买书没有这样的动作,因为喜欢老朱,所以才这么做。  相似文献   

19.
一1996年1月28日。倘若希腊的奥林比斯山上当真有司诗歌和艺术的诗神缪斯的话,那么这一天,她的簿册上又将增添一个诗人的名字,也许是20世纪最后一位伟大诗人的名字:约瑟夫·布罗茨基。我是从俄罗斯《文学报》今年1月31日第5期上得知布罗茨基因心肌梗塞在睡梦中去世的消息的。报纸第3版上用了一条带粗黑框的通栏标题:俄罗斯诗坛悲痛的日子。标题下有帧12厘米见方的大照片,布罗茨基右手托腮,中  相似文献   

20.
占康 《新闻窗》2007,(3):86-87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报人、新闻理论家。从1895年到1922年,梁启超在近30年的办报实践活动中写下了许多新闻理论专著,他用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言论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称之为“近代舆论骄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