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鑫 《军事记者》2001,(4):37-38
在《解放军报》艺副刊所接到的稿件中,有一种最为普遍的写法,那就是每写章必开“吉普车”。这些章的开头一般是这样:我们到某某单位采访。吉普车在盘山道上绕了多少弯之后,终于到达某某地方,随着吉普车在营院门口停下,迎接我们的是某某教导员或某某指导员(当然,也可能是其他人物)……接下来,如果作要写艰苦创业,很可能就是指导员把他们带到猪圈里去数一数大肥猪了,而且告诉你这些猪是从多少头发展到多少头……采访完毕,吉普车就远去了,要么到下一个单位“继续操练”,要么就是做些感慨似的思考,这样,一篇章就算结束了。这种前后不离开吉普车的作品,有人戏谑地称它是一个新的写作品种,叫“吉普车学”。  相似文献   

2.
悠悠边关情     
杨鸿 《军事记者》2009,(7):69-69
在身处繁华都市的人看来。边关是遥远的。但对中央电视台驻北京记者站主任记者张强来说。边关却是一段不了的情。他不仅每年都要多次深入边防一线采访.而且连续13个春节在边防和官兵一起共度。从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深处,到偏僻荒凉的阿拉善大漠戈壁,祖国北疆的8000里边防线上,处处都有他采访留下的足迹。  相似文献   

3.
徐文良1976年1月入伍,1984年4月调解放军报社任记者,现为该报驻成都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上校军衔。徐文良任军报记者14年,一直工作在西北、西南边防;10次上云南、广西前线.在战场累计采访21个月,是军报在前线工作时间最长的记者;19次上西藏高原采访,跑遍全部边防一线连队;参加过拉萨戒严、云南边境大扫雷、西昌卫星发射和太平洋追踪卫星等重大军事新闻的采访。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被军报评为“十佳先进工作者”。他的军事新闻作品连续两届获“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一…  相似文献   

4.
一个曝光明星绯闻的职业,虽然娱乐了众人,却引来一片骂名,“内地第一狗仔”卓伟怎样解释自己的工作?卓伟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说:“一个狗仔说社会责任,肯定有人笑死了。可我不是丧家犬。当记者,第一我认命,我就是一个记者,我就把这个工作做长久;第二,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跟哪个导演、明星成为朋友。我觉得新闻就是求真,就是揭露。  相似文献   

5.
7月上中旬,我随本报国内政治部主任吴昊和青年记者罗盘,到内蒙古边防部队采访。15天行程,印象深刻,收获甚丰。回京数日,《内蒙古边防部队纪事》五篇稿子陆续见报,我们还带来了数篇“计划外项目”。有同志问我此行感想,我说:“还想再去!”边防部队欢迎我们内蒙古边防线4000公里,时间不多,我们只选择了中段比较容易去的两个团。就是这两个团,一些连长、指导员告诉我们,别说是人民日报记者,就是地方小报记者,他们也从没接待过。外面来人对多数连队是极稀罕的事。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偶尔有个骑马的牧民路过,大伙儿都抻长了脖子看,希望他能拐  相似文献   

6.
何朝志 《军事记者》2008,(10):70-70
报道:驻疆边防某团通信连三名干部在军内外报刊刊稿70余篇,成为该团新闻报道骨干。该团通信连连长王恩军虽然只有中专文化,但他爱学习,每天坚持写日记、利用业余时间写新闻报道,使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他还经常鼓励其他干部写新闻报道,并免费提供邮票。指导员和副连长在他的影响下,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新闻写作,稿件被军内外多家报刊刊用。  相似文献   

7.
本刊去年第8期曾刊载文汇报驻马尼拉记者杜若洲先生为本刊撰写的特稿《菲律宾火山大爆发》,其中“勇敢的新闻记者”一段中写道:“随着轰隆隆的巨响,由浓烟、蒸气、灰沙、熔岩构成的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他们直扑过来,与他们的吉普车相距不足一公里。有人战栗,有人祈祷,有人绝望,一位日本记者大声哭喊道:‘我不要死!’所有吉普车立即掉转车头,开足马力,逃之夭夭。”然而,就在这位日本记者大声哭喊之前不多日的6月3日,在他  相似文献   

8.
套用一下“口述历史”,亲历报道有点像“脚述历史”———记者用双脚“记录”新闻事件及所见所闻。当记者以来,我跑边海防比较多。从新疆边防,到西藏边防、东北边防、内蒙古边防、广西边防等,都去采访过。粗略算一下,至少到过150个边海防连队。我走过一块块界碑,也走过一块块墓碑。边海防线上,烈士陵园不少。每次路过,我都要给那些长眠边关的战友鞠个躬、点支烟。广西边防和西沙群岛的烈士陵园,西藏的山南、林芝、墨脱、狮泉河烈士陵园,喀喇昆仑山海拔4000多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我都拜谒过。在新疆塔城的烈士陵园,我还发现有新闻记者的墓碑…  相似文献   

9.
“‘兵记者’”是机关里的一名报道员。机关里的军官几乎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们都很佩服这个义务兵。义务兵叫吴军,是从陕西子长县入伍的农村娃,他被四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战友都叫他“兵记者”。集团军首长拍着他肩膀说:“了不起”。新闻系的教授看着他叨多万字的笔记说:“不可思议”。_吴军入伍后被分到某团四连。—“最好找个城市兵,文化高,脑子灵”,一天他隐约听到团政委找指导员选调一名报道员,心里一急上去就跟人斗气:“俺是个农村兵,可和贾平凹是老乡,写新闻格准行!”。·政委和指导员会心一笑,便让他以当时全团整修靶…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记者埃德加·达马勒里奥因反腐败、反黑势力而名闻菲律宾,但他也因此于5月14日倒在了黑枪下。达马勒里奥之死引起了国际传媒的高度关注:记者越来越与危险走到了一起,有时甚至比战场上的士兵还危险。子弹射穿名记的心脏5月14日深夜,菲律宾南部城市帕加迪安,《三宝颜文摘》周刊责任编辑、DXKP电台评论员埃德加·达马勒里奥总算忙完了一天的工作,终于可以开着他那辆老掉牙的吉普车回家了。搭他便车的还有两个人———他的电台同事和一位当地人权顾问。这天,一辆似乎在他们离开办公室就一直尾随在后面的摩托车加速追了上来…  相似文献   

11.
在祖国大西北千里边防线上,长年奔波着这样一位以写边防见长的军事记者,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他凭着对边防的炽热情怀,上冰山、闯荒漠、斗风雪、战严寒,克服重重困难,几乎跑遍了新疆所有的哨卡,每年都有100多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类报刊。采写出了《在祖国日落的地方》、《冰山燃烧着一团火》、《国门外交官的风采》等一批深受读者欢迎、在军内外颇有影响的边防报道。其中,他采写的《雪山孤岛鸿雁来》、《国门外交官》和《常规,从这里突破》,分获《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军队》报军事好新闻一等奖。西北边防部队官兵称…  相似文献   

12.
雪山、哨卡、军人,吸引着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学员邹陈东踏进高原,成为我军第一个志愿分配到西藏工作的新闻科班毕业生。世界屋脊、地球之巅、边关军魂,吸引着他再次奔赴边关,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溶入高原,成为新华社两度赴藏工作的军事记者。不知道“霓虹闪闪我看不到你,你在遥远的边关戴月披星”这句歌词用在他的身上合不合适,但常常在报刊上看到他笔下展示的边防军人用赤诚铺就的巍峨边关和边防军人家庭的立体奉献,知道他时刻在追逐着雪域边关的精彩。一边四季如春一边六月飞雪“我选择到雪域边关”“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也是一…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般的读者,也许不会引起太大注意,军报4月25日一版左下角不太显眼的位置上,刊登了一篇短稿:《夜宿高原一线班》。这是记者徐文良、杨诚“西藏边防行”系列报道中的一篇。全文不足8O0字,内容似乎也很简单:记者在西藏边防~线的一个吊桥班里,住了一夜,记叙了所见所闻的几件小事。然而,一读,它就会吸引住你,强烈的震撼着你,使你思索再三。因此,它也很值得我们函授学员学习一番。边防一线,往往是处在偏远的人烟稀少的地方,说起来也常常带着一些神秘色彩。大约记者正是抓住了读者这种心理,满足读者了解边防的一种需求,所…  相似文献   

14.
<正>二战时期,一张美军随军记者拍摄的反映中、美等盟国团结抗日的照片,对众多美式吉普车在一条峭壁悬崖边蜿蜒盘旋的沙石公路上从事繁忙运输工作的场景进行了写实。之后半个多世纪,这段公路——"24道拐"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这是怎样的一  相似文献   

15.
☆本报记者王士彬同志常年奔波在边防第一线,他写的《把目光聚焦在基层一线》,既是一篇采写体会,也是一篇有分量的经验总结,值得年轻的记者和通讯员们认真一读,并学习这种亲历基层不怕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驻戍边部队的记者,走边防的时间长了,对边防道路的艰险已没有什么"感觉"了。然而,3年前在喀喇昆仑山采访中,我和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张应翔、南疆军区政治部干部毛德海一行被困在由空喀山口边防连至甜水海兵站海拔5400米的风雪无人区的经历,却让我终身难忘。那年8月,当我们结束了近20天的阿里高原采访任务后,驱车前往喀喇昆仑山采访。8月19日下午,我们从班公湖水上中队出发,经过5个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2月12日,新华社一篇发自巴格达的稿件引起了业内关注,这篇报道的题目是《手榴弹扔进吉普车 <时代>名记伊拉克断腕》。 动荡不安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2003年12月11日晚又发生美军遭袭事件,这次受伤的包括随军的《时代》周刊著名记者麦克尔·韦斯科普夫,他的一只手被炸断。《时代》周刊主编吉姆·凯利第二天在一份声明中说,韦斯科普夫是他们在伊拉克的高级记者,与他同时受伤的还有屡获大奖的著名摄影记者詹姆斯·纳赫特威。  相似文献   

18.
杜献洲,1980年11月入伍,毕业于乌鲁木齐军区呼图壁军医学校,曾任新疆军区政治部新闻干事。1994年起任解放军报驻新疆记者站记者、兰州军区记者站站长,现任解放军报记者部机动组组长、主任记者。他始终把目光投向祖国的海边防,足迹遍布全军150多个艰苦的海边防连队,还参与过抗击非典等重大事件的报道,4篇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两件作品获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作品奖。主要作品有《走向界碑七昼夜》《迟来的家书胜万金》《勇士一去不回头》《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等。2003年获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优秀记者,2004年获范长江新闻奖,被国家…  相似文献   

19.
雷雨 《军事记者》2006,(3):35-37
在西藏日喀则长达150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驻守着一个个英雄的团队;在巍然耸立的雪山之巅和通外山口,矗立着一座座前沿哨所。千万个可亲可敬的战友兄弟就守卫在那里。2005年10月8日,国庆长假刚刚结束,我们4人——解放军报主任记者杜献洲、西藏军区宣传处摄影干事张震、日喀则军分区新闻报道员刘有飞和我,组成一个采访小组,踏上了为期半个月的赴边防采访之路。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边关行,也是令记者终身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当记者应《军事记者》编辑之约提笔记录这次经历时,距那次采访已经过去了整整4个月。然而半个月的履险,一路上看到和听…  相似文献   

20.
7年前,军报记者杨学泉在内蒙古边防采访途中遭遇车祸,血洒戈壁,以身殉职。 ● 7年来,戍边官兵没有忘记这块戈壁滩,没有忘记牺牲在边防线上的杨记者。请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