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周德教是在行礼乐的过程中实施的,属乐教,而非义理之教。“乐德”之教,从礼仪之象而言,可别为“六德”义,就终板言之,其设教以教“和”为旨归。“乐德”之教的本质是身教重于言教。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周和古代希腊都非常重视乐教并有系统的理论。古代乐教突出强调乐教的社会教化功能,而现代社会看到的则是它的专业和素质教育功能。现代德育可以从古代乐教中借鉴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主要包括:德育要注意走进教育对象的心灵;要注意教育对象内心的和谐;要注意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开展德育实践等。  相似文献   

3.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教育的科目,不是《周礼》记载的“六艺”,而应该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记载的书、言、射、御、礼、乐,其中“言”的科目因西周“言礼”而设,又因“言礼”需赋诗言志而有诗教。西周春秋时代的诗,除了“诗”之外,还包括某些有韵的“书”,因此“言”是孔子“六艺”中诗、书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美育思想来说,判断美育思想产生的关键在于是否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来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先王乐教“是早期不自觉的美育传统,西周初期人文精神的觉醒引发了“敬德“思想的提出和天命观念理性化、宗教祭祀礼仪的人文化转向,从而使这个美育传统发展到自觉阶段.因此,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产生于西周初期.  相似文献   

5.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继承了上古的音乐思想和西周礼乐制度,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理论。他们在肯定音乐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又从各自的观点出发阐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他们都特别强调音乐的社会政治教化功能,从而形成了先秦儒家以"乐教"为核心特色的音乐思想。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乐教理论,重视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受到当时社会及此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它在维护国家统治与调和社会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继承了上古的音乐思想和西周礼乐制度,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理论。他们在肯定音乐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又从各自的观点出发阐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他们都特别强调音乐的社会政治教化功能,从而形成了先秦儒家以"乐教"为核心特色的音乐思想。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乐教理论,重视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受到当时社会及此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它在维护国家统治与调和社会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儒家历史叙事中,舜是儒家德治理想的人格化身,德治离不开礼乐教化,舜歌《南风》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舜帝内圣外王的形象。中国史前时期的乐器出土较为零散,尽管无法得出虞舜时代就有八音齐鸣乐舞,但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乐舞则为事实。随着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就有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群体规则或良俗,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发展,弦歌的“乐合同”功能凸显。孔子对于弦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整部《诗经》都是弦歌的音乐作品,春秋时期的诗教、歌诗都是重要的教化活动,而春秋以后的文献则进一步阐发了乐教的社会功用,乐教亦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周朝的乐舞机构“大司乐”除具有行政、表演等职能外,还具有乐舞教育功能。在《周礼》中有明确的对音乐进行管理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既精通音乐专业技能,又肩负礼乐管理职责的乐官,由于统治阶级维护礼乐制度的政治和文化等社会需要,西周乐官群体形成了一支组成人员高度稳定、专业技巧水准很高的从业队伍。由此可见,“五经、六艺皆儒家所传所教”的传统说法,其笼统粗疏已无可讳言。  相似文献   

9.
赵灿辉 《广东教育》2005,(11):13-13
教师是兴教之本。东莞市塘厦镇在抓好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遵循“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确立“人才强教”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环境,在全镇形成了尊师重教、爱教乐教的社会风尚,并加强教育队伍的制度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了一支师德良好、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安教乐教善教的教育人才梯队。  相似文献   

10.
夏商周三代,礼乐教化的主要目的都是培养与血缘宗法等级奴隶制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夏商时期原始的混为一体的“先王乐教”在西周时期已初步分化为“礼教”、“乐教”、“诗教”三种形态:“礼教”指与宗法等级政治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化、艺术化的教育;“乐教”即《周礼》所说的“乐舞”之教,主要是指音乐与舞蹈教育;“诗教”指《周礼》的“乐语”之教,“六诗”之教。可以说,西周礼乐教化观念已达到充分自觉的程度,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对贵族子弟和国民进行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校乐教的全面兴盛是在西周时期,但人们对在西周之前的殷商学校乐教状况的认识却有些模糊不清.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殷商时期的铺垫,才造就了西周的辉煌.在记载殷商的历史文献中出现了“商人以乐造士”“殷人作乐于瞽宗,瞽宗殷学也”的文字记载,可见乐教在殷商时期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从考证商代学校出发,继而考证其乐教场所、音乐教育内容,授乐者及“受众”,力图再现殷商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2.
秦诗指春秋时代的秦人之诗,包括传世已久的《秦风》十诗和出于地下的石鼓文以及秦公大墓石磬铭文等韵文,其总体气象激越而苍凉,笔致沉静而灵动。在秦人不断"周化"的过程中,秦诗获得了发生的契机,并随着秦人总体文化水平提高而不断发展,至春秋中后期其文学水准和价值达到顶峰。具有显著礼乐特质的春秋秦文化是秦诗发生的基本文化语境,持久的文化接触和华夏民族认同则是其生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3.
In January this year, Liu Yuxi, a Chinese violinist, and Zhou Shiqiong, a Chinese pianist, both taking advanced classes in France, gave two extraordinary concerts, one in Paris, another in Grenoble, a city and cultural center in southern France. The programs they performed were half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and half Chinese, including "White-haired Girl,"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The Spring of Xinjiang," "Pastoral Song," and "The Grief" in memory of Premier Zhou. This was an attempt on their part to use Western instruments in playing Chinese musical works for the Western public. The French audience not only appreciated the Chinese musicians' skillful performance of the Western music with which they were familiar, but also enjoyed even more the music with a distinctive Chinese national flavor. After the performance, listeners in large numbers came forward to extend their congratulations. The Chinese audience, including students from the mainland and from Taiwan as well as local overseas Chinese, all were very excited. They were greatly inspired by the music of their homeland. Some had this to say: "When listening to the music, I almost felt that I was right in my native land." "When I witnessed the Western audience's warm reception of Chinese music, I couldn't help but take pride in our home country."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时期拥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以及完整的音乐教育制度的时代。当时统治者意识到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对音乐特别的重视,甚至把礼乐教育(即乐教)作为国教,故此对以后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对西周时期"政教合一"立学思想的提出及其目的,教学内容、方式和编制的状况,教育目标中的"德艺并构"和教学范围的广阔性的研究,并深入了解了当时的音乐教育状况,从而得出西周音乐教育体系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的全面兴盛是从西周开始的,而对周前的教育状况及其观念人们却难以把握,导致了许多教育思想在源头上的模糊不清。其实殷商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为西周教育的全面铺开做好了准备。殷商时期出现了“习与性成”、“惟学逊志”、“敩(教)学半(教学相长)”、“法圣师古”、“学在生活”、“尊师重教”的教育理念,而这些理念无疑又是后来某些教育思想的源头,中国的礼乐文明也在商朝后期的周原上崭露曙光。  相似文献   

16.
当代音乐教育呼唤文化自觉,乡土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乡土音乐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纯西方音乐体系下的乡土音乐欣赏,而应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通过乡土音乐表演、中西音乐比较以及乡土音乐民族志研究三个手段,培养学生多元音乐文化观念和民族身份认同意识,从而弥补单纯西方音乐体系教学所带来的民族与文化意识的缺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7.
罗一民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4):83-84,87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与国家教育方针要求差距较大,因而应加强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应着重于音乐形象教育,它对于青少年学生音乐的补课、丰富人生体验和增强发明创造能力具有多种功效,对于培养祖国新一代人的发明创造能力十分重要。为此应加强音乐形象教育,采取可行措施,增强认识,明确目标,定出制度,提高教师素质等,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8.
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多民族以及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下形成的艺术风格,是区别于其他声乐艺术的显著特征,也是民族声乐能够长存于历史艺术舞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欲通过分析研究戏曲演唱和民族声乐演唱,吸取戏曲艺术中的精髓和借鉴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始终立于经久不衰的历史地位、保持民族特色的成功经验,以发扬我国的民族声乐应有的风格和特点。使民族声乐在与美声、流行唱法等各种声乐表现艺术的共同发展道路上利于不败之地,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音乐之根,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把民族音乐的种子播向下一代,保护、传承和开发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将地方民间音乐系统地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社会职责,也是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从声、调、谱、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西音乐的比较,中西音乐差别的根本源于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西方文化的开放性造就了西方音乐的统一化、标准化,进而形成西方抽象的音乐发展逻辑体系。中国农耕文化的自给自足性,是形成中国音乐近人声、尚自然、展个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