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图书馆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对图书馆的发展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图书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具有其他文化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阐述了图书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并就图书馆如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服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姜雪榕 《情报探索》2009,(11):35-37
论述了科技信息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为科技信息机构发展带来的机遇.提出科技信息机构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互动合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钊  彭迪云 《科技广场》2010,(6):183-18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策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强区域经济互动合作,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跨越式发展、提高江西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江西主动融入"海西"对接台湾的视角,阐述了两区域互动合作的战略意义,并结合江西省情,探讨了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实基础、制约因素和实现机制,从而初步提出了江西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整体战略构思。  相似文献   

4.
海峡西岸经济区出口加工贸易产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口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回顾海峡西岸经济区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历史,结合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出口加工贸易产业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制定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出口加工贸易产业的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试论职业教育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长青 《今日科苑》2009,(14):50-52
职业教育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关系极为密切。大力发展福建职业教育,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更新观念,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谋求发展。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不断创新来打造特色,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人才资源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集聚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用不上人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集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建议通过搭建人才集聚平台、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流动政策、营造良好的生活社会文化环境、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及华人人才群体等人才集聚措施,从而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中各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得出区域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三大经济区的区域竞争力差异,并提出了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产业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方面问题仍然很突出。阐述海西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理,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应运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机制体制的措施来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高校专利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出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高校专利发展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区域经济协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份,曾成为一时的焦点问题。漳州市已形成了关系密切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协作体,以此全面提升漳州市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本文介绍了区域经济协作的内涵,从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浅析经济技术协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迫切性,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战略给省区域经济技术协作拓展的空间,区域经济经济技术协作对推进海峡西岸建设发展战略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与旅游业的发展相互伴生,本文分析旅游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从合同立法、旅游格式条款的拟定、旅游合同的利益倾向、旅游合同中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适用等方面,全面规范旅游合同,完善对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2.
周常春  袁茜  车震宇 《未来与发展》2011,34(8):39-42,51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旅游新理念,是旅游业持续发展追崇的方向。本文在分析低碳旅游内涵的基础上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导出旅游碳足迹的概念及其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测算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测算出旅游者行为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碳消耗量,强调降碳的重要性;并最终提出了实现低碳旅游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文 《软科学》2011,25(1):57-60
从资源景观格局和产业组织发展的视角,基于国内外廊道旅游研究综述,依托四川省廊道旅游信息,在产品开发上,分析和探讨长度距离、内容组织及配套服务三方面具体问题,提出了我国廊道旅游的产品开发路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西部生态资源的开发给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以旅游英语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并运用数学分析方法,对其实践结粟进行统计和评估测试,改进爱实践教学,建立了实践教学新模式再提高了学生在旅游线路中的设计枝能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促进了学生对大自然的体验与保护意识,从而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竞争力效度的中国省级旅游区旅游发展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单纯的竞争力研究主要是基于过往年份的数据,测定未来可能的竞争力大小及强弱,缺乏旅游发展实践的反证。为此,本文在旅游竞争力研究思想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旅游竞争力效度的概念,建立评价模型,考量区域旅游竞争力实际发挥作用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用旅游竞争力和竞争力效度双维指标测定特定旅游区旅游发展态。通过对中国31个省级旅游区发展态的测定得出相应的分析和评价发现,中国各旅游区发展态的地区不均衡性非常突出,9大明星旅游区中只有四川旅游区地处西部,其余的均为东部的旅游区,而西部其他11个旅游区不是处于瘦狗旅游区就是处于问题旅游区,这就要求对旅游发展的区域平衡问题给以充分重视,特别是要重视处于问题旅游区的陕西、云南、广西和重庆4个旅游区的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旅游竞争力优势,使它们力争发展成为明星旅游区。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是后现代社会人们回归自然的载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自从1994年可持续旅游期刊发专刊对乡村旅游进行系统研究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近20年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并着重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驱动机制、地理空间结构和旅游企业管理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结果发现:尽管乡村旅游的研究遵循了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突出乡村旅游主要功能特色和旅游乡村性的研究欠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企业管理等研究主题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更侧重于研究乡村旅游的地理空间结构和驱动机制问题。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在中国乡村旅游的研究中比较缺乏,导致结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受到限制。采用实证分析或定量分析等规范的研究方法扩展乡村旅游的研究领域,提升乡村旅游活动中的乡村性,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旅游系统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旅游系统的角度对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进行探讨,认为造成旅游地生命周期还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争论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是从地理学和经济学不同学科出发导致其研究对象的差异,另一方面对旅游地与旅游产品的相互关系认识不清。从旅游地的角度看,旅游地是组成旅游系统的主体,旅游产品是旅游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地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旅游系统的其他部分作为外在因素影响旅游地演化,并以此构建旅游演化模型。研究表明,通过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来提高旅游地游客的增长率是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湿地旅游资源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分别依据湿地资源本身的属性和湿地旅游活动的属性对湿地资源的分类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研究湿地旅游资源的意义,认为对旅游资源的研究有利于加强保护及更合理地评价旅游地资源。同时也对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机遇以及挑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根据创新理论和资源观理论,以广东部分文化旅游资源为例,分析科技创新、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竞争优势的关系。通过研究,认为科技创新在形成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创新与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集聚和中转指数的我国入境旅游省际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角度,利用空间集聚指数和中转指数,对我国入境旅游省际的集聚和中转功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空间集聚指数和中转指数,对省际入境旅游区的空间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测量并据此对目的地和中转地级别进行分类。从入境旅游区的目的地功能和中转地功能,提出了我国九大入境旅游省际功能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