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静 《教书育人》2009,(7):67-68
批评是对错误和缺点提出意见,目的是使被批评者的某种行为和心态得到纠正。在教育活动中,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固然重要,但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批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正确有效地使用批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思我们通常对学生的批评,存在着简单、低效、学生有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等现象。对此,我认为教师应让批评“旧貌换新颜”——改变以往的批评方式,讲究批评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批评是教师给予学生思想表现、言语行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如何利用批评这个武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批评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实现学生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呢?  相似文献   

3.
陈伟 《班主任》2010,(3):12-12
批评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及时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但学生受到批评时,常会有抵触情绪,甚至出现极端行为。究其原因,是他们并没有从内心感觉到老师的好意。因此,笔者在批评学生后常常来一个补救措施,措施简单却有效,就是给他们讲一个关于“快马加鞭”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是教师指出学生错误.并促其改正的有效教育方式。教学离不开批评,要达到批评的目的,就要讲求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老师的批评是为了唤起学生对自身的表现行为中存在一些错误问题的警示和教育,是一种对学生身上的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否定评价,其最终目的便是教育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进一步帮助孩子能够明辨是非,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批评同样也属于教师的一种激励方法,老师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纠正、限制学生的一些错误的行为,从而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教师的批评必须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当然,教师的批评不是教师内心不良情绪的发泄,它是呼唤学生心灵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的批评更应该像和煦的春风一样,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所以,只有从老师口中道出的批评是出于善意、真心的关怀,学生才会真正乐意地接受。  相似文献   

6.
批评是对错误和缺点提出意见,目的是使被批评者的某种行为和心态得到纠正。在教育活动中,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固然重要,但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批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正确有效地使用批评,能收到  相似文献   

7.
批评是一种正面教育,是抑制和纠正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必要的和有效的手段。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控制不良心理行为。而被批评学生的认识缺点的过程就是自我批评的过程,只有当教师的批评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批评时,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并吸取教训,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那么,怎样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批评教育呢?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实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  相似文献   

8.
姜华 《宁夏教育》2005,(7):117-118
批评是对学生不良品德和问题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著名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师都是不排斥批评的。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批评,那他将来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  相似文献   

9.
在人的一生中,谁没受过批评?正是有了批评,才使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一步步成长起来。与此同时,谁又没批评过别人呢?尤其是为人师者,看见学生行为发生偏差了,察觉学生思想有问题了,一定会给予批评。此时,应怎样来批评学生呢?  相似文献   

10.
批评是一种带有刺激的,对错误言行和缺点的否定性评价的表达方法。批评的目的是帮助、教育学生获得清醒、正确的认识,使其产生内疚、反省、振作的心理和正确的行为。批评只有出于老师的真心关怀,学生才会乐意接受。同时讲究批评的艺术,学生才能对老师的批评句句入耳。  相似文献   

11.
表扬与批评是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常用的教育手段。表扬是对学生良好思想行为的肯定性评价,是一种正强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巩固良好行为,鼓励良好行为的再发生;批评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性评价,是一种负强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克服缺点与不足,抑制错误行为的发生。班主任在实施表扬与批评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能否充分发挥表扬与批评在育人上的功效,取决于多种因素。大量的实践表明,要提高表扬与批评的实效性,必须抓住表扬与批评的四要素:针对性、差异性、适度性、及时性。一、针对性针对性是指班主任实施表扬与批评的教育时,要缘事而发,尊…  相似文献   

12.
批评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对待学生的错误,既不能简单、粗暴地刚性处理,也不能只着眼于现象、行为的显性处理,更不能以学生尊严受损、心灵受伤为由而不处理。教师应该将无痕的批评植根于有魂的教育中,达到看似无意却有意,看似无招却有招的空灵意境,走向无痕是中职批评教育的理想境界。一、追求隐性的批评形式1.隐藏批评的目的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大都有过被老师指责、批评的经历,教师一旦将批评  相似文献   

13.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批评是一种言语行为,批评意味着否定和指责。教师的批评会引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他们产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波动。教师要在实施批评言语行为时尽力加以补救,以纠正和减弱威胁学生面子的行为,尽到对交往的礼貌义务。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教师传统的文化心理影响,造成了思维定式,以及对批评的目的认识不清,或对批评的级别性、冲突性、适合性把握不到位等,经常出现背离礼貌原则的情况。分析批评语中的礼貌失误,可提高批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大部分人听到批评的时候都会有叛逆心理,胆小的从心理上抵触,胆大的从言语上抵触,更大的会从行为上抵触。如何运用批评的艺术,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对此有几点心得。一、根据学生类型,选择恰当的批评方式品学兼优,不小心犯了错的学生。一视同仁,惩罚条例参照班规,该如何处理就怎么处理,但事后要安抚。此类学生自尊心  相似文献   

15.
学生犯错误,老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常事。对于老师的批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并加以改正。但也有极个别学生,在老师批评后,做出极端行为,如离校出走、跳楼自杀、辱骂甚至杀害老师等。这样的事件在我校也发生过,那么,当老师批评学生时,学生出现极端行为,我们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6.
郑虹 《成才之路》2014,(8):34-34
批评旨在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因此,批评首先要使被批评者听得进去。对小学生的批评教育,教师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把握好学生对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分辨能力,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说理分析,从而让学生做到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以情感人,使学生产生与教师相应的情感,从而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2010,(1):40-41
学生犯错误,老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常事。对于老师的批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并加以改正。但也有极个别学生,在老师批评后,做出极端行为,如离校出走、跳楼自杀、辱骂甚至杀害老师等。这样的事件在我校也发生过,那么,当老师批评学生时,学生出现极端行为,我们该怎么办呢?(安徽贾宏权提供)  相似文献   

18.
教师批评语违反礼貌原则语用失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批评是一种言语行为,批评意味着否定和指责.教师的批评会引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他们产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波动.教师要在实施批评言语行为时尽力加以补救,以纠正和减弱威胁学生面子的行为,尽到对交往的礼貌义务.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教师传统的文化心理影响,造成了思维定式,以及对批评的目的认识不清,或对批评的级别性、冲突性、适合性把握不到位等,经常出现背离礼貌原则的情况.分析批评语中的礼貌失误,可提高批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对学生不良性格和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批评进行得好,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批评进行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批评应讲究术,它有三个原则,三点忌讳。 一、要正确地批评学生,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一)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就是对学生的信任,它是教育的前提,学生虽尚未成熟,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立场,如果不承认学生的人格。那么学生是不会尊重和信任老师的。 尊重学生人格,要求教师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思想行为,尤其是给学生作出否定的评价——批评时,更应注意这一原则,为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注意批评的时间,不宜公开批评的则单独批评,注意批评的地点,不宜课上批评的,则课下批评,注意批评的语言,不宜使用偏激词汇的对象则不使用偏激的语育。其他如注意批评的对象——男生、女生、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家庭状况等;注意批评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黄卫 《南昌教育》2009,(7):35-35
当前,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等主体性教育理论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理论,但我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合理的批评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的批评能教给学生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那么,班主任如何运用批评手段,既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又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根据我当班主任十几年的经验,总结了如下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