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荀彧被“隐诛”事件是汉魏之际政局变化的重要关节.荀彧之死是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士人集团与曹操集团的利益特别是文化观念冲突的结果,同时也是曹操为抑制曹植势力,巩固曹丕的地位进而建立新的政权的重要举措.曹操“隐诛”荀彧是除掉政权内部的拥汉派同时又让曹丕取得颍川士人集团支持的最佳方式.荀彧之死促使了曹丕集团和颍川士人集团的相互妥协,实际上是颍川士人集团政治转向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2.
判断一个人主要应该看其行而不是听其言。历史上对孔融的定位争议较大,而出发点恰恰在于许多人只根据孔融的片言只语。笔者根据孔融一生对亲人、朋友、汉献帝和曹操等几个主要对象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看到的是一个严守礼教的孔子后裔形象。  相似文献   

3.
后世的一些人常常因为孔融未参加邺下活动 ,或未被陈寿提及 ,或未为曹丕《典论·论文》之前的舆论认可 ,而对其“建安七子”的身份表示质疑。这些人实际上犯以一偏概全、历史误读、或以前否后的错误。一些人由于过分强调孔融、曹操之间的矛盾 ,企图从政治上否定其七子身份。实际上孔融与曹操曾一度休戚与共。其他人从孔融创作与其他六子的个性差异出发 ,企图从文学上否定孔融的七子身份。但事实是孔融的作品也有建安文学的一般特征 ,即气盛与辞丽  相似文献   

4.
论孔融     
<正>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乎者……”因而有所谓“建安七子”之称。其实,孔融的年辈最高,比曹操还大两岁。他在《与曹操论盛孝章书》中说“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可以证明·而且他不象其他六人那样都是曹氏的幕僚和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胡应麟说:“文举自是汉臣,与王、刘年辈迥绝,列之邺下,其义未安。”曹丕之所以把孔融  相似文献   

5.
不要想当然     
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袁绍,攻下邺城。曹丕在袁绍家中看见袁绍的儿媳十分貌美,欲娶为妻。其父曹操遂其愿。孔融对此不满,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信中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其义,问孔融事出何典。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人便用"想  相似文献   

6.
曹氏父子在汉魏禅代中对待士族的态度貌似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上其承续性策略贯穿成熟的政治艺术。曹操早年因出身和行事个性而难被士族认同,在战争实践中他不认同过于注重有行的清议遗风,勇于打破士族阀阅,不拘品行地开放性用人,对大族名士限制性使用。局势稳定后的集权进位中,对于不合作的大族名士震慑、打压,甚至杀掉其中的翘楚人物孔融、荀彧,迫使士族屈从自己的威权。继任的曹丕削弱武功集团亲近士族集团,颁布九品官人法,在他的笼络下,士族集团积极支持汉魏禅代。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魏志·赵俨传》云:“俨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这四位曹魏政权中的重要人物都是颍川郡人,他们和其他颍川士人一起,活跃在曹魏政治舞台上,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力量.本文拟对这颍川四子作一探讨,以更好地了解颍川士人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序《史记》和《汉书》均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胜乡里在阳城,但阳城究竟在何地,历来说法不一。西汉析秦三十六郡为八十三郡、十三国,郡县建置变化很大。时颍川、汝南二郡同时设阳城县。哪个阳城是陈胜乡里,司、班笔下不明。到了唐代,著名学者司马贞依照韦昭的陈胜乡里阳城“属颍川”之说,又参阅《汉书·地理志》,断定阳城在隋前属汝南,隋代  相似文献   

9.
曹操在创立霸业和建立霸府政治的过程中,形成了谯沛与颍川两大势力集团。两大集团的形成历史、人员构成、社会地位、政治追求与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其政治地位和曹操对这两个集团的政治态度与倚重程度,在建安十五年前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颍川集团政治际遇的变化既反映出曹操霸业的完成,同时也预示着曹魏政权未来的政治走向与政治命运。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可知:孔融的“亲子无亲论”等并不意味着对儒教的背叛,它乃是孔融在汉末世风日下、儒家精神沦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矫正世俗的险诈之风而对儒家思想任真尚诚一面的特别强调。孔融之死乃是曹操的蓄意迫害,他的“罪名”乃是曹系势力故意罗织的。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前身,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姓名士都能成为士族。比较汉末颍川地区的荀、陈、钟三家的三代代表人物,分析他们朋友、师生、婚姻等不同层面的关系,并从家风、家学、政治权力等的演变来看,三家士族形成的道路及特点:早期服膺儒学,反对外戚宦官专政的政治态度相同;其后,师生、婚姻等关系沟通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政治联合,文化的传承,学术的熏陶,权力的把握及政治制度的保障,共同促成了汉末名士向魏晋士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作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孔融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评孔融诗     
孔融<杂诗>二首较有成就,为东汉诗坛增添光彩.<离合诗>和<六言诗>仅以"首创"在文学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临终诗>则逼真地反映出他临难之时的思想情感.总体上看,孔融诗思想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东汉时期,流行着一种以"性分"品评人物的品鉴之风。《连丛子》中孔子丰关于"性分"的阐释,就与汉末这种人物品鉴风气相合。东汉时期,还存在一种讲经论难的评论之风,《后汉书》记载了很多著名学者的评论观念。孔季彦的人物评论内容,就与当时的这种评论思想一致。这说明,《连丛子》反映的基本时代特征与东汉末年的学术风尚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5.
马融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文学成就也相当突出。他的散文作品为我们整体融铸出一个血肉丰满的马融。其辞赋在模拟中有创新,体现出马融的才情以及东汉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发生在颍川郡的重大史事有:正月,袁绍封邟乡侯;豫州刺史孔伷起兵讨伐董卓,驻屯颍川;二月,董卓军队在阳城县杀掠社祭民众;约八月,韩融率领宗亲避乱于密县西部山区;孙坚领豫州刺史,指挥豫州义军;本年,徐庶、石韬、司马徽等避乱荆州。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门下"主要指门庭之下、食客和冠以官名用于特指主官自辟的低级掾属。掾、督、督盗贼、功曹、祭酒、书佐、孝子、偱行、议生、游徼、贼曹、史和五吏都是汉代的"门下"官。"门下"官上承先秦,至汉代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大致来说,其过程是地位逐渐升高,期间虽一度沉寂,但最终至东汉末年与主官的亲密关系达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18.
孔融罪状并非全系“枉状”。它符合孔融后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风貌。孔融罪状究其实质。还是一种奇言奇行,是一种个性高扬的表现。它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孔融非常时期的非常行为。真实的孔融是恪守儒礼、既忠且孝之人。曹探杀害孔融的根本原因还在政治,其它都是附属和派生。由于孔融的政治根性所决定,屡屡触犯曹探的忌讳,终于导致身死族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古人对孔融文集中三首六言诗真实性的质疑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语言风格和对曹操的情感倾向两个方面。亦有当今学人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确定其为伪作。仔细分析,以上这些质疑或判断都缺乏依据。三首六言诗的内容与孔融生平和历史事实并无出入;诗歌语言平凡浅近有因可寻;诗歌称赞曹操功德,与孔曹之间的关系也不相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